中醫養生論文1淺談中醫養生倫理
中醫養生思想源遠流長,古已有之。經過幾千年的積澱,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養生方法,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倫理思想。
關鍵詞中醫;醫療保健;倫理學
中醫養生思想歷史悠久,古已有之。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中醫養生思想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形成和發展的。經過傳統文化的洗禮和熏陶,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蘊含著豐富的倫理思想。
1中醫養生的倫理意蘊
1.1中醫養生的內涵是什麽?健康?,指生命、生存、成長;所謂保養,就是保養、調養、滋補的意思。養生壹詞來源於《管子》,意思是為了達到長壽而維持生命。養生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註意四季的變化,保持陰陽平衡,實現養元氣、健精神、延年益壽的目的,從而把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達到?防患於未然?領域。
養生是為了個人的健康長壽,但是健康長壽從來都不僅僅是人體本身的問題,也不僅僅是簡單的每天攝入多少蛋白質的問題。也就是說,養生不能僅僅局限於人體的生物模式,它離不開外界的客觀條件。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的養生理論就認識到自然環境與健康長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例如,呂在《春秋》中論述了水質與健康的關系。多少輕水光頭嚇人,多少重水?用什麽?人啊,甜水有多好多美,淡水有多壞疽多青春痘,苦水有多苦?和其他人壹起。?【1】黃帝內經提出,地理環境與健康長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優美的環境和適宜的水土有益於人的健康長壽。
中國的先賢也意識到健康長壽與先天遺傳密切相關。生來粗壯的活得更久,生來柔弱的活得更久。?[2]需要指出的是,中國養生學作為壹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古老學科,註重客觀因素對健康長壽的作用,這並不是它的最大特點。實際上,中國養生理論的重點是如何在現有的客觀條件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節約和謹慎使用生命的能量,達到祛病延年的養生目的。明代的張景嶽思想?後天耕耘的人活得久,後天砍伐的人會死?,?弱者總知道謹慎,但謹慎能征服自然?。也就是說,壹方面先天遺傳與健康的關系重要,另壹方面更註重人的主觀能動性?養?。
1.2中醫養生的特點
與現代西醫不同,西醫強調?對抗疾病?即以化學方法幹預人體,對抗疾病,除惡務盡的態度,其前提是疾病有器質性病變。其實在器質性疾病發生之前,人體就已經表現出能量層面的問題,隨之而來的就是功能性障礙。現代醫學對器質性疾病之前的問題無能為力,而中醫養生重在?妳知道妳生病了嗎?然後呢。防患於未然?其特點是堅持順應自然的信仰,陰陽調和的態度,中庸之道。
1.2.1符合自然的信念
道教認為,與天和諧相處的人壽命更長。違背自然和生命的本性,是人健康長壽的第壹大敵。“盧春秋?自尊閃耀著順應自然的思想,生命總是因其自然而生。讓人生不舒服的是人的欲望,所以聖人首先要控制欲望,讓欲望適度。房子大了,陰氣就多了;桌子高了,陽氣就旺了。
陰氣太重會走路困難。當陽氣旺盛時,妳會肌肉萎縮,行動困難。這是陰陽不當引起的疾病。所以古代的皇帝不住大房子,不建高臺,不要求食物的豐富和稀有,不要求衣服的過於厚重和保暖。衣服過厚過暖,則脈閉,脈閉則氣血不暢。飲食豐富,肚子就會太飽,肚子太飽,胸腹就會臃腫,胸腹就會悶、脹氣。可見,實現健康長壽的唯壹途徑是?道教是自然的?,不是?走自己的路?這是千年智慧所證明的人類生存方式,也是唯壹正確的方式。
1.2.2陰陽調和
根據中國的傳統文化,陰陽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兩種關系。陰陽和諧是萬物和諧的基礎。如果根本沒有和諧,什麽都不能和諧。所以有?道生壹,生二,生三,生萬物。壹切都是否定和捧陽的,還搶著認為是和平?[3],說明壹切事物和人事都是建立在陰陽和諧的基礎上的。所以陰陽和諧是根本之道,是客觀規律。陰陽調和理論影響了中醫的健康觀。如果人體陰陽和諧,就是健康的。?陰陽為秘,靈為規,陰陽相分,精為絕。?【4】判斷人體健康的首要條件是看陰陽是否處於相對平衡穩定的狀態。陰陽平衡是陰陽雙方在消長轉化過程中,既不太老也不太弱的壹種和諧狀態。這是壹種正常的生活狀態。在中醫看來,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是陰陽不和,所以對待疾病的態度應該是調和陰陽而不是?對抗疾病?。
1.2.3中庸:過猶不及。
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完整、最完美的體現,其人生觀、健康觀、治療觀是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具體化。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傳統文化是壹種倫理文化,而中庸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和最精彩的表現。
中庸反對?通過?然後呢。小於?覺得?沒有什麽是美好的或邪惡的,但它是壹場災難?,因為物極必反。《史記》中的司馬遷?《舒天傳》指出,物極必反,這是宇宙之道。月圓的時候會虧錢?,?物興則衰?,往往是天地也。“盧春秋?視己”曾說:從前聖王的祖先建造了庭院、走廊、園池,只要會遊泳,能向外眺望,能活動身體;建造宮殿亭臺樓閣,只要能避免幹燥潮濕;給車馬做衣服做皮毛,只要能讓自己暖和起來;準備食物和酒漿,只要能充饑就行;去創作音樂和舞蹈,只要能娛樂和陶冶。?他們之所以要這樣,並不是喜歡節儉,討厭鋪張浪費,而是想讓自己的身心得到適當的調節。不盲目放縱,不超越壹切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也是養生的基本理念。
2.中醫養生的倫理取向
2.1重視健康的思想根植於道家重視健康的思想,只有重視健康才能養生。保健就是貴在有賤命,貴在重生鄙視物。也就是說,生命本身是最寶貴的東西,它比生命之外的東西更昂貴,也就是說,壹個人不能用生命去獲得身體之外的東西,比如名譽、財富、道德、理想。因為生命是高於壹切的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東西,所以呢?死去的王樂是只老鼠?是啊。如果壹個人把生命看得比東西還重,他就會得到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東西:健康長壽,哪怕失去壹切外在的東西。如果壹個人很看重東西,很健美,那麽即使得到了身外之物,也可能失去生命。誰會願意為了換衣服而死,為了換皇冠而掉腦袋?“盧春秋?自尊有雲:?我今天過的是我所擁有的,也是對我好的。論其尊嚴,不足以與天子的稱號相提並論;論其重,其富於天下,不可輕易更改;就其安全性而言,壹旦失去,將會終身失去。?所以呢?壹個聖人對世界的關心之深,勝過生命。?[5]
隋唐大醫孫思邈寫《千女方》《千女翼方》是因為他認為?生命最重要,比壹千塊錢還貴?。在妳生活的基礎上,人們會學會健身。養生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壽命的長短,也就是如何延年益壽。二是追求生活質量,也就是身心健康,活得好,活得精彩。
2.2不言而喻,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給人類帶來舒適和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疾病的侵害。也就是說,經濟和科技並不壹定帶來健康和長壽。每個人都有壹百歲了。?意思是懂得養生的人可以健康長壽。壹個?養?性格不僅是壹種生活方式,也是壹種生存方式,更是實現健康長壽的最基本、最巧妙的關鍵技術。
中國的傳統文化某種意義上是倫理文化,強調修身養性,甚至把?學道?然後呢。健康?作為?壹串東西?。
首先,註重道德修養。在中國,無論儒釋道,自古以來都強調道德修養對人健康的重要性。在孔子看來?仁導致長壽?,?大德必有其命?。《莊子》裏?德行完備,神不輸?思想;《黃帝內經》繼承了道家認為人的健康長壽與道德有關的思想。孫思邈就是發揚了這個觀點,認為?吃了玉液仙丹是不能延年益壽的。。
仁,指的是愛他人、樂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仁者之所以長壽,是因為外無貪,內有平,心安而不失義?[6]。儒家連放?楊德?作為?健康的根本?。?善養生者,以德為主,以調養為輔?。
第二,註意養心。中醫認為心臟是?君主的官員?,心在顫抖。重視中醫養生?註重養心?養心的核心是使心平氣和,清心寡欲,減少各種欲望,讓氣血按正常規律運行。如果雜念重生,頭腦混亂,就會消耗大量精力;經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臟六腑通暢,氣血均勻,陰陽隱秘,所以能健康長壽。安心,健康,長壽。
當今世界,利益至上,太白先生該不該?不需要壹塊錢買清風明月?人才的境界?平靜而虛無,真氣從中,精神內部防禦,永不生病?[7]
參考
[1]呂春秋?全部”。
【2】景嶽全書?先天後天學說。
[3]《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4]《內經》?蘇文?怒上天堂。"
[5]“呂春秋?妳的生活。
【6】“春秋繁露?遵循天道。
【7】內經?蘇文?古代天真論。
中醫養生之足療按摩探討2
足部按摩:人的雙腳就像壹個坐著的人體壹樣並攏在壹起,所有的組織器官在雙腳上都有其對應的解剖部位,也就是反射區。利用物理方法(如手指、按摩工具等)在人體足部相應的反射區按、壓、刮,可以調節人體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從而達到診斷疾病、治療疾病、自我保健的目的。這種方法叫做足部按摩。足療按摩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寶貴的文化遺產。隨著社會的發展,足部按摩已經成為壹種時尚流行的養生和社交方式。適當的足部按摩可以促進足部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有毒有害代謝物的排除,起到安神助眠、緩解疲勞、解除自我痛苦、自救、增強免疫力、延年益壽、防病治病的作用。
1足反射區的分布規律
1.1對稱性如果人體的器官是成對的,那麽反射區在雙腳上都是成對存在的,比如腎、輸尿管、肺、眼、耳。
1.2整個人體的兩只腳結合在壹起,形成壹個完整的全息胚胎。除了成對的器官,人體內還有壹些單個的器官。靠近人體左側的器官反射區在左腳上,如心臟、脾臟、降結腸和S型的結腸。人體右側附近的器官反射區在右腳上,如肝、膽、盲腸、回盲瓣等。
1.3特異性人體的某些器官,如鼻、氣管、喉、胃、胰腺、十二指腸、膀胱等。,都位於人體的中間,這些特殊位置的器官在反射區的定位上也是對稱的。對足部反射區的認知和理解要有立體感。比如雙腳並攏,形狀就是壹個坐著的人,並攏的部分叫足內側,是人體中線脊柱的反射區,也是上述器官反射區的分布區。腳的外側是肩、肘、膝的反射區。
2足部按摩的理論基礎
2.1中醫的經絡原理最早可以追溯到《黃帝內經》?《觀趾》壹文中有足底按摩的記載。中醫認為,人體的內臟和四肢都是通過腳上的經絡聯系在壹起的。在連接人體的十二經脈中,有六條起止於腳,腳是三陰之始,三陽之終,分布著60多個穴位。通過按摩,調節陰陽楊燦,疏通經絡,活血化淤,扶正祛邪,通過穴位接受刺激,並沿經絡傳導,對臟腑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2.2生物全息術的原理全息術是近代發展起來的壹門學科。研究的對象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根據這壹理論,每壹個具有獨立功能的局部器官都包含了人體的全部信息,因此被稱為全息胚胎。在腳的全息胚胎中,有與人體器官相對應的特征。當人體某個器官發生變化時,腳的反射區會首先做出反應。相比之下,足部按摩的優勢更大,因為足部作為全息胚胎,發育程度高,最接近整體,而足部是終末全息胚胎,神經血管豐富,感覺靈敏,信息傳遞路徑密集,而且足部的體積和面積都比手、耳、鼻等器官大,方便按摩。
2.3神經反射原理神經反射是人體對外界刺激的壹種反應。當人體的組織器官出現異常時,足部對應的反射區會出現氣泡狀、砂粒狀、顆粒狀、條鎖狀、小結節狀等變化。按摩這些反射區會產生明顯的疼痛。這種疼痛會沿著傳入神經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然後受到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發出新的神經沖動,傳遞到體內的組織器官,從而引起壹系列的神經體液調節反應,激發人體潛能,調節體內的不平衡。
實踐證明,來自足部反射區的接觸壓力和疼痛沖動可以形成新的興奮焦點。新興奮竈的強度高於病理興奮竈,使病理興奮竈被抑制甚至完全消失。
2.4根據循環理論,足部血流速度為12mm/ s,按摩後可增加兩倍。由於心臟有節奏的跳動,血液在全身不斷循環,成為體內外物質運輸和交換的重要通道。當人體某個器官出現異常或病變時,壹些對人體有害的代謝產物就會沈積在循環通道上。由於足部遠離心臟,加上重力的影響,這些有害物質很容易沈積在足部,引起局部皮膚組織變異,如皮膚變色、皮下顆粒、硬結等。通過使用足部按摩,可以促進局部循環和血液流動順暢,最終將這些沈積物通過腎臟等排泄器官排出體外,恢復臟腑功能。
3按摩手法、力度及註意事項
3.1按摩手法:拇指按、拇指推、拇指抓、食指握拳、食指勾、食指捏、雙拇指抓、足拍、雙指夾等。
3.2按摩的力度要有力、均勻、輕柔、持久。按摩手法重瀉輕補。從頭到腳都是腹瀉,反之亦然。順時針為瀉,逆時針為補。壹般按摩敏感部位會有疼痛感。指3-5公斤的壓力,且必須以個人承受能力為基礎,在個人所能承受的最大範圍內,達到最佳效果,由輕到重,緩慢而有規律。
3.3預防措施
3.3.1飯前30分鐘和飯後1小時不要做足底按摩。
3.3.2足部按摩前後,施療者和受療者均應飲用300-500毫升溫水。嚴重心臟病、腎病患者、兒童、老人按摩前後飲酒量不宜超過150ml。
3.3.3女性在孕期和經期不宜做足底按摩。但按摩月經不調、痛經時,力度要輕。
3.3.4患有各種感染性疾病、足部有新鮮或未愈合的傷口、足部骨折、足部有皮膚疾病(如皮膚上的膿皰和潰瘍)、出血性或易出血性疾病(如血尿、嘔血和便血)或白血病和血小板減少癥的患者。做足底按摩是不可取的。
3.3.5服藥期間接受足部按摩的患者不應停藥。
3.3.6老人和兒童的按摩時間應適當縮短。嚴重心臟病、腎病、糖尿病、肝病患者,按摩強度宜輕,足底按摩不超過10分鐘。
3.3.7只有合格的按摩師才能為孕婦和經期婦女進行足部按摩。
3.3.8足部按摩師手術後要用熱水洗手。
4結論
足部按摩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內經》中就有詳細的足經理論和足部按摩的記載。而且,千百年來,這種簡單安全的保健方法壹直為人們所喜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足部血液循環的通暢尤為重要,這是保持足部血液循環通暢的最好方法。足部按摩具有滋養根氣、疏通經絡、調解神經的作用。通過對足表面施加壓力,還可以啟動機體的調節功能,激發各器官的細胞電位,增強免疫力。通過上述理論的應用和實踐的總結,足部按摩是獲得健康生活的必要途徑和方法。
& gt& gt& gt下壹頁更多精彩?論中醫養命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