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住所
明清時期的納西族民居,壹般都是幹透的“木屋子”,用圓木縱橫架成,樓板的高度高達七八尺,也就是用木板和石頭蓋起來。在木郎府的正房(祖屋)裏,有壹個叫“格古魯”的竈,中間有壹個火塘,裝了壹個大鐵鼎,用來燒水、溫火做飯,接待客人,給老人用餐、睡覺。壁爐兩邊鋪木板,右邊是主座,左邊是客座,不能混用。
在麗江壩區,尤其是大研古城,納西族民居壹般都是土木結構的瓦房。建築平面結構多為“三室壹墻”,富裕家庭也有“四合壹五天井”的布局。納西族的“三室壹照壁”主房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兩側廂房略低,為下壹代所占。另外,正房對面還有壹個照壁,看起來主次分明,布局協調。天井是用來居住的,多為磚石鋪成,經常用花草美化。如果有臨街的房子,大部分都是鋪面的,業主自己經營或者轉租給他人。屋頂地基用石頭,墻壁用土坯,部分墻角用磚裝飾,上段用木板圍起來。屋架強化了跨鬥功能,增強了造震能力,使房屋具有“墻倒屋不倒”的特點。屋頂用圓柱形瓦片覆蓋,前後有檐,斜坡交界處用“掛魚”裝飾。
第二,服裝
納西族男性的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但不同地方的女性有差異。中甸縣白蒂的女子,身穿雙排扣長袍,百褶長裙,腰間系羊毛絲帶,腳踩雲黑靴,背上白發山,編發編辮。寧蒗縣永寧摩梭的女人,漂亮大方,穿著大布包子,大排扣上衣,百褶裙能及地,腰間系著絲帶。麗江縣大研地區的納西族婦女,從清初改衣為橫膈膜開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身著寬袖和袖的布衣,袖口平滑至肘部,加上紫色或藏青色的肩部。穿著褲子,腰間系著黑、白、藍三色棉布縫制的圍裙,上面打著褶,下面鑲著天藍色的寬邊;背上披著“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縫著兩條長長的白腰帶,搭在肩上,交錯在胸前,系在腰後,既能保暖,又能負重。近年來,壹種新型的青年女性服飾問世,它既保持了納西族古代服飾的特點,又具有現代服飾的特點。其主要制作特點是將大裙腰線改為開叉或半腰腰線,將腰線改為長裙,在禮儀活動中很受歡迎。
羊皮披肩是麗江納西族婦女的重要服飾。壹般用壹整塊純黑羊皮制成,上面剪成圓形,頂部有寬6厘米的黑邊,再在底部釘上壹排七色繡花圓布盤,每個圓的中心掛兩條白羊皮飄帶,代表北鬥七星,俗稱“戴月戴星”,以示勤勞之意。另壹種觀點是把頂圓底圓的羊皮剪下來模仿青蛙的形狀,而背面有圓盤的納西族人叫“巴苗”,意思是“青蛙的眼睛”。這是崇拜青蛙的麗江土著農民和崇拜羊的古羌人融合形成納西族的產物。
第三,飲食
納西族習慣壹日三餐。主食以小麥、玉米、大米為主,加工成饅頭、饅頭、粑粑、米飯。山區土豆蕎麥青稞混種,喜歡喝酥油茶。他們經常吃各種各樣的菜,火鍋和大塊的肉。城鎮和壩區的烹飪技術相對較高。招待客人時,往往在餐前上秋海棠、瓜果、蜜餞等自制茶點,而“八碗”、“六碗六盤”則很有特色。“三疊水”常用於宴請貴賓。壹般用三個大小不壹的碗盛菜,形成三個層次的高度。除了通常使用的蔬菜,菜單上還特別添加了壹些美食。
第四,禁忌
納西族的禁忌是:
1.除夕夜不洗腳,但團圓飯不洗碗不洗筷。正月初壹早上忌陌生人進屋。
2.避免在除夕夜將已婚女性留在家中。婦女被禁止在正月初壹早起。
3.忌跨過立在門口的土色白石,跨過壁爐裏的鍋石,以及往壁爐裏的火上潑水。
4.客人進屋禁止吐痰。不要坐在壁爐的左側。
5、忌戴帽子進屋,忌扛鋤頭進廚房。
6.晚上點火回家。不要把火把燒進房子裏。晚上回家先進火塘屋,忌先進臥室。
7.死者入棺或火化時,屬相者應避免在現場。在戴孝,衣著不整的人被禁止進入別人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