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動脈硬化的壹部分。當血液中的脂質成分沈積在通往下肢的動脈內膜下,或內膜下的平滑肌細胞增生時,內膜會突入管腔,導致管腔狹窄,流向下肢的血流減少。隨著病情的進展,管腔越來越窄,當肢體運動時,血液供應不能滿足對氧氣和營養的需求時,就會出現相應的癥狀。起初,肢體會冰冷麻木。行走時,下肢肌肉需要更多氧氣,病變血管無法提供足夠的富氧動脈血,迫使肌肉細胞進行缺氧代謝,從而產生大量酸性代謝廢物,進而產生疼痛。從開始行走到出現疼痛時被迫停止行走的距離稱為跛行距離。隨著病情的進展,跛行距離逐漸縮短。當動脈主幹變窄或閉塞時,遠端動脈局部低血壓,釋放血管活性物質。側支小動脈擴張,微血管擴張代償維持營養血流。病變進壹步發展。當側支代償不足以維持肢體的需要時,血供最差的足趾出現晝夜痛,稱為靜息痛。最後,壞疽出現在四肢。
出現間歇性跛行癥狀後,應盡快去醫院就診。醫生給病人檢查時,可能會發現壹個或兩個肢體沒有脈搏,四肢發冷、發紫或面色蒼白。根據患者的情況,醫生會建議患者做壹些檢查來確診病情。
下肢動脈硬化的治療包括內科保守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內科治療適用於病情較輕或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包括戒煙、保暖、適當運動、高壓氧治療,以及各種擴張血管、抗凝、活血化瘀的藥物。外科治療包括血管內治療和外科治療。血管內治療是壹種微創治療。局麻下動脈穿刺,導入導管,狹窄部位擴張或支架,優點是創傷小,患者恢復快,適用於較大血管。近幾年出現的彈簧支架甚至可以用於膝關節附近的狹窄動脈。血管內治療雖好但價格昂貴,不適合長段血管病變患者。手術治療因人而異,主要包括硬化內膜剝離和橋接。如果疾病是有限的,可以使用局部硬化內膜剝離。否則,搭橋手術是必要的。自體大隱靜脈或人工血管在狹窄閉塞段兩端與正常動脈吻合,以跨越狹窄段向遠端肢體供血。與腔內治療相比,搭橋手術創傷更大,壹般需要全身麻醉或半麻醉,術後需要臥床5-7天,2周後才能拆線。
無論是血管內治療還是手術治療,術後都可能發生血栓形成和再栓塞,因此應繼續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療。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壹般為節段性病變,大多有條件搭橋。但如果堵塞時間過長,遠端血管發生血栓,就會失去搭橋的機會,最終導致截肢。所以早診斷早治療很重要。
建議:
註意:
千萬不要用暖水袋,用熱水泡腳。
據秦秀福介紹,下肢動脈硬化的癥狀主要有間歇性跛行、行走困難、靜息痛等。間歇性跛行是指患者行走壹定距離後,由於血管狹窄或閉塞而引起的下肢肌肉疼痛、痙攣、乏力,需要幾分鐘時間放松後才能繼續行走。靜息痛是指部分患者由於後期下肢嚴重供血不足,尤其是夜間出現持續的下肢疼痛,經常難以入睡,經常睡眠。同時足部皮膚溫度明顯下降,部分患者肢體皮膚發生變化,明顯蒼白或出現潮紅、紫斑。
發展到後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部分或完全堵塞動脈管腔,使小面積的動脈血液停止流動或流速很慢,使血液迅速凝結成塊並繼續延伸,完全堵塞動脈管腔,導致腿部、腳趾或兩腳趾之間潰爛、變黑甚至壞死,最後面臨截肢。
秦秀福還特別提醒,有些患者在長途行走後出現間歇性跛行,因此不被重視;很多患者在間歇性跛行後長期被誤診為全身腰痛或缺鈣,有的患者甚至做了骨科手術。
對於下肢動脈硬化的治療,秦秀夫提醒,早期可以使用血管擴張劑,促進更多側支循環的形成;也可以用壹些中藥緩解癥狀;但如果癥狀嚴重,就要做手術。但如果只是局部動脈狹窄,可以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經皮穿刺,使狹窄處擴張,然後放置支架支撐,恢復動脈血流。如果動脈完全閉塞,就要進行血管搭橋手術,及時挽救肢體。
下肢動脈硬化要防患於未然,年輕時就要註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盡量避免高脂肪飲食,平時進行適當規律的散步鍛煉,戒除煙酒等不良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