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口瘡又稱“白糊”,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鵝口瘡主要發生在長期腹瀉、營養不良、長期或反復使用廣譜抗生素的嬰幼兒。消毒不嚴也可感染奶瓶、奶嘴等被汙染的餐具。鵝口瘡的特點是口腔黏膜上附著白色乳凝斑片,可見於頰黏膜、舌面、腭部,有時蔓延至咽部,不易擦掉,強行擦掉,易出血。如果病變累及食管、氣管、支氣管、肺泡,可出現吞咽困難、惡心嘔吐、咳嗽、呼吸困難、聲音嘶啞等癥狀。鵝口瘡的局部治療基本類似口腔炎,外用制黴菌素或硼冰粉。還可以服用清熱解毒的中草藥。中醫認為鵝口瘡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壹方面是因為母親懷孕時喜歡吃油炸食品,熱量停留在脾胃,胎兒受到母親熱毒的影響,出生後就會生病;另壹方面,由於護理不當,使小兒心脾積熱,或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腹瀉後,機體抵抗力減弱,或口腔不潔,引起局部感染。根據小兒體質和病因的不同,可能有心脾積熱、虛火浮上兩大證型。1.心脾積熱證:口、舌積白屑,周身紅腫,面紅唇紅,煩躁不安,吸奶時啼哭,或發熱,口幹或口渴,便秘,小便短黃,舌質紅,脈滑,或指紋紫滯。分析:寶寶胎中熱盛,或感汙毒之邪,或久病余熱未清,積於心脾,熱毒沿經絡灼傷舌口,故白屑堆積,狀如鵝口。面紅唇紅,舌紅,脈滑。內心熾熱,所以焦躁不安,常常哭泣。過熱傷津液,所以口幹或口渴導致便秘。心熱移至小腸,故尿短而黃。指紋的紫色停滯是積熱的實證。治法:清除心脾積熱。處方:清熱瀉脾散。常用藥物:黃連、連翹、梔子清心,黃芩、石膏瀉脾,生地涼血養陰,茯苓、鄧鑫導熱利濕。便秘增加黃疸,瀉熱;口幹喜歡和蘆根、天花粉壹起喝,清熱生津。2.虛火浮證:口腔舌面白屑散,周圍紅暈不可見,身體虛弱,面白顴骨紅,手腳發熱,口不渴,或便溏,舌質嫩紅,苔少,脈弱,或指紋紫。分析:先天不足,產後護理不當,或久病泄瀉,導致腎陰虧損,水不控火,虛火上升,故面白顴骨紅,手腳發熱;白色碎屑散落,看不到周圍的腮紅。如果真元不足,脾虛不吉利,可見大便。舌質鮮紅,苔少,脈弱,指紋紫,都是陰虛火旺的表現。治療:滋腎養陰降火。處方:白質地黃丸。常用藥物:生地黃、熟地黃、山茱萸滋腎養陰,山藥、茯苓、澤瀉健脾利濕,牡丹皮、知母、黃柏清熱降火,牛膝引火降逆,焦山楂助消化運化。若大便稀薄,舌淡,則傾向於脾腎陽虛,宜用附子理中湯合沈淩白術散,溫脾腎陽,吸無火。
上一篇:黑膏藥的制備工藝及配方下一篇:制首烏的功效、作用及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