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療藥物刺激肚臍局部穴位,透過皮膚,通過經絡傳導,激發經絡之氣,協調人體各器官功能,疏通經絡。促進臟腑氣血運行,達到防治目的。
臍療和中醫其他療法壹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內容豐富,醫療經驗豐富。65438年至0973年,湖南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文物《春秋戰國帛書五十二病方》是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的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醫學著作。本書整理的283個方中,約有壹半是外治法,包括臍療。實現了第壹次開臍療法。
秦漢及以後的《黃帝內經》、《靈樞魏瑩》、《蘇文氣穴說》、《金匱要略》、《雜療方》、《肘急霍亂方》、《針灸A-B經》等都有臍療法的記載。
臍療法的優點:中醫分為內治和外治,兩者都是通過藥物相應的藥理作用,起到調節臟腑陰陽平衡和氣血升降的作用。就像明代名醫徐大椿在解釋包括臍療法在內的外治法的作用時所說的那樣,“如果湯劑不足,就要用膏藥糊住,堵住其氣,使藥性從毛孔進入胃中或被拉出來。或者進攻,然後分散。比胚胎醫學特別厲害。”附近的研究證實,臍療藥物分子可以通過臍部皮膚的滲透和吸收擴散到人體內。辛辣藥物除了本身的治療作用外,還可以削弱臍部表皮角質層的屏障作用,增強藥物的滲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