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香菇的做法

香菇的做法

(嶽德超 洪震)

香菇〔Lentinus edodes(Berk.)Sing.〕別名香蕈、冬菇、椎茸(日本)。屬擔子菌亞門,層菌綱,無隔擔子菌亞綱,傘菌目,傘菌科,香菇屬。壹年生或多年生食、藥兩用真菌。主產亞洲,是亞洲的主要食用菌之壹。產量約占世界食用菌總產量的15%。目前,我國香菇產量已突破萬噸大關,約占全世界香菇總產量的40%,僅次於日本,居世界第二位。香菇在日本農業產業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是日本農民的經濟來源之國內主產福建、浙江、江蘇、江西、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省區。香菇以子實體和菌絲體入藥。據分析,幹香菇可食用部分占72%,每100克食用部分中,含水分13g,脂肪1.8g,碳水化合物54g,粗纖維8g,灰分4.9g,鈣124mg,磷41.5mg,鐵25.3mg,維生素0.07mg,維生素B2 1.13mg,尼克酸18.9mg。香菇的鮮味成分是壹些水溶性物質,其中主要成分是5′-鳥苷酸。其香味成分主要是香菇酸分解生成的香菇精,此外,香菇中還富含有維生素D原以及腺瞟呤等。性平、味甘,具有化痰理氣、健脾開胃、治風破血及保肝等功效。經常食用可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抵抗疾病,如防治軟骨病、壞血病、各種粘膜炎及皮膚炎癥、肝硬化、動脈粥樣硬化等。日本近年臨床驗證表明,香菇多糖具有延長垂危胃癌患者生命的作用。藥理研究結果證明,香菇多糖有抗腫瘤、抗病毒、增強免疫、降低膽固醇等作用。我國從發酵生產的菌絲體中提取香菇菌多糖,應用於臨床作為治療慢性肝炎、肝癌、消化道惡性腫瘤、白血病等癥的輔助治療及用於預防和治療感冒都取得良好效果。

壹、形態特征

子實體群生或叢生,菌蓋3—20cm,早期凸出後漸平展,有時中央稍下凹,早期呈淡褐色,後變為紫褐色,表面有茶褐色或黑褐色鱗片,有時有菊花或龜甲狀裂紋。菌肉肥厚、白色、致密、菌褶白色、稠密、彎生,寬約4mm,過熟或受傷時產生紅色或黑色斑塊。菌柄中生或偏生,白色,內實,纖維質,常彎曲,有時下方漸細,呈圓柱狀或稍扁,長3—6cm,粗0.6—1cm。菌褶表面被以子實層,其上有許多擔子或囊狀體,密生其上的擔子有四個擔子梗,每個梗上著生壹個孢子,無色,光滑,橢圓形,大小約為6—7×3.5—4μm,孢子印白色(圖21—8)。

圖21—8 香菇形態圖

1.子實體 2.子實體縱切面 3.孢子 4.擔子

孢子在壹定溫濕度下,萌發生長形成菌絲,純白,絨毛狀,在顯微鏡下觀察為無色透明,具分枝和橫隔。菌絲不僅可由孢子萌發產生,而且亦可由香菇子實體任何壹部分組織萌發而成。因此,香菇菌種不僅可由孢子分離,亦可取子實體任何壹部分分離得到。

二、生物學特性

香菇在不同發育過程中對營養、溫度、濕度、空氣、陽光、酸堿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壹)營養

香菇為木腐菌,故其主要的營養物質為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其菌絲體可分泌酶分解纖維素和木質素以供自己利用。

(二)溫度

孢子萌發最適溫度為22—26℃。菌絲體生長最適溫度為25—26℃。子實體在3—22℃均可形成,但以8—16℃時生長發育最快、最好,在0℃以下或22℃以上,子實體停止發生,但高溫型香菇在22℃以上仍可生長。溫度較高時,壹般多產生薄菇;溫度較低時產厚菇較多。4℃左右及雪後的幹燥天氣,能產生品質優良的花菇。低溫刺激及變溫對香菇子實體分化有促進作用。

(三)濕度

段木栽培時菇木中的含水量以45%最好,低於20%,就停止生長;子實體形成以60%最好,菇木幹濕差大有利於子實體的形成。菌絲體生長最適空氣相對濕度為7%;子實體形成最適宜的空氣相對濕度為85—90%,低於5%,高於90%都不利於子實體的生長發育。

(四)空氣

香菇是好氣性真菌。故菇場需經常通風換氣,以促使菌絲正常生長和子實體的形成。

(五)光照

光線會促使形成菌皮及原基。子實體在散光條件下出菇質量好,菇顏色深。菌絲生長不需要光照。

(六)酸堿度

香菇是偏酸性真菌。在pH值3—7.5之間都能生長,最適pH值為5—5.5。

三、栽培技術

我國是世界上栽培香菇最早的國家。早在800多年前,(元)《王禎農書》中就曾記載有香菇(蕈)的簡易栽培方法。即在樹幹上砍出花口,隨野生香菇孢子自然飄落接種。這種靠天吃飯的接種方法產量低。近年來,采用純菌種菌絲接種栽培,產量高。栽培方法有段木栽培,菌磚栽培,塑料袋栽培,生料栽培,以及采用發酵工程技術進行工業化生產香菇菌絲體應用於臨床。

近年來香菇產業發展很快。由於推廣使用各種代料栽培及塑料袋栽培香菇,使得生產周期縮短,方法簡便,並可利用各種農副產品,從而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目前,我國已建成大的香菇栽培基地和香菇生產半自動化車間,並試驗成功塑料袋栽培香菇由室內移至室外,進入園田化栽培,不僅提高了產量,其質量接近於段木栽培的香菇。

目前已普及推廣的較可靠的栽培方法,為段木栽培法及室外塑料袋栽培法。

(壹)香菇段木栽培法

采用段木栽培香菇的最大優點是可以獲得優質香菇,山區可以采用間伐或伐木之後的枝丫材以及種植專用速生林的方式解決原料問題。每m3段木三年內可收獲幹香菇10kg左右,最高可達15kg,為傳統砍花法產量的5倍。出口香菇主要為段木香菇。

1.菌種的分離及培養

參照第十二章第四節有關組織分離法或孢子分離法進行。

2.香菇段木栽培程序

包括段木的準備、接種、假困山、困山、出菇管理幾個步驟。

(1)段木的準備

適宜栽培香菇的樹種不下於200種。通常認為,除了松、杉及含有芳香物質較多的樟、楠等樹種外,絕大多數的闊葉樹種及某些針葉樹種均可以栽培香菇,主要集中在殼鬥科、樺木科、杜英科及金縷梅科。國內常見也比較常用的樹種是:錐栗〔Castanea henryi(Skan)Rehd et Wils.〕、刺栲(Castanopsis hystrix A.DC.)、鉤栲(Castanopsis tipetana Hance)、楓香樹(Liguidambar taiwaniana Hance)、米錐(Castanopsis chinensis Hance)、麻櫟(Quercus acutissima Carr.)、栓皮櫟(Quercus variapilis Bl.)、槍櫟(Quercus glanclulifera Bl.)等。樹種確定之後,要選擇心材少邊材多,生長在向陽坡,肥沃土壤上的樹砍伐,直徑以8—20cm為宜,樹皮不宜太厚或太薄。此外,要考慮到保護自然資源,對山林不能砍光伐光,要充分利用枝丫材。有條件的地方,要有計劃地營造香菇專用林、速生林。從理論上講,最適宜的砍伐期為每年立冬至翌年驚蟄。此時樹木中營養成分較高,樹皮亦不易脫落。砍倒後根據樹種含水量多寡,場所坡向及遮蔭度等條件決定剔枝程度。通常剛伐倒的樹含水量為40—45%,經過半個月左右幹燥,含水量減少5%時最適宜接種。倘若段木含水量少於30%,則不利於種植香菇,要采取浸水等辦法。樹木壹般截成1m長的段木運至接種場地或假困山場堆放。樹木質地比較松,樹皮薄,小口徑情況下,要縮短樹木幹燥時間,並在截段之後迅速接種。

(2)接種

目前用於香菇段木栽培的菌種有種木種和木屑種兩種。種木種接種方便、迅速,但成本較高;木屑種成本低,制作方便,但接種效率低。應根據段木狀況、當地氣候情況以及市場狀況選擇當地的早、中、晚熟高產菌種。菌種壹時沒用上,要放在陰涼通風處保存,以防菌種老化,優質高產菌種是達到香菇高產的先決條件。段木接種在於將香菇菌絲接入段木形成層中,可采用特制的打孔器或電鉆打孔。若是采用種木菌種,則要求孔徑與深度與種木大小壹致。若是采用木屑種,孔徑壹般1.2—1.4cm,孔深2—2.5cm。孔穴排列采用梅花式,縱行兩孔間距25—30cm,兩縱行間距3—5cm。段木兩端第壹穴距斷面5cm,有利於防止雜菌從斷面侵入。接種應選擇晴朗、較冷的天氣,接種場地開闊、幹凈。木屑菌種放入穴內切勿揉得太碎。選用樹皮做蓋,蓋應比穴徑略大些,樹皮厚度應在0.5cm以上。另外亦可以采用塗蠟封口,配方為石蠟70%,松香20%,動植物油10%。

(3)假困山

將接過種的段木集中在壹個適合菌絲恢復的場所,稱為“假困山”。其適宜的溫度為18℃左右,適宜的濕度為70—80%,特別註意不要讓段木直接受陽光照射。段木含水量較高,可以采用“井”字形堆放法。需要保濕的段木,可以采用柴禾的堆垛法,將段木橫放緊密排列,或者采用段木豎立,緊密排列的豎堆法。無論采用何法,都必須在堆頂覆蓋枝葉或草被,嚴寒時再包以塑料薄膜保溫、保濕,並根據氣溫情況采取掀膜通氣的辦法。

假困山的時間長短,因接種時間、氣候狀況而異。壹般接種壹星期左右,菌種塊邊緣就長出白色菌絲。接種壹個月之後,要隨機抽檢幾根段木,如在接種穴四周已有白色菌絲蔓延,說明已經成活。如菌塊仍為黃色,壹碰即碎,說明場地過幹,應采取噴水等保濕措施。如菌塊已發黑,變粘,說明雜菌侵入。應及時采取補打洞穴、重新接種措施。

(4)困山

困山的原意是指將已長菌絲的段木在山裏排開。困山階段的關鍵是要選擇好菇場,通常選擇通風良好、四周開闊、夏季陰涼的山腰處,以坐北朝南或朝東南的緩坡地為好。菇場裏要有樹林遮蔭,以“三分陽、七分陰,花花太陽照得進”為宜。最好還要離水源近些。菇木的堆放隨菇場條件不同而變化。壹般遮蔭度較高,林內較濕的場地,段木可排稀些。反之,段木應排密些,並覆蓋枝葉以防陽光直射。困山壹個月之後,要進行翻堆,將段木上下頭對調。困山階段在南方梅雨季節要註意通風、覆蓋草被,高溫季節要註意防曬、防樹皮破裂。

(5)出菇管理

經過春夏兩季的管理,人工接種的段木中菌絲已充分蔓延,成為能出菇的菇木。這時即可根據菇木的成熟度,菇木樹徑大小,品種不同等進行分類,以便用人工方式控制出菇。出菇時期的菇木管理主要是水分管理。現在菇場中比較先進的管理方法是采用浸水出菇法。浸水時間長短,視氣溫、品種、段木粗細、樹種等不同而異,壹般第壹年菇木浸水36—46小時,第二年浸水24—36小時,第三年浸水12—24小時。浸水之後堆放瀝水。在浸水前可以讓菇木幹燥壹星期勿噴水。要盡可能讓氣溫與水溫形成較大溫差,以刺激菇蕾形成。有人將菇木撈出後在地上敲幾下,稱之為“擊木出菇”,有利於菇蕾形成。浸水出菇之後,應讓菇木正常管理半月至壹月,再行幹燥然後再次浸水出菇。

(二)香菇的室外袋栽

開展香菇的代料栽培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因其栽培技術簡單,生長周期短,經濟效益高而得以在廣大農村中迅速發展起來。除了應用木屑可以種香菇外,還研究成功了應用甘蔗渣、棉籽殼、玉米芯、高粱稈、黃豆稈、花生藤、蘆葦等栽培香菇。

代料栽培的方式很多,有磚式栽培、箱式栽培、塑料袋栽培,近年來還發展了生料栽培。從目前各地的栽培實踐來看,以塑料袋栽培成功的比例較大,產量也較高,較穩定。下面主要介紹香菇的室外塑料袋栽技術。

1.配方

(1)闊葉樹種不屑78%,麩皮16%,蔗糖1.2%,石膏2—2.5%,尿素0.3%,過磷酸鈣0.5%,玉米粉(或米糠)水適量,pH5.5—6.5。

(2)闊葉樹木屑66%,棉籽殼20%,麩皮10%,蔗糖1.2%,石膏粉2—2.5%,尿素0.3%,過磷酸鈣0.5%,水適量,pH5.5—6.5。

2.接種與發菌

按上述配方將料配好,采用寬15cm,長50—55cm,厚0.05—0.07mm的高壓聚乙烯塑料薄膜筒(適用農村常壓滅菌)或低壓聚乙烯及聚丙烯塑料薄膜筒裝料。可以使用裝袋機,以提高裝袋效率。滅菌後待料筒溫度下降至30℃以下時即可接種。接種在無菌室內進行,可3—4人相互配合。壹人用70%酒精紗布擦拭料筒,然後用直徑1.5—2cm的空心鐵制鉆頭在袋上等距離打4—6個洞。壹人用攝子取出菌塊迅速接入洞內。壹人預先準備好3.5×3.5cm的四方形膠布,迅速貼在已接好菌的洞口上。每瓶原種可接80—120穴,盡可能將菌種放滿穴,並微凸出洞口,註意不弄碎菌種,以提高菌絲成活率。

發菌場地選擇陰涼、幹燥通風處,溫度控制在25℃左右。菌筒以“井”字形排列,每層4袋,視氣溫狀況疊5—10層。開始5天不動,第六天翻堆並檢查菌絲是否吃料及有無雜菌感染。以後每隔5—6天翻堆並檢查壹次,清除汙染嚴重的菌筒。微量染菌的可在雜菌菌落四周註射福爾馬林。20—25天後兩穴菌絲距離2cm左右就要把膠布撕開壹小洞以增加氧氣,促進菌絲生長。從接菌開始經過50天左右的培養,菌絲已長滿整個菌筒,待薄膜下面出現星散的原基時就可以搬出室外脫袋排場。

3.室外栽培管理

室外菇場選擇十分重要,要向陽,通風,近水源,水源的水要幹凈。可利用房前屋後空地或稻田、旱地均可。場地均必須清除雜草,殺蟲。築畦面寬1.2m,畦間距0.3m。同時應挖深0.8m、寬0.6m的浸水溝,長度視場地及菌筒多少而定。場地上搭蔭棚,高度2m,上覆蓋草或枝丫等物遮蔭,以能透過30%陽光為好。菇場四周亦以草被圍起擋風,同時沿著畦邊固定木棒或竹子,離地25cm,然後垂直該木棒固定相等於畦寬的小木條,間距20cm,用以靠放菌筒。

菌筒在放入畦之前必須先脫袋,即用刀片將薄膜劃破去除,再將菌絲筒與畦面或70°—80°夾角靠放在枝條上。菌絲筒間距2—3cm,交叉排放,排好後即用薄膜將整畦菌絲筒罩起。除遇到高溫氣候,否則3—5天內不翻動薄膜。當菌絲筒表面已長滿白色的香菇菌絲時,應拉大菌絲筒表面的幹濕差,適當增加掀膜次數及時間,迫使絨毛狀菌絲逐漸倒伏並分泌色素,最終形成壹層紅棕色的菌膜。

開袋後經過15—20天,菌絲筒轉色完畢,這時必須給菌絲筒以壹定的幹濕差以及溫度差刺激,以促使菌絲筒從營養生長階段轉入生殖階段。其具體做法是菇床白天蓋緊薄膜,減少通風換氣以增加床畦溫度,下半夜將薄膜掀開,使菇床氣溫突然下降。這樣連續3—4天就可產生子實體原基。待原基長到拇指大小時候便可以噴水,噴水次數視天氣而定,雨天不噴,陰天少噴,晴天多噴。氣溫高時早晚要噴水並加強遮蔭通風。第壹批菇收完之後,停噴水幾天,拉大溫差,讓菌絲恢復並產生菇蕾。壹般秋冬兩季可以收2—3潮菇。在嚴寒的季節壹般不出菇(少數低溫品種除外)。

到了春季,菌絲筒中養料大量消耗,水分含量占菌絲筒的30—35%,這時就應該進行菌絲筒的浸水。浸水前用8號鐵絲在菌絲筒兩端打洞6—15cm深,然後依次排於浸水溝中,上面壓上重物後放水,使水淹沒菌絲筒。浸水時間視菌絲筒含水量而定,壹般為5—12小時,使菌絲筒含水量達55—60%。浸水之後的菌絲筒同樣靠排在畦面上,然後罩緊塑料薄膜,每天通風1—2次,每次1—2小時,不必再噴水,幾天之後即有小菇蕾產生,但此時產量已較低。如果第壹次浸水之後仍有大量菇產生,還可以進行第二、三次浸水。壹般到了6—7月就不再有菇產生了。

春菇的質量壹般較差,菇蓋薄且柄長。春菇後期主要是做好防高溫工作。

(三)病害及其防治

綠色木黴(Trichoderma viride Pers。)、青黴(Penicillium sp.)等,環境不適或原料、接種、滅菌等任何壹環節疏忽都可引起雜菌感染。壹般發菌後幾天需檢查壹次,如見汙染嚴重應及時處理,挑出到遠離栽培場地,燒掉或深埋;選用低濃度的多菌靈對防治雜菌有壹定作用。在各生產環節,嚴格把關,防止雜菌感染。

四、采收與加工

(壹)采收

當菌蓋長至八成開時,就應及時采收,這時的菇蓋厚,質好。菌蓋全展開時質量差。菌褶產生花點時采收,烘焙後發黑,失去商品價值。袋栽菇采菇時,要把菇腳壹起采下來,菇柄基部留在菌塊上,會發生黴菌,但不要把培養料壹起掀起,以免影響下潮菇。

(二)加工

晴天采菇,可先放在陽光下翻曬,待表皮幹燥後再烘焙則質量好。陰雨天采,應及時烘焙,烘焙溫度應由低逐漸升高,以促進酶反應,合成香味物質,但不能超過65℃,否則酶的活性被迅速破壞,不能形成香味物質,且幹菇的外形和色澤均差,不能有火煙,要勤翻動,直至菇柄與菇蓋連接部堅硬時為止。這樣加工的香菇金黃色,香味濃,質量好。

(三)保存菌種的兩種常用方法

1.PDA斜面培養基保存法

即將培養好的PDA斜面培養基置於4—5℃低溫下保存。每隔3—6月移植壹次。用時最好重新移植。

2.鋸木屑培養基保存法

即在木屑、米糠培養基接上菌種,培養好後置於4—5℃低溫下保存。每隔3—6月移植壹次。

雷丸

(王淑芳)

雷丸(Polyporus mylittae Cooke et Mass.)異名為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cter,別名竹苓、雷實、竹苓子、來丸等。屬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傘菌科,臍菇菌屬。跨年生或多年生。主要分布於我國中部偏南各省區,如安徽、浙江、福建、四川、貴州、雲南、廣西、湖北、湖南等。陜西、甘肅也有發現。以菌核入藥,味苦、性寒、有小毒。能消積、殺蟲、除熱。與其它中藥配伍,治療血吸蟲病、囊蟲病及腦囊蟲病等。含蛋白酶約3%。為棕灰色無臭無味物質。易溶於水及甘油,不溶於甲醇、乙醇、氯仿、乙醚等有機溶劑。在腸道弱堿性(pH8)溶液中作用最強,僅0.06μg在10ml弱堿性液中,即有水解蛋白質的作用,在酸性溶液中則失效。此外還含醇浸出物22%,灰分4%,水分6.5%,醚浸出物0.06%及無機鹽鈣、鋁、鎂等。由於鎂具有導瀉作用,所以驅絳蟲時不用服瀉藥。近年來又有資料報道其蛋白酶對小鼠腹水癌S-180抑制率在33.3—69.7%,腹腔註射比肌註效果好。

壹、形態特征

在自然界、雷丸主要以菌核狀態出現,不易發現其子實體。它的兩個學名分別屬於兩個不同的科、屬。1980年底植物雜誌刊出余金楹在浙江金華北山采得鮮雷丸,經培養萌發出子實體是傘菌,有菌褶,菌傘直徑2—3cm,全部展開時中部稍凹陷,散發出白色粉末狀擔孢子。菌核呈不規則球形或塊狀,大小不等,直徑壹般1—3.5cm。初挖出土時外表紅棕或深褐色,表面有微細突起的縱皺紋或者稍平滑。剖面白色至灰白色,有時呈淡黃色或橙褐色。切片呈半透明狀。幹燥後外表為紫褐色或黑褐色,質地堅硬。剛出土的菌核,在體表凹陷處常帶有壹條至數條白或淡黃色的繩索狀的菌索,還有壹些菌絲體纏繞,是雷丸的營養器官。

圖21—9 雷丸形態圖

二、生物學特性

(壹)生長發育及其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雷丸是以腐生為主的兼性弱寄生菌,常生於衰敗的雜竹林、桐、楓香、胡頹子等腐根旁,喜在通透性良好的砂礫性土中生長;在近山麓的山坡或日照較短的山凹裏;離地面10—15cm深的表土層內較多,秋季在上述林地常可見到大小不等的雷丸菌核。

1.溫度

菌絲在寄主腐木內可經受0℃以下低溫,斜面母種有部分菌株在2—-4℃保存兩周即失去活力,但菌核抗寒力較強。菌絲生長的適溫為25—30℃,用兩種培養基在25℃與30℃下培養,均以30℃菌落擴展範圍大,說明30%更有利菌絲生長。

2.營養

在以1.5%豆餅粉加0.5%麥麩煮汁的瓊脂培養基中,分別添加1%的葡萄糖、蔗糖、酒精與醋酸鈉試驗比較,發現添加葡萄糖者稍促進初期菌絲生長,培養兩周後則生長和不添加糖的對照及添加蔗糖的處理無差異,加酒精不利其生長,加1%醋酸鈉抑制其生長。在以2%葡萄糖為基礎培養基,分別添加0.5%蛋白腖、魚粉、硫酸銨、硝酸銨於25℃條件下培養,菌絲的生長有機N源明顯優於無機氮。

3.水分與空氣

在鋸木屑及麥麩(3∶1)的基質中,料與水之比為1∶1.5—1.8。在25℃用麩皮培養時,麩皮含水量低於60%則不易生長,湖北黃友知報道箱栽上部過幹會影響菌核形成。但在超過300%含水量時由於缺乏空氣,菌絲也不易擴展。

4.酸堿度

壹般南方土壤微偏酸,正適於菌絲萌發與生長。人工培養基自然pH值多在6.5以下,它可以生長。曾用自然pH為5.8的培養液進行深層培養,用10%無水碳酸鈉調為6.4、6.8、7.0、7.6***5組。總的生長趨勢以自然pH5.8最好,6.4以上生長漸差,7.6的則不易生長。

5.光照

雷丸菌絲及菌核均在土表下,即在無光照條件下生長發育。人工平板上培養,無光生長正常,有光也未發現異常。僅部分菌株呈淡黃色,而部分菌株仍白色。子實體很少發生,是否由於缺少光照有關尚無定論。

(二)不同菌株的培養比較

不同菌核分離得的菌株在生長速度及形成菌核的能力上存在差異。野生菌核在人工培養基上形成菌核能力強,曾用湖北不同地區產雷丸分得4個菌株在25—30℃條件下PSA平板上比較,結果見表21—2。

表21—2 不同菌株在PSA平板上比較(單位:cm)

除在PSA培養基上可形成菌核外,在土豆渣基質上也可形成菌核。

(三)深層培養

多數菌株易形成菌絲球,毛刺少,培養時間較長,發酵需10天。以蔗糖加葡萄糖混合碳源好。深層培養的菌絲,無明顯的鎖狀聯合,靜置後表面萌發的氣生菌絲,較易發現其鎖狀聯合。發酸液pH終值均偏低,對其在偏堿條件下活性高的蛋白酶不利,為綜合利用,提高深層培養發酵液pH終值是應該考慮的。

三、栽培技術

雷丸生活史,雖可由菌核上發出子實體並產生成熟的孢子。孢子萌發為菌絲體,再形成菌核。但主要是菌核經菌絲體到形成新的菌核,人工栽培就是按照後者進行的。

(壹)純菌種的人工分離培養

將新鮮菌核以自來水把外皮洗刷幹凈,再浸入75%酒精中泡3分鐘,然後蘸0.2%金黴素水溶液。以無菌操作剖開菌核,取其內部組織約3—5mm2的組織塊,置PDA或PSA平板上,25℃恒溫培養。壹周即生白色菌絲體,挑取其先端轉入新的斜面培養即獲得母種。每壹菌核可分壹菌株。因產地及菌核本身老嫩程度不同,萌發菌絲快慢不同。嫩菌核不如老菌核堅硬,但易於剖開分離。老菌核可用清水泡1—2天,或用幹凈濕沙埋藏兩天再分離,可便於操作。

(二)瓶內培養

洪震用福建產野生雷丸分離菌種,壹級母種用PSA培養基,二級及三級均用木屑培養基。基質組成為雜木屑70%,米糖(新鮮)18%,紅糖1.5—2.0%,碳酸鈣1%左右,將母種接入木屑培養基中,置24%左右的環境中培養。待菌絲長滿瓶之後置室溫下培養。4—5個月之後將木屑挖出,可看到木屑中埋著2—3個雷丸,呈淡黃色。每個有拇指大小。剖開後內呈白至淡黃色,質地粗,呈細的粒狀物。看來室內利用木屑栽培雷丸菌核是可行的,但時間相當長。

(三)田野山林栽培

雷丸原均野生,近年來貴州省壹些地區進行人工培育試驗,利用當地的資源,以野生雷丸為引子,栽培獲得成功,具體方法如下:

1.選地

宜選排水好的疏松幹燥土壤,山林或林邊耕地的田邊,地角、房前屋後均可種植,但忌選粘重黃泥地。

2.備料

除松、杉、樟、柏外,其它如楓香、青岡、楊樹、栗樹、馬桑均可,其它藤本及竹蔸,樹根亦行。以胡頹子、桂樹為好。將樹砍成70—90cm木段,幹鮮木段各壹半。並收集大量枯枝落葉和部分半腐爛的木材備用。在生長雷丸處,生長有白

  • 上一篇:藥用植物的藥物種類
  • 下一篇:請問有什麽中藥可以調理氣血?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