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尊德護民的原因是周代思想的詳細原因,而不是這個術語的解釋。謝謝妳。

尊德護民的原因是周代思想的詳細原因,而不是這個術語的解釋。謝謝妳。

(1)

以周公為代表的西周初年的統治者在總結殷商滅亡的教訓,修正和改造天命神權思想的基礎上,為適應建立新國家的需要,提出了天命轉移論,從理論上解決了西周政權的合法性問題,完成了意識形態領域新天命論的構建。在新天命觀的指導下,以周公為代表的西周統治者提出了壹系列政治思想和策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壹是加入了“明德”和“尊德”的思想;二是增加“利民”和“保民”的思想;第三,增加了“慎刑”的思想。這三者既是西周新天命觀建構的理論基礎和前提,也是西周政治思想即德政思想的三個基本原則。在周人看來,“尊德”、“護民”、“慎刑”是壹個國家政權體系穩定的三個重要因素,是國家政權興衰的關鍵。正是由於有了“敬德”、“護民”、“慎刑”三大要素的支撐,西周時期整個社會政治價值觀念從神本向民本、祭祀文化向禮樂文化、神權政治向倫理政治的轉變,為“敬德護民”思想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思想基礎。三者構成了西周德治政治思想的基本原則和治國的基本國策,成為周代政治思想的核心。這是中國政治思想從神(天)到人(人事)的重大轉變,是從重視神和物到重視人事和民政的重大轉折。它開啟了中國古代“推人事從天”的思維路徑,對民本儒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儒學最直接的思想資源,為儒學後來的存在和發展奠定了全部的種子和基礎。

(2)

周人思想與殷人思想的最大區別可以用德、民、禮來概括。西周時期,對儒家文化影響最大的三個概念範疇——德、禮、民——不僅出現了,而且有了相對確定的倫理政治內涵。這裏僅以“德國”為例來說明。周人在繼承殷人天命觀的基礎上,壹個重要的突破和貢獻就是“德”的發現。在先秦文獻中,《尚書》已有“德”字。雖然殷商在政治生活中多次提到“德”字,但由於他們信奉帝王,不太重視人事和道德,所以並沒有發揮多大作用。周人沿襲了“德”的概念,創造性地改造了“德”,賦予了“德”以道德和政治的內涵。此後,德性作為壹種新的倫理思想,深深地根植於周人的思想意識之中。周人的“德”不僅表現在社會、政治、思想領域,還表現在對統治者個人德性品質的價值調節上。可以說,“德”是周統治者保護人民的壹種道德要求,並將這種道德行為制度化成為壹種禮制。因此,王國維認為“周的制度禮儀都是為道德而設計的”,真正把握了德治與禮制的內在聯系。周人認為,“尊德”是實施德政的基礎。周人把命運建立在德的基礎上,以德為天命之本,把天意和人的行為聯系起來。從某種意義上說,壹個統治者是否有道德就成為決定命運的力量。如周人把明德、義德視為認命之德,把兇德視為德。周人在中國思想史上第壹次把命運與人的行為本身聯系起來,為夏殷近千年來幾乎壹成不變的宗教命運觀打開了壹個缺口。他發現了超越命運的人的價值,為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理性思考贏得了生存的地盤。周人向國家最高統治者和各級機構管理者提出,自我(內在)道德意識和觀念的培養和獲得(即“道德”觀念的獲得)就是獲得天命。由此,在意識形態領域,西周初年以周公為代表的統治者開辟了壹個不同於殷商神權至上的全新的人文思想世界,衍生出壹系列中國政治思想文化的基本價值觀。

(3)

周人“敬德”的目的是“保民”鑒於殷亡的教訓,西周提出了“民為國之本,基為國之本”(《尚書·五子之歌》)。周人已經意識到,人民內部存在著可以影響政權存亡的巨大潛在力量,人民的反對決定著政權的存亡。因此,統治者要想達到“祈天永生”的目的,就必須兼顧民眾的普遍要求。人民是國家賴以生存的基礎。只有穩定人民的日常生產生活,使其寸步難行,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永享太平。這壹政治思想是中國最早關於人民與國家關系的論述,也是中國政治思想史上民本思想的最早表述。《管子》政治繁榮,符合民心;政治上逆民意而行,孟子的重民輕君思想與西周時期興起的民本思想密切相關。在中國幾千年的社會發展中,“民為國之本,國之本為國之本”的思想受到歷代統治者和思想家的高度重視,成為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周人看來,“小國周”戰勝“大國殷”的關鍵不在於天命,而在於廣大民眾的大力支持和擁護。命運不再是決定壹切的主要原因,而人民的力量和人民的反對才是決定壹切成敗的最重要的力量。如果統治者能夠珍惜和滿足普羅大眾的願望和要求,那麽命運就會保佑他們的政治統治;否則,命運號將被拋棄和利用,在世界上重新尋找“人民之主”。命運不再是無條件保護世界的君王,不再是與地上君王的行為無關的不道德、非理性的精神實體,而是被賦予了道德屬性,與地上君王的道德品質和人民的意願密切相關的精神實體。在對命運這壹精神實體的認識中,周人不再停留在靜態的、壹成不變的框架模式中,而是將其視為壹種動態的、具有道德屬性和理性精神的精神力量。它在思想史上的意義在於,它直接開啟了天(神)與人的價值關系的轉變,開啟了從神事到人事的轉變,可以說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大轉折。

(4)

周人的“保民”思想是其尊德思想的延續,應該貫徹執行。“保民”是洞察命運的基礎,也是國家永遠安康的前提。只有保護人民,才能穩定國家,最終達到祈求上天永生的政治目的。這是周天命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國政治思想史上民本思想的最初體現。那麽,怎樣才能“保護人民”?首先要關心百姓疾苦,“知莊稼之苦”,“知小人之依”,讓黎巴嫩人民衣食無憂;要正確對待普通人的委屈和咒罵,找出原因,努力化解矛盾;不要殘害百姓,濫殺無辜。像對待孩子壹樣對待他們,人民就會變好。保護人民的目的是維護國家政權的長治久安。要實現這壹目標,僅僅依靠德治是不夠的,還必須輔之以刑治。雖然西周統治者認為“禮不能次於庶人,刑不能優於大夫”(《禮記·曲禮》),禮與刑都有各自的適用範圍,但刑不應濫用,而應“慎刑”。周公在《逃無可逃》中指出,作亂、懲罰、濫殺無辜,必然導致嚴重的社會後果,引起人民的普遍反感,從而危及政權。那些不服從紀律,不服從教育,危害周的統治地位,危害周的政治穩定的思想和行為,堅決予以壓制和殲滅。周公主張教育百姓,即使不得不施以刑罰,也要慎重行事,該殺就殺,該罰就罰,該罰就罰,該罰就罰。應當依法定罪量刑,認真審查服刑人員的供述。他不應該濫殺他們,也不應該縱容他們。這就是周公所提倡的“刑在用”理論,即刑罰要“不可不罰”,公平合理。但需要指出的是,作為西周初期的壹種治國政治理念,在西周中後期發生了變化。也就是說,西周早期的慎刑思想是建立在尊德護民的基礎上的,但卻演變成了統治階級的政治手段。其政治目的不再是維護民基,而是維護君主基礎和國家統治。其理論內涵與政治。雖然他政治實踐的重心發生了變化,但他的政治目標卻始終如壹,即使周政權統治“千百年,唯有太子子孫永保百姓”(《尚書·子材》)。周初統治者提出的這種德刑並舉的治國模式,提出了國家政權與人民、君主與人民的辯證關系。作為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壹個永恒的政治命題,它直接影響了後世儒家的治國理論和實踐。

西周統治者所提倡的尊德護民、德刑結合的思想,是壹種重視倫理政治和道德教育的理論。它是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雖然比較簡單樸素,但是包含了很多合理的因素。孔子的德治思想和以德養刑思想直接來源於周初的尊德護民思想和德刑結合思想,成為儒家政治思想最基本的價值之壹,因而具有持久的思想價值和意義。

  • 上一篇:中藥浴足劑的配方有哪些?
  • 下一篇:【斷字雜記】孟嘗君對《子同治簡》的建議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