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解表藥藥理作用參考

解表藥藥理作用參考

經過大量實驗證明,抗疫藥物可以抑制或殺滅細菌、病毒等壹些病原微生物。

某些病毒的抑制劑:麻黃、桂枝、紫蘇、羌活、防風、白芷、生姜、牛蒡子、桑葉、菊花、葛根、升麻等。

壹些革蘭氏陽性球菌的抑制劑:麻黃、桂枝、紫蘇、羌活、白芷、阿莎麗、槁本、薄荷、牛蒡子、菊花、桑葉、菊花等。

抑制壹些革蘭氏陰性桿菌:桂枝、紫蘇、羌活、防風、白芷、槁本、阿莎麗、薄荷、牛蒡子、菊花、柴胡等。

能抑制結核桿菌的有:柴蘇、荊芥、羌活、白芷、阿莎麗、薄荷、牛蒡子、升麻等。

抑制壹些病原真菌;桂枝、羌活、防風、白芷、辛夷、洋蔥等。

此外,菊花對白喉桿菌和腦膜炎球菌有效;防風、白芷和阿莎麗對枯草桿菌的抑制作用;桂枝對炭疽桿菌的抑制作用:柴胡對瘧疾有抑制作用。形式

羌活4.5克、柴胡4.5克、前胡4.5克、獨活4.5克、枳殼4.5克、茯苓4.5克、荊芥4.5克、防風4.5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甘草1.5克..

療法

瘡初腫。紅腫疼痛,惡寒發熱,無汗不渴,舌苔薄白,脈浮。

主體

功能:發汗解表,消瘡止痛。

用法:取壹杯水半,煎至八分熟,溫服。

禁忌:考慮。

處方解決方法:敗毒散中用荊防敗毒散,去人參、姜、瘦,再加荊、方,故解表散之功增強,但無益氣扶正之效。適用於外感寒濕引起的表證、潰瘍、痱子。形式

蔥白(連根切)9克,幹葛根(切)9克,鮮黑豆(包棉)6克,生姜(切)6克,生麥冬(去心)9克,幹地黃6.9克。

療法

血虛外感風寒證。病後陰血不足,調節不慎,感外邪,或失血後(嘔血、便血、咯血、鼻衄),風寒感冒導致頭痛,體熱,微寒無汗。

主體

功能:養血解表。

用法:八升水,壹千升用勺子。三分之二藥材水煎,去渣,溫服三次,差八九裏。如果妳覺得出汗,逐漸重復。

禁忌:考慮。

解決方法:蔥白七味飲為補血之品,為辛溫解表之藥,故為治療血虛風寒證的代表方劑,臨床應用以頭痛、體熱、惡寒無汗、血虛或失血史為主。形式

元胡9克,生蔥6克,桔梗4.5克,白薇3克,豆豉12克,薄荷4.5克,炙甘草1.5克,紅棗兩顆。

療法

素體陰虛證和外感風熱證。頭痛,體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咳嗽,心煩,口渴,咽幹,舌紅,脈數。(本方常用於老年人及產後感冒、急性扁桃體炎、咽炎等陰虛外感者。)

主體

功能:滋陰解表。

用法:水煎服,然後在不同溫度下服用。

禁忌:考慮。

解決方法:本方主要用於陰虛外感風熱者。外感風熱引起頭痛、體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汗出不暢、咳嗽、口渴等癥狀;陰虛者身體感受外邪易化為熱,陰虛者亦有內熱,故除上述邪襲肺衛癥狀外,還有咽幹、心煩、舌紅、脈數等癥狀。治療宜辛涼解表,滋陰清熱。方中的萆薢(玉竹)味甘,性寒,作用於肺、胃經。是滋陰潤燥、潤肺養胃、清熱生津的主藥。因其滋補而不油膩,適用於陰虛表熱證者。薄荷味辛涼,歸肝、肺經。是“適用於熱病發汗者之必備藥”(《醫熱》第壹卷,《沈曦錄》),用於疏風清熱,清利咽喉,* * *為君藥。蔥白淡豆豉解表,薄荷祛表,是臣藥。白薇味苦寒,長於清熱不傷陰,非常適合陰虛熱盛者;桔梗宣肺止咳;大棗味甘,養血,都是佐藥。調和甘草的藥性。諸藥配伍,汗不傷陰,滋養不阻邪,是滋陰解表的良藥。形式

麻黃9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石膏24克。

療法

外感風邪,體熱難解,咳喘,氣短,鼻扇,口渴,多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脈數。

主體

功能:辛涼,通便,清肺平喘。

古書理論:本方為治療外感寒熱郁滯所致哮喘的主方。如果表證仍然存在,麻黃用於宣肺散表寒。汗液出來呼吸,是內熱所迫,所以用膏藥清肺,清屋內之熱。杏仁輔助麻黃平喘。甘草有助於石膏促進液體生產。此時內熱已清,邪氣解除,於是汗止,哮平。

點評:呼吸無汗,惡寒,主要用麻黃湯以辛溫散之;汗出氣喘,體熱,主要用白虎湯,韓信來清之;如果妳有出汗,或沒有出汗,而且妳氣喘籲籲沒有很大的熱量,妳應該使用麻杏石幹湯兩種解決方案。形式

升麻30克,白芍30克,炙甘草30克,葛根45克。

療法

麻疹是新出現的。出疹,發熱,頭痛,咳嗽,目赤流淚,口渴,舌紅,苔薄而幹,脈浮。此方不僅用於治療麻疹,還用於治療帶狀皰疹、單純性瘡疹、水痘、腹瀉、急性細菌性痢疾等。)

主體

功能:緩解肌疹。

用法:頂端粗底。取三錢(9g,水壹杯半,煎壹杯,微溫,每日二至三次,不分時間。度為祛病氣,涼身(現代用法:煎服,煎服,劑量按原比例減少)。

禁忌:如果麻疹已經過了,或者皮疹病毒侵入,看到氣短、喘息、擡肩、擤鼻涕,就應該禁用。

解決方法:麻疹之病,是小兒肺胃積熱之邪,感麻毒而疫。如果麻疹壹開始就發病,會受到外界病原體的攻擊,阻止皮疹向外界擴散,使皮疹不會出現或不會順利出現。麻醉與外感邪襲肺,邪氣相爭,清則亂,所以起初可見體熱、頭痛、咳嗽、脈浮等肺健康癥狀;風邪疹毒攻頭面部,故目赤流淚;熱灼津液傷,會引起口渴,舌紅,苔幹。治療要辛涼解表,透疹解毒。處方中的升麻味甘、寒,入肺、胃經,解肌疹,清熱解毒。葛根味甘涼,入胃經,解肌疹,生津清熱為臣藥。兩藥合用,溫和促散,通於肌表內外,能引導欲透疹毒者,病向外,故為常見透疹毒組合。方中芍藥宜用芍藥,味苦寒,入血。它能清熱涼血,促進血液循環,所以它可以作為輔助藥物來緩解血絡和熱毒。調和了炙甘草的藥性。四藥配伍,* * *起到緩解肌疹的作用。形式

西河柳15g、荊芥穗3g、葛根4g、蟬蛻3g、薄荷葉3g、鼠膠(炒、磨)4g、知母3g、玄參6g、甘草3g、麥冬9g、竹葉3g。

療法

皮疹初期,看不透。咳嗽,鼻塞流涕,輕度惡寒,高熱,煩躁不安,咽痛,口幹,苔薄黃幹,脈數。

主體

功能:透疹解表,清熱生津。

用法:水煎服。

禁忌:考慮。

解決方法:升麻葛根湯、朱燁劉邦湯有透疹清熱的作用,但起初不能透疹。而錢芳專治解肌透疹,散熱清熱能力較弱,是初治麻疹的基本方。後部不僅透疹清熱之力大,還有生津止渴之功。是治療麻疹的常用方,不能透,熱毒兼有津液傷。組成:柴胡6克,葛根9克,甘草3克,黃芩6克,羌活3克,白芷3克,芍藥6克,桔梗3克。

主治:外感風寒、郁熱證。惡寒漸輕,體熱漸強,無汗,頭痛,眼痛,鼻幹,煩躁,失眠,咽幹,耳聾,眼窩痛,舌苔薄黃,脈微紅。(本方常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牙齦炎、急性結膜炎等外感風寒、邪郁化熱之癥。)

功能:舒筋清熱。

用法:加水兩杯,生姜三片,大棗兩片,用錘法加入石膏粉壹分(3g),用熱水沖服(現代用法:加入生姜三片,大棗兩片,石膏12g,用溫水沖服)。

禁忌:若太陽顯示邪不入內,不宜用此方,怕引邪入內;裏熱見陽明腑也不宜用(便秘不能堵)。

方傑:這個方子說明太陽的寒氣還沒有解決,但是熱已經轉到裏去了。外感風寒應該是嚴重的惡寒,惡寒越來越輕,體熱越來越多,是寒氣郁結,熱轉化為熱所致。由於表寒未解,惡寒猶存,見頭痛無汗等癥狀。陽明經起於鼻翼兩側,上至鼻根,下經眼眶;少陽經運行於耳後,入耳,出耳,至頰,達眶下部;入裏發熱是先攻陽明少陽,所以眼睛疼,鼻子幹,眼睛酸,喉嚨幹,耳聾。熱若擾心神,則心煩不眠;浮脈和微泛是表邪和裏邪的證據。此證為太陽寒涼,郁化為熱,逐漸傳至陽明,影響少陽,故屬三陽之病。治療宜辛涼解表,清心瀉火。葛根柴胡為君。葛根辛涼,辛能透肌熱於外,涼能清熱於內;柴胡性味辛,性寒,既是“解肌痛之藥”(伊名張之(1)),又有舒氣作用,能幫助葛根透郁熱。羌活和白芷藥物辛散被公布和停止疼痛;黃芩生石膏能清火,四味藥都是臣藥。其中葛根配白芷、石膏,清陽明之邪熱;柴胡、黃芩能徹底解除少陽之邪熱;羌活散太陽的風寒,所以配合這個,三陽並舉,陽明為主。桔梗宣肺解表;白芍、大棗斂陰養血,防止過度排空傷陰;生姜散風散寒,都是輔助用藥。甘草調和各種藥物制成藥物。諸藥搭配,* * *成為辛涼解肌劑,還清火。

本方的配伍特點為:溫清化,重辛涼清熱;表裏兼治,重在疏散。它不同於辛涼解表的總方。成分:鮮大蔥10g,苦桔梗5g,淡豆豉15g,焦山梔子9g,薄荷葉5g,連翹6g,甘草3g,鮮淡竹葉12g。

主治:風溫前期。癥狀有頭痛、體熱、微寒無汗,或患者少汗、咳嗽、咽幹、心煩口渴、舌尖紅、苔薄白、脈浮。

功能:辛涼,舒筋,祛風,清熱。

申請:1。本方證候表現為發熱、惡寒、咳嗽、心煩、口渴、脈浮。2.這個藥方可以用來治療急性氣管炎。組成:羌活9克,防風9克,蒼術9克,細辛3克,川芎6克,白芷6克,生地6克,黃芩6克,甘草6克。

主治:外感風寒濕,內熱蘊結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劇烈,四肢酸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黃,脈浮。(此方常用於感冒、類風濕性關節炎、偏頭痛、腰肌勞損等。,都是外感風寒濕邪內熱所致。)

功能:發汗祛濕,清熱解表。

用法:水煎服,溫服。

禁忌:本方辛溫燥,陰虛風熱內熱者不宜服用。

方傑:本方的證候是由外感風寒濕邪和內熱引起的。風寒濕邪侵入肌表,壓低衛陽,阻滯經絡,阻滯氣血運行,導致惡寒發熱,肌表無汗,頭痛劇烈,四肢酸痛。胃中有熱,所以口苦口渴;苔白或淡黃,脈浮,為表裏之證。治療應以散風寒濕為主,清心為輔。處方中的羌活性溫而硬,散表寒,祛風除濕,利關節,止關節疼痛。它是治療太陽表風、風寒、濕邪的主藥,所以它是君藥。防風味甘,性溫,為風藥中的潤燥劑,祛風除濕,散寒止痛;蒼術性硬溫,能發汗祛濕,是祛太陰寒濕的主藥。兩藥合用,有助於羌活祛風散寒,除濕止痛,故為臣藥。阿莎麗、白芷、川芎祛風散寒、通痹止痛。其中,阿莎麗擅長緩解少陰引起的頭痛,白芷擅長緩解陽明引起的頭痛,川芎擅長緩解少陽和厥陰引起的頭痛。這三味藥,加上羌活和蒼術,是本方的基本結構。生地黃、黃芩能清火,防止壹切辛、溫、燥之品損傷津液。以上五種藥物都是輔助用藥。甘草調和各種藥物。九味藥配伍,既能治寒濕之邪,又能協調表裏,成為發汗、祛濕、清熱於裏的藥劑。

臨床應用本方應根據病情輕重,輔以湯和粥。若寒邪重,表證重,宜熱服本方,服後啜粥助藥,以釀汗祛邪;如果寒邪不是很嚴重,表證較輕,可以不用抿粥,溫服本方即可微汗。組成:紫蘇葉5克,陳皮4克,香附4克,炙甘草2.5克,荊芥3克,秦艽3克,防風3克,牡荊3克,川芎1.5克,生姜3片。

主治:外感風寒氣滯證。頭痛欲裂,鼻塞流涕,身痛發熱,惡寒惡風,無汗,胸滿,苔薄白,脈浮。

功能:發汗解表,理氣解郁。

用法:銼壹劑,水煎溫服,微蓋如汗。

禁忌:考慮。組成:桑葉9克,菊花9克,杏仁9克,連翹9克,薄荷6克(下),桔梗9克,甘草6克,蘆根30克。

適應癥:風和溫度的發作。癥狀有咳嗽、微熱、口微渴、苔薄白、脈浮。

用水煎服,分兩次服用。

功能: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解決方法:本方為辛涼解表的清淡劑。由於風邪溫邪,傷皮毛,襲肺,導致肺氣衰竭,所以主要癥狀是體熱咳嗽。方中桑葉、菊花性味甘涼,淡清,能散上焦風熱,桑葉長於通肺絡,清肺熱。輔以薄荷、桑葚、菊花,疏散上焦的風熱;杏仁、桔梗用於宣肺止咳;連翹味苦、寒、清熱解毒,蘆根味甘、寒、清熱、生津止渴,* * *為佐藥;甘草作為壹種藥物,具有疏風清熱、宣肺止咳的作用。

臨床應用:1。本方擅長宣肺止咳,疏風清熱,故多用於外感風熱咳嗽初起之癥。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氣管炎等。若痰稠難出,用瓜皮、浙貝母清肺化痰;如痰中有血,可加白茅根、生蓮藕節涼血止血;如果口渴,加天花粉清熱生津;若邪熱強於氣盛,則加石膏、知母,清肺胃熱。2.本方加入蒺藜、決明子、夏枯草治療流行性結膜炎;加入牛蒡子和牛膝可治療急性扁桃體炎。組成:金銀花9克,連翹9克,苦桔梗6克,薄荷6克,竹葉4克,生甘草5克,荊芥5克,豆豉5克,牛蒡9克,蘆根30克。

主治:外感風熱或熱病初起。發熱無汗,或汗出不暢,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黃,脈浮。

用法:水煎服,分兩次服用。

功能:辛涼,清熱解毒。

解決方法:這個食譜有兩個特點。壹是清香,清熱解毒;壹是在麻辣涼性食物中加入少量辛溫之品,溫而不燥,有利於邪氣的滲透,不背叛麻辣涼性的目的。

方劑以金銀花、連翹為主藥,具有清熱解毒、辛涼透表的功效。輔以薄荷、荊芥、豆豉,祛邪辛味,通熱外出;竹葉清熱除煩,蘆根清熱生津止渴,助銀,清熱透表,桔梗、牛蒡、甘草同用,宣肺化痰,清咽利喉,都是佐藥。多種藥物合用,既能透表,又能解毒。

臨床應用:

1.用於外感風熱表證。

2.用於咽喉病人。

3.它用於所有熱病和傳染病的開始。如肺炎、麻疹、腮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和流行性出血熱。

4.本方不宜用於濕熱證,或與祛濕藥同用。組成:麻黃9克,桂枝9克,幹姜9克,阿莎麗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主治:外感風寒,內停飲水證。癥狀有惡寒、發熱、無汗、咳嗽、痰白稀,甚至呼吸困難、四肢浮腫、口渴、苔薄白濕、脈緊。

用法:水煎服,分兩次服用。

功能:解表散寒,溫肺解酒。

方傑:這個方子是解表化痰的方子。內有水的飲者壹旦感受到外寒,每次外寒引起內飲,水寒射肺,咳痰稀薄,呼吸胸悶,連呼吸都不能平躺。外邪解了,內飲才能解。方中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利水為君藥。桂枝可以幫助麻黃解表,溫楊琪,輔助藥物幫助麻黃行水。芍藥和桂枝用來調和camp和健康。幹姜、細辛溫補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至肺,肺可通水道,下至膀胱經,使水在體內正常運行,督氣為痰之源。半夏性燥,性溫,化痰,已被當作水飲;五味子有斂肺止咳,防止肺氣過度消散的缺點,都是佐藥。甘草。與其他草藥混合,以緩解大麻、肉桂和生姜的強烈願望。諸藥合用,解表化痰,止咳平喘。

臨床應用:

1.本方是溫痰宣肺平喘的代表方。凡有咳嗽、痰白沫少、口幹舌燥、舌苔白,有或無惡寒發熱、汗出無汗者,均可修改。如畏寒無汗,重用麻黃;因邪風自汗者,宜重用歸芍,或加生姜、大棗調和營衛;若外寒已解,咳嗽未除,則去麻桂香,改用蜜炙麻黃加杏仁,加強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太清稀,咳喘不能平臥,則重用細辛、半夏、生姜,以溫降不利的寒痰。

2.這個食譜加石膏,加石膏湯(《金匱要略》)。本方用於熱證患者。

3.本方對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有壹定療效。

註意事項:幹姜、細辛、半夏、五味子為治咳喘痰的主藥。若肺寒停飲,五味子用量宜少於幹姜、細辛;如果冷飲咳出肺虛,五味子用量要加大。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棗4枚。

主治:外感風寒表證。癥狀包括發熱、頭痛、出汗、惡風、流鼻涕、幹嘔、口渴和脈搏緩慢。

用法:水煎服,分兩次服。服用後喝壹小碗開水,使其微微出汗。

方劑:本方為治療外感風寒表證的常用方劑。表裏不壹是營衛不和所致。未央不固。然後肌表虛疏,但風邪,陰氣不能克制出汗,風邪乘虛入肌表。方中桂枝辛溫,主藥為舒筋通陽、發汗解表;輔以白芍,斂陰平營,防止桂枝汗出過多傷陰。桂紹搭配,壹散壹收,調和營衛,使外解內和。姜助桂枝,辛散分邪。大棗幫助芍藥滋養營衛,生姜和大棗壹起使用,也加強了歸芍協調營衛的功能,* * *為佐藥。甘草。將各種藥物混合制成藥物。藥物結合* * *有助於緩解肌肉表情,協調camp和健康。

臨床應用:

1.本方應用廣泛,不僅適用於風寒表證,還適用於各種雜病的表證自汗。比如女性孕期執拗,病後產後營衛不和,或氣血不和時微熱、微寒、脈緩、多汗等。

2.本方加葛根,名為桂枝加葛根湯(《傷寒論》),用於治療癥狀較重的桂枝湯。

3.這個食譜加入了厚樸、杏仁和肉桂。為桂枝湯證咳喘患者加味蒲杏仁湯(傷寒論)。

4.本方加龍骨牡蠣,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金匱要略》)用於陰陽失調所致的遺精、頭暈、盜汗、自汗,有調和陰陽、潛熱固澀之功效。

5.白芍加倍,加麥芽糖,命名為小建中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胃脘痛。

註意事項:

1.外感風寒表證禁忌。

2.溫病初起,但發熱不惡寒,汗出口渴,舌紅苔黃,脈數者忌用:麻黃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炙甘草3克。

主治:外感風寒表證。癥狀有惡寒發熱,頭痛身痛,喘息無汗,苔薄白,脈緊。

用法:水煎,分兩次溫服,微汗。

功能: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傑:本方為治療外感風寒表證的主方。方中麻黃味苦、辛、溫。是肺經特效藥,能激發人體陽氣,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所以是方中的君(主)藥,用作方名。因營澀,衛郁,單用麻黃發汗,可解衛氣郁,故溫經散寒,透營衛之臣(輔)藥桂枝,加強發汗,解表寒,消身痛。此證哮喘為肺氣郁結所致,麻木、肉桂皆升散。所以將能降肺氣散寒的杏仁作為輔藥,增強麻黃解郁平喘的功效。炙甘草既能調和宣發的麻與桂枝,又能緩和麻與桂枝的結合,使汗出而不耗正氣,這才是制藥輔藥的意義。諸藥合用,能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臨床應用:

1.本方辨證要點為惡寒發熱,呼吸困難無汗,脈緊。主要用於冬春季因重感冒、流感出現上述癥狀而不出汗者。

2.《金匱要略》麻黃湯加白術。功能:發汗解表,散寒除濕。主治:濕身、心煩、疼痛。

3.麻杏益肝湯(《金匱要略》)由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組成。功能:解表祛濕。適應癥:風濕滿痛,發熱,日飼。

4.大青龍湯(傷寒論)是麻黃湯的原方,加石膏、生姜、大棗。功能:發汗解表,清熱除煩。主治:外感風熱寒熱重,脈緊,身痛,不出汗而煩躁。

5.三拗湯(《太平惠民合劑》)就是麻黃湯去掉桂枝。功能;宣肺解表。主治:鼻塞,不能說話,或感冒,頭痛,頭暈,四肢乏力,咳嗽痰多,胸悶氣短。

註意事項:麻黃湯發汗能力強,不宜用於表虛、自汗、體虛、產後、出血患者。

  • 上一篇:止咳化痰有沒有什麽秘方 咳嗽不止中醫可以怎麽治療
  • 下一篇:納氏囊腫的中藥治療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