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聖外王”最早出現在《莊子天下》中。《天下》作者說:“聖人之生,王者之成,皆源於壹(道)。這就是“內聖外王之道”。《天下篇》認為,“內聖外王”是天下道教修行者的追求,“內聖”是作者的人格理想,表現為:“離不開教派,謂之天人,離不開精氣,謂之神人;如果妳不離開真相,妳就是最有人情味的。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預示變化,稱之為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以抽仁,稱之為君子”;作者的政治理想是“為外王”,表現為:“以法為點,以名為表,以考為參,以錄為決,數壹、二、三、四,令百官刮目相看;以事為常,以溫飽為先,愛護動物,照顧老弱孤寡,都有養與民的原則。“由此可見,作者的‘內聖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教相結合的產物。總的來說,“內聖”的內涵是修身,要求自己是壹個有德之人;“外王”就是持家、治國、平天下。“內聖外王”的統壹是儒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毛澤東和蔣中正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兩位著名人物,他們對曾國藩評價很高。年輕時潛心研讀曾文集,得出的結論是“蠢到近人,只服”。甚至在晚年,毛澤東也曾說過:曾國藩是地主階級中最有權勢的人物。蔣介石祭奠曾家,認為曾國藩的生活方式“夠我們老師受的了。”他把《曾虎冰之語錄》作為教材教給高級將領,把《曾文鞏崢全集》放在案旁,讀了壹輩子。據說他點名的方式,坐健康的方法,都是模仿曾國藩的。曾國藩的個人魅力可見壹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