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戰國老子《道德經》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萬物為草狗;聖人無情,待百姓如豬。天地間,還曖昧嗎?虛而不屈,動而逸。與其說得多,算得少,不如守中間。
天地之間沒有恩慈和偏愛,而是讓自然以萬物為草,以萬物為狗;對聖人沒有憐憫和偏愛。他視人民如草芥,任其自生自滅。
不就像天地間的壹個大風箱嗎?靜止時,它只是壹個空無壹物的世界。它壹旦動起來,就會無休止地跑下去,永不枯竭。太多的法令是行不通的,不如保持內心的寧靜。
擴展數據:
狗是人類最早飼養的六種家畜之壹。當人們飼養越來越多的牲畜,有了充足的食物來源,狗可以在狩獵中幫助人們捕捉獵物時,狗將不再被用作食物。作為祭品,狗會換成草做的狗,這種草做的狗叫“役狗”。
在獻祭之前,豬應該被放在壹個竹籃裏,並蓋上華麗的毛巾。在把它放在祭壇上之前,牧師必須齋戒和沐浴。祭祀完畢,路上行人可以隨意踩它的頭和背,樵夫會拿它當柴燒。可見“稻草狗”是指用完之後丟棄的,不被珍惜和愛護的東西。
“聖賢無情,百姓待之如豬。”老子認為有智者聖人,其心如天地。只要自己想做的事是理所當然,應該做的事,聖人自然會去做,直到善待世人,才願意去做。如果聖人都有壹種偏好和私欲,那麽世人就真的成了“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