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的文人都強調“富則濟世,貧則獨善其身”。每當文人苦悶失意的時候,他們通常會選擇從儒入道,把重心從外面的繁華拉回自己的富貴之心,隱居起來,珍惜自己的感情,親近浩瀚的大自然。
父親作為修身養性的途徑之壹,讓歷代文人如癡如醉,如釋重負。
這正如嵇康在《福琴》中所說,“世事有起有落,但此(古琴)未變;有很濃的味道,但這並不尷尬。可以導氣,張揚情懷,窮不無聊者不近聲。故復而不足,則以誌傳唱,不足則以廣意表達。”
古琴的聲音清純飄逸,清澈深遠,意趣高雅,喜而不淫,悲而不傷,怨而不怒,溫柔真摯,只是形式上的平和,超越。“琴也是工具,德在其中。”琴路,是有文化的文人學者壹生追求的。
古琴聲音不大,含蓄深沈,更適合自我欣賞。自古以來,古琴的演奏常被視為知音之間的推心置腹的交流。今天的古琴曲《流水》引出了壹個家喻戶曉、感人至深的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撥動著今人的心弦,帶給我們無盡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