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了建第壹座廟,親手用劍砍倒了嶽龍廟前的梨樹,得罪了梨樹之神。那天晚上他做了壹個噩夢,醒來後持續頭痛,找了好醫生,但是沒有用。
後來華佗向曹操推薦華佗,曹操馬上派人邀請華佗晚上去見他。華佗認為曹操頭痛是中風引起的,病根在頭上,不是喝點湯就能治好的。要先喝“馬飛湯”(按:又名“麻風散”,是華佗發明的麻藥),再用鋒利的斧子把他的頭剖開,去除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為華佗是在借機殺他,為關羽報仇,於是下令左右將華佗投入大牢嚴刑拷打,致使壹代神醫死於獄中,華佗的《青囊書》也隨之丟失。
華佗本來就是壹個“讀書人”,做官是他的人生目標,而醫學只是壹個“愛好”。
在中國古代社會,“萬物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是很多讀書人的信條。華佗生活的東漢時期,社會上讀書做官的熱潮已經達到頂峰。大部分官員和官吏通曉儒家經典,漢順帝年間學生多達三萬人。學習儒家思想,閱讀儒家經典成為壹種社會時尚。雖然醫學技術是帝王和人民所需要的,但卻為文人所不齒。醫生的社會地位不高,名醫棄醫從政的例子很多。這種社會風尚不能不對華佗產生影響。
據《三國誌·舒威·季芳傳》記載,華佗年輕時曾在徐州讀書,是壹位“精通數經”的學者。徐紹金的文章認為,和當時大多數學者壹樣,做官是華佗的人生目標,而當醫生只是他的“愛好”。
但書中也有記載,宰相陳貴推薦華佗為孝廉,太尉黃紈請他做官,他沒有去。這是為什麽呢?
林振清在文章中指出,這可能有兩個原因:壹是華佗才華橫溢,自負,認為陳貴、黃宛推薦的職位不夠大,做不了。第二,他壹直癡迷醫學,不願意為了這個小官拋棄自己喜歡的醫學。鹿的形狀
走上從醫之路後,華佗深感慚愧,常常後悔,總是等待當官的機會。
《三國誌》作者陳壽在《季芳傳》壹書中寫道“做學問,見仕途有大夫,常自悔”,這就徹底打破了華佗走上從醫之路後的心態。在行醫的過程中,華佗深深感受到了醫生地位的低下。他醫術高明,名氣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高官顯貴來看他。在與這些高官權貴的接觸過程中,華佗的失落感更加強烈,性格變得暴躁,難以與人相處。因此,葉凡在《後漢書》中毫不客氣地說他“人性本惡,難以自傲”。他壹邊後悔自責,壹邊等待再次做官的機會。
趁著給曹操治病的機會,兩次威脅,意圖獲得官位。
曹操請華佗為他治療“頭風”這個頑疾。華佗用針紮顏姝的穴,效果很好。《三國誌》的記載是“針雖不好,但也不好。”後來隨著政務和軍務的日益繁忙,曹操的“頭風”病加重,想讓華佗專門為他治療。華佗曰:“近之難助,常攻常治之事,可延之年也。”這意味著妳的病很難在短時間內徹底治愈,即使長期治療也只能延長生命。曹操的病真的有那麽嚴重嗎?
文章中,林振清認為華佗只是想利用給曹操治病的機會,以醫術為手段,脅迫曹操給他封官。曹操後來說:“妳可以醫治這個。小人養我之病,欲自重”,意思是華佗能治此病。他待我,想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這說明曹操當時明白華佗的言外之意。但他沒有馬上滿足華佗的要求。
於是,華佗借口接到家信,想住幾天,請假回家。回到家,他借口妻子生病不歸,再次威脅曹操。曹操以“欺騙”和“不服從征兵”兩項罪名,依照漢律判處華佗死刑,華佗認罪。
據《三國誌》記載,華佗回國後,曹操多次上書催他回來,並命縣官將華佗送回,但華佗仍不肯回來。
曹操大怒,派人去查看。如果華佗的妻子真的病了,他會給四十顆迎賓豆,並放寬時限。如果華佗說謊,就把他抓起來,押回去。於是華佗被交付許縣監獄,庭審後我表示認罪。於迅為華佗向曹操求情,但曹操置之不理,將華佗處死。
華佗不僅發明了麻風散,還發明了五行戲。
曹操殺華佗是壹時沖動嗎?華佗死刑判決有法律依據嗎?
曹操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在歷史上以“動於王法”而聞名。曹操無論是從政還是治軍,甚至是治家和治軍,都以漢法為基本準則。徐紹金在文章中指出,根據漢律的規定,華佗犯了兩個罪:壹個是詐降罪,壹個是未征之罪。主要是後者。《漢律》中有“大不敬”之罪,“失禮棄節”者將受到重罰。《漢書·申屠嘉傳》載有壹個人“與低級官員交往,在殿中嬉戲,大不敬,應斬之”的事例。“大不敬”的具體內容有很多,其中“不可招大不敬”適用於華佗所犯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