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青山麻燒餅屬於哪裏的特產

青山麻燒餅屬於哪裏的特產

湖北青山麻燒餅是聞名於長江中下遊的傳統糕點,已有近百年歷史。它具有年糕香、松、脆、爽的特點和雲片糕甜、潤、溶的風格。麻仁燒餅選料講究,它選用英山縣糯米、鹹寧市桂圓、黃梅縣黑芝麻和上等白糖精制而成。具有麻仁、桂圓的風味,吃起來松、甜、脆、爽。

青山麻餅已有近百年歷史。相傳麻餅最早出現在清朝末年,當時清朝皇室遍奉翰林,每年春節過後,都會按照習俗將當地特產帶到京城,互相饋贈品嘗。由於麻燒餅用料考究,色香味形俱佳,倍受翰林和王府達官貴人的青睞。至於麻燒餅何時由誰制作,已無從稽考。辛亥革命後,這種產銷於壹體的麻燒餅廠店,在青山至黃石沿江壹帶競相出現。當時,青山鎮有蔣立基、萬興恒、薛鶴仁、張義茂、張朗如、何記等六七家廠店生產經營麻燒餅。蔣立基最早,有四位師傅掌管,生意比較興隆。萬興恒為最大,他從陽邏請來陳明清、朱寶苕、張玉亭、呂義太等師傅專做麻燒餅。由於蔣立基和萬興恒都抽大煙,到抗戰前兩家店都倒閉了。1938年,日軍侵占武漢後,漢口 "五路財神 "合資開辦了生產麻燒餅的復興工場,由張朗如負責經營,人員有蘇坤成、唐義昌、駱長發、蘇義瞻等。抗戰勝利後,張朗如以3萬銀元買下福興作坊,改名為紅星雜貨店,聘請王開鵬、榮忠良兩位師傅負責工作,工人有鄭明喜、曹福端、胡定國等。此後,張朗如的侄子張鳳鳴繼承掌管紅星雜貨店,並與張榮堂、張義興合股經營,改名為紅星食品廠,以擴大生產。在此期間,其他幾家生產經營麻燒餅的工廠、商店因利潤微薄、經營不善而倒閉,只有紅星資本較大,生產規模略有擴大。1949 年 5 月武漢解放,其他工廠、商店紛紛倒閉、轉業,只有紅星食品廠生存下來,並保持少量生產。1954 年在人民政府的關懷下,工廠不僅沒有倒閉,反而發展成為擁有 20 名員工的企業,既生產麻燒餅,也生產燒餅。1954年,在人民政府的關懷下,紅星食品廠不僅沒有倒閉,反而發展成為擁有20多名職工,既做麻燒餅又做糕點點心的企業,並逐步打入國際市場,每天生產40-50盒(每盒50盒),通過香港銷往東南亞各國。至此,麻燒餅形成了定性產品,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湖北特產之壹。

過去生產的麻燒餅全部是手工制作,原料要求嚴格,設備雖然簡單,但制餅師傅們壹絲不茍,精心選料,精心制作,質量上乘。主要原料都是精選產地英山縣的糯米、鹹寧市的桂圓、黃梅縣的黑芝麻和白糖精制而成的上品。生產壹百斤麻燒餅,配料比例為:糯米 40%、綿白糖 40%、油、黑芝麻、桂皮、紅(綠)絲 **** 20%。下料後,經過合(將原料反復混合)、打(將打實的糕粉裝入盤中)、燜(將裝有糕粉的盤子放在熱水上面走過,起到加熱緊實的作用)、切(用刀按規格切成薄片)、烘(用木炭掌握好火候烘烤)等工序,這樣制作出來的麻燒餅,色白味甜,松軟爽口。

1955年,國家決定選擇青山作為武鋼基地,為支援武鋼建設,1957年由長江食品廠派28人在蔣家墩(今紅鋼城)建立分廠,次年5月1日投產。1959年經上級批準,青山分廠劃歸青山區,同時與公私合營的紅星食品廠合並,成立武漢市地方國營青山食品廠。新廠充分利用了過去紅星食品廠的人力和技術,繼承和發展了麻燒餅的生產工藝,同時還生產蛋糕、面包、糖果、餅幹等產品。但由於形式的變化和原料短缺等因素,這些產品斷斷續續,只有麻燒餅壹直堅持生產,並不斷發展。1965年,又添置了壓餅機、切餅機,結束了麻燒餅手工成型和手工切片的歷史,1967年,經過幹部群眾的努力,改造了生產工藝,變炭烤為電烤,初步形成了切、烤、收配套的小批量連續生產,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這樣既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又提高了生產效率。在保持原有配方、形式的前提下,1978年通過技術改造建立了麻燒餅生產線,使麻燒餅生產走上了現代化生產的道路,產值、產量大幅度提高,日均產量由過去的100多盒提高到400多盒。青山麻燒餅壹直是市場上最暢銷的糕點,它不僅名揚省內外,而且年年都有出口任務。1962年和1982年兩次榮獲湖北省優質產品稱號。2006年,青山麻燒餅又被評為老通城豆皮、武漢煨湯、武漢 "早點"、蔡林記熱幹面、武漢面窩窩等13個 "傳統手工藝品",等等。2006年,青山麻燒餅與13項傳統手工技藝同時入選武漢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上一篇:美軍修訂版護目鏡
  • 下一篇:新冠疫苗有幾種?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