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癥中暑患者治療原則:降低體溫,糾正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積極預防休克和肺水腫。
①中暑發生循環衰竭,醫護重點是糾正失水、失鈉、血容量不足,造成脫水和循環衰竭。盡快建立靜脈通路,補充等滲葡萄糖鹽水或生理鹽水,糾正休克。註意輸液速度不宜過快,以防加重心臟負荷發生肺水腫,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②中暑痙攣時,除補充足量液體外,註意監測血電解質。糾正低鈉、低氯,控制痙攣,抽搐頻繁者應靜脈註射10%葡萄糖酸鈣10毫升或用適量鎮靜劑如10%水合氯醛10~15毫升灌腸,或苯巴比妥0.1~0.2克肌肉註射。並註意安全防護,防止墜床,及時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
3對日光輻射病應密切觀察意識、瞳孔等變化,對頭部進行冰敷加熱或戴冰帽,用冷水沖洗面部及頸部,以降低體表溫度,出現意識障礙即昏迷時,要註意防止因嘔吐物誤吸而窒息,將病人頭部偏向壹側,保持其呼吸道通暢。
4中暑發熱主要是糾正高熱引起的體溫功能障礙,同時註意生命體征、精神變化及臟器功能狀態,防治並發癥。降溫措施主張物理降溫和藥物降溫共同進行,方法有將頭部置於冰袋或冰帽內,大血管區置於冰袋內,冰室或風扇控制在22~25℃左右;也可采用將全身(除頭部外)置於4℃水中降溫的方法,同時揉搓四肢,防止血液循環停滯,促使熱量散發;危重病例可用酒精擦浴或冰浴,靜脈輸液!靜脈輸液可在降溫至4℃左右後輸入;降溫時註意防止降溫過快引起低體溫。藥物可選用氯丙嗪25~50mg,加入500ml葡萄糖生理鹽水中靜脈滴註,1~2小時滴完,必要時加異丙嗪25~50mg,以增加藥效,滴藥時可密切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如血壓趨於下降,應適當減慢滴速或停止給藥。使用退熱藥降溫時可適當選用阿司匹林口服、柴胡肌肉註射、消炎痛拴肛內應用。水合氯醛配合冰鹽水低壓灌腸也可用於降溫。有時配合靜脈滴註氫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輔助治療。壹般當體溫降至38℃左右時應逐漸停止用藥,擦幹全身,加強防護。降溫治療還應註意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特別是年老體弱和心血管疾病患者,除觀察體溫外,還要註意有無心衰、腎衰、肺水腫、腦水腫、呼衰、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並發癥的征象,要及時報告醫師給予相應的處理。按照常規做好患者的口腔、皮膚等基礎護理,詳細記錄觀察項目,以及液體出入量和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