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助於說理。俗話說:
"三分資質,七分打扮"。要使議論文的語言 "美 "起來,讓人讀之有口,聽之有耳,品之有
味,就要在 "打扮 "上下壹番功夫。巧用修辭手法,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化腐朽為神奇。
那麽,怎樣才能讓作文的語言 "靚 "起來、"美 "起來呢?
以下幾種方法可能幫不了妳。
壹、巧用比喻。能增強語言的形象美
我們知道,議論文的目的是為了宣傳觀點,闡明道理,而有些觀點和道理,本身就很抽象,很深奧。隱喻的作用就是把抽象的東西形象化,讓深奧的道理簡單易懂。壹個好的比喻往往能以簡潔的語言、生動的形象引起讀者的興趣,
喚起讀者的聯想,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終身難忘。
毛澤東說長征是宣傳隊,是播種機,是宣言書;高爾基說謙虛:
"智慧是壹顆寶石,如果鑲上謙虛的邊,就會更加光彩奪目。
"這些語句味道濃郁,韻味醇厚,讀來如品佳肴,回味無窮。
二、巧用散文,能增強語言的氣勢美
散文是壹種表現力豐富的修辭形式。它能突出作者的情感和行文的氣勢,用散文說理,既能
增加信息量,又能使文章結構緊湊。培根在《淺閱讀》壹文中,開篇有壹組散文:
"讀書足以快樂,足以學習,足以成長"。這組老生常談壹開始就把讀書的作用和盤托出,像壹位成功的長者告訴妳成功的秘訣,循循善誘,快人快語,讓妳在書香氛圍中感受到讀書之美、讀書之樂、讀書之善。巧妙地運用散文說理,能造成壹股清流,壹瀉千裏的氣勢,將妳不由分說地裹進那奔騰不息的洪流中,讓妳去感受那是精辟、雄辯而有力的陽剛之氣,去
領略那大氣磅礴、勢不可擋的巨大力量。四川考生在《黃鸝-百靈-絕代佳人》中寫道:
"萬事不足道,人非如此。諸葛亮的壹生但受人尊敬,卻不能不有失守之虞;唐太宗貞觀之治流傳千古,卻不能不有'文字獄'之非;成吉思汗,沙俄禦寇,功勛卓著,卻不禁有殺戮城池百姓之罪;壹代偉人毛澤東,創建新中國,功比天高,十年浩劫為萬民留下了壹塊塊汙點!可見壹斑"。作者用散文的句式,列舉了古今中外的偉人,文字簡練,氣勢磅礴,以段為論點,有力地
論證了 "人有不足 "的論點。其實,只要我們培養學生錘煉語言的意識,我們每個學生都能寫出像以上兩例精妙的散文。
三、巧引諺語民謠,能增強文章的趣味性
生活中充滿了生動形象、富有生氣的語言,壹些諺語、民謠、廣告詞更是鮮活生動、內涵深刻,如能準確地引入正文
章法,就能使文章語言生動有趣。諺語如
"打破砂鍋問到底"(好問);"鳥美在羽毛,人美在智慧""好馬不停蹄,好牛不停耕"(勤勞);"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打頭風"(磨難);"壹寸光陰壹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珍惜時間);"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親歷之"(實踐);"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親歷之。"(實踐)。毛澤東在(反黨八股文)中引用了大量的諺語、歇後語、文言詞語、方言詞語,
比如,
"什麽山上唱什麽歌","吃飯要看菜吃飯,穿衣要量體裁衣"(諺語);"懶婆娘的裹腳布,又長又臭"(歇後語)。廣告詞也能為議論文增色,如 "我們壹直在努力"、"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世界因妳更精彩 "等。現代歌謠尖銳潑辣,對現實生活中的不良現象有強烈的諷刺意味,如 "壹人犯罪,引出壹片:順藤摸瓜,全完了";"工人愁下崗,農民愁白條;商人愁賠錢,股民愁被套;學生愁考試,貪官愁舉報!"."說吃動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飲料怕色素,能吃啥,心裏沒數"。這是壹位人大代表在兩會上念出的順口溜。"種田不交稅,上學不交費,盤古開天地,這是第壹次"。這是
江西省奉新縣第二中學教師、全國人大代表周麗珍轉述的來自當地民間的順口溜。
"同病不同價,相差可達
300
倍;問診不細致,
就化驗;程序不規範,盲目開藥方;不問藥,是違規;亂開藥,中西藥同開;治感冒,問診多
節;導醫不完善,找醫生 藥價比藥店高;醫院化驗互不認;節假日看病比平日難。
"
身處醫療衛生第壹線的全國人大代表、浙江臺州醫院院長陳海嘯獻上了這首題為《醫療服務 "十宗罪"》
的順口溜?
這些
新民謠,反映的是老百姓的心聲,是壹種冷幽默,經常收藏,需要時信手拈來,定能讓論文語言增色不少。
高中議論文的十種寫法
二
○
四
夾敘夾議,以題帶文,方能創造文章之美
語言貴在精煉,俗話說:
"文似看山不喜平。
"這不僅指內容要層層推進逐步展開,還指語言要富於變化。
我們可以運用以下方法穿插設問,形成波瀾。
1
。
壹位北京考生的高考作文《曲折》開頭:
我們曾經以為文字的世界是無邊無際的,如何用它來抒發自己的情懷
這就像壹支筆,它無法告訴妳裏面有多少墨水,那麽妳該如何
用它來工作
我們情不自禁地在指尖書寫
妳能做什麽?
或者,妳會竭盡全力完成壹部傑作
妳會節約使用它,還是會不假思索地揮霍它
那麽
換句話說,如果這是人生
當我們面對人生的無數轉折點時、
面對人生的無數個轉折點,我們會怎樣用手中的筆為它們書寫呢
妳會怎樣用手中的筆為人生的轉折點書寫呢
妳會怎樣用手中的筆為人生的轉折點書寫呢?
作者層層設問,竟引得人們思潮起伏,紛紛與作者壹起思考,回答問題。
文章內容因問題而深化,文章結構因
問題而生動。
2
.
壹篇關於魯迅作品思想性的評論中有這樣壹段話:
對魯迅的代表作,
《狂人日記》中的《狂人》、不反映反封建的思想嗎
形
質
正傳
不反映舊中國人民的劣根性的認識嗎
魯
迅對舊中國的認識,對新中國的認識,對舊中國的認識。
《祝福》不是反映了魯迅對舊中國人民劣根性的認識嗎
《祝福》不是反映了魯迅對下層婦女苦難的同情嗎?和對封建道德的猛烈抨擊
這些作品難道不能算是 "有思想 "的作品嗎
?
這段話連續用了四個反問句來反駁否定魯迅作品思想性的論點,可謂壹針見血,字字珠璣,讓人拍案叫絕
。
○
五
變換句式,能夠增強文章的節奏美
中文中,句子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有單句、復句、有主動句、被動句、肯定句、否定句、有長句、短句、有
整句、散句? 不同類型的句子能產生不同的表達效果、不同類型的句子能產生不同的表達效果,也能展現不同的美感魅力。選擇恰當的句子,不僅可以
完善思想的表達,還可以增強文章的文采。在議論文中,恰當地運用整句與散句、長句與短句,可以增加音節形式美
。
1
。整散結合
我們平時寫文章以散句為主,但如果能適當地組合壹些整句,就能使語言既活潑,又嚴謹,既不同,又整齊,讀起來
跌宕起伏,嘹亮悅耳,頗有韻味。整散結合的語言風格,古人已有很好的
(
如《過秦論》《阿房宮賦》等
)
,現代文也
不乏整散結合的佳例。魯迅的散文《紀念劉和珍君》
"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
什麽樣的哀樂人?不忍看悲劇,不忍聽流言。
(
配樂
)
我還能說什麽呢?漢
兵屠殺婦嬰、八國聯軍懲治習武之人的豐功偉績,可惜都被這幾縷鮮血抹殺了。
(
散文名句
)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
學習〉》
"這種作風,拿去管束自己,就害了_自己;拿去教育別人,就害了_別人;拿去指導革命,就害了_革命?它是****,是工人階級的大敵,是人民的大敵,是民族的大敵。
"
(
層層深入
)
以上事例足以讓我們體會到語言整散結合的巨大魅力
。
2
。長短結合
語言要簡練,自然應以短句為主,長則容易冗長拖沓,造成語病。但有時出於表達嚴謹、透徹或表達某種深沈、
莊重的感情的需要,就需要使用長句。長短句的綜合運用,在語言形象上可以擺脫凝固停滯,增強語言的魅力。魯迅在《紀念
劉和珍君》壹文中多次運用長句進行議論:
"當三個女人從文明人發明的槍聲中滾出來的時候,這是多麽
驚心動魄的偉大呀?至於她們在槍林彈雨中互相救護,毫不憐惜地滅亡,更足以證明中國婦女的勇氣,雖然被暗算壓抑了幾千年,但終於沒有滅亡?"這些在大量短句中偶爾使用的長句,很好地表達了作者想要
抒發的思想感情,使語言錯落有致,富於變化,突出了作者內心的激動之情。
此外,議論文的語言還應力求具有個性美,如適當追求幽默,註意創造冷峻、熱烈等風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