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長期頭暈,其實可能是“痰瘀”作祟!中醫1方,化痰祛瘀,止頭暈

長期頭暈,其實可能是“痰瘀”作祟!中醫1方,化痰祛瘀,止頭暈

現實生活中,不少人認為出現頭暈是身體虛、氣血虛所引起的,尤其是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本身身體體質就較差。然而,通過進補卻依然頭暈反復,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

顯然,頭暈反復的患者並不是簡單的身體虛,因而單純的補虛難以從根源上擺脫頭暈的困擾。

前段時間來診的72歲的李先生就是如此,頭暈反復發作5年,經常出現頭暈、頭腦昏沈,頭重就如同蒙了壹張厚被子,而且頭暈與體位改變有關,多在起身行走中出現,坐臥休息時緩解,行走時有頭重腳輕、踩棉花感,遇勞加重,伴有耳鳴如蟬、疲乏困倦、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進食後有飽滯感、便溏的癥狀,而且李先生自述平常血壓偏低。觀其舌可見舌質淡胖色暗、苔白厚膩。

根據李先生的情況,中醫辨證考慮為氣虛清陽不升、痰瘀阻絡。

事實上,痰瘀所導致的頭暈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尤其是哪些頭暈病癥出現時間較長的人群。大量的臨床實踐也表明,痰和瘀是臨床許多疑難雜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祖國醫學認為,“風、火、痰、瘀、虛”是導致頭暈的常見因素,“風”主要指肝風內動,患者癥狀以暈且耳鳴、頭痛且脹、肢麻震顫、舌紅苔黃、脈弦數為主癥。“火”壹般指的是肝火上炎,癥狀以暈且頭痛、面紅目赤、心煩易怒、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為主。“痰”為痰濁中阻,以暈且重、惡心嘔吐、苔膩、脈滑為主癥。“瘀”多為氣滯血瘀,癥狀表現以暈且頭痛、痛有定處、唇舌紫暗、有瘀點瘀斑、或舌底絡脈怒張、脈澀為主癥。

而“虛”則常見3種情況, 以反復發作、神疲乏力、遇勞加重 為***同特征。壹為氣虛清陽不升,以眩暈、頭部昏沈、頭重腳輕、舌淡、脈細為主癥;二為氣血虧虛,以眩暈、面色蒼白、心悸失眠、舌淡、脈細弱為主癥;三為肝腎虧虛,以暈且空、兩目幹澀、耳鳴耳聾、脅肋隱痛、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為主癥。

但由於上述證候不是靜止不變的,臨床更多見證候的動態變化與證候的復合。這就好比壹場戰鬥,敵我雙方的勢力也會隨時間而發生變化。正如上述案例的李先生,導致其頭暈反復的根源在“氣虛清陽不升、痰瘀阻絡”。

而痰的出現通常是由於脾的功能失調所導致,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水濕津液,脾虛不能運化津液,則會聚而為痰,因此,金元四大家之壹朱丹溪提出了“治痰法,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的理論。

除此之外,痰濁壅塞血脈,血行受阻,則為瘀血,瘀血阻塞脈道,津液不行,聚而成痰,痰瘀可互為因果,因此註重痰瘀並治。

打個比方,人體的血脈就相當於壹條條高速公路,痰就好比壹輛損壞的 汽車 ,痰越多,即損壞的 汽車 越多,就會導致公路越堵塞,血脈被壅塞,血的行進受阻,則出現瘀血,瘀血同樣也會加重痰的積聚,所以痰和瘀在病變過程中往往互為影響。

而且,樂啟生中醫團隊臨床實踐發現,瘀血與痰互為膠結,可遍及臟腑、經絡,無處不到,故“痰瘀互結”的病證往往涉及多個系統。在腦則眩暈、頭痛,在肺則為咳、為喘,在心則怔忡、心悸、胸痛,在四肢則麻木不仁等。

因此,該類病癥的患者 常表現為頭暈,或兼有頭痛,肢體麻木,局部刺痛,失眠,心悸,且舌苔壹般表現為膩(白膩、黃膩、黏膩、厚膩等),舌質往往紫黯或黯紅,或有瘀點、瘀斑,舌下靜脈增粗、曲張。

基於上述的辨證,可見僅用活血化瘀治法,則痰不能盡化,而單獨使用化濕祛痰的治法則瘀必留滯,導致頭暈依然反復發作,所以兩者應兼顧。

舉個例子,比如上述案例的患者李先生,辨證為氣虛清陽不升、痰瘀阻絡,所以予以益氣升清,化痰通絡治療。方用益氣聰明湯、四物湯、澤瀉湯合方加減:

生黃芪、黨參、蔓荊子、升麻、葛根、黃柏、當歸、熟地、川芎、白芍、澤瀉、蒼術、丹參、荷葉、蟬衣,14劑,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服。

服上方14劑後李先生前來復診,自述頭暈、頭部昏沈感、耳鳴均有所減輕。但久行後仍頭暈乏力、頭重腳輕,口中黏膩,苔白膩。以首診方為基礎方加減,調整用藥,囑咐繼續服14劑。

三診時,李先生訴藥後效果顯著,血壓穩定維持在100/70mmHg,自覺頭腦清爽,頭重腳輕感消失,站立、行走平穩,精神轉佳,食欲漸增,耳鳴、口中黏膩感明顯減輕,大便成形,白膩苔已退。效不更方繼服20余劑,頭暈未再發作,諸證改善。

在該案例中,首診方用黃芪、黨參益氣健脾;當歸、熟地、川芎、白芍、丹參養血活血、瘀除絡通、濕濁易化;葛根、升麻、蔓荊子、荷葉輕揚升發,引清陽之氣上騰;芍藥斂陰和血;黃柏補腎生水,以防升發太過;澤瀉利水滲濕降濁、導濁陰下行;蒼術燥濕運脾、絕生痰之源;蟬衣祛風止鳴。此後二診、三診均以上方為基礎方調整用藥,諸藥配伍,使脾健氣旺,氣血上奉,痰瘀得化,清升濁降,標本兼治,切合病機,收效甚捷。

需要註意的是,導致頭暈的病因病機錯綜復雜,臨床癥狀表現不壹。隨著現代 社會 節奏的加快,生活、工作壓力增加,不少人又多伴有失眠、焦慮、煩躁、抑郁等精神情緒方面問題,致使心神失養,神明失用,疾病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在臨床診治過程中,多種致病因素既可單獨出現,又可相互並見,互為轉化,應結合自身病癥、病程、病證等針對性治療,只有用藥切合病機,才能從根源上擺脫頭暈等病癥困擾,減少復發。

以上相關內容表述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辨證指導的朋友也可通過點擊我頭像進行私信。

  • 上一篇:中國每年從國外進口多少水果?它們是什麽水果?
  • 下一篇: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地址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