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作為國粹的中醫藥卻日漸式微。統計資料也對中醫藥市場的衰退作了註腳:10年前,中藥在中國醫藥市場上所占比例約為28%~30%,而去年,中國2500億元左右的醫藥市場中,中藥僅占450億、約18%的市場份額。"
大家在讀下面的文章時壹定要弄清楚壹個基本概念,中藥在國外任何壹個國家都不是“藥”,是保健品。為什麽國外保健品市場這樣大,因為有多余的錢,有對現代醫學失望和絕望的病人,和數以億計的愚昧的人。
洋中藥攻占中國市場,就是要讓說假話的中國政府吃啞巴虧。在國外用先進設備和技術以及(保健品)政策和規範的低門檻生產外國政府規定的保健品,拿到中國來當藥賣,賣出“藥”價錢。誰會不積極?美國政府要求保健品說出成分是什麽就可以生產,不問生產者說的用途是否真實。
日前,瑞士藥企諾華制藥在中國高調宣布,將針對中國市場研發中草藥,並欲以5億元並購中國藥企。
據預測,中藥產業是21世紀最具發展空間的產業之壹。目前世界草藥市場銷售額正以每年10%~20%的速度遞增。這對在中醫藥方面擁有大量獨特資源的中國而言,是絕好的機遇。
然而,近年來外資藥企利用中國在知識產權管理上的缺陷,通過合作、收購、兼並來獲得中國中藥知識產權;同時,禁止中國企業生產和銷售,將“洋中藥”返銷中國市場,賺取巨大利潤。這無疑敲響了中國中藥知識產權保護的警鐘。
有關專家指出,在未來的競爭中,我們要守住中醫藥大國地位,必須盡快出臺專門用於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政策法規,避免以後再發生中醫藥知識產權被不當占有的事件。同時,將傳統優勢與現代醫學理論和高新科技結合,提高傳統中成藥生產各個環節的科技成分。
“洋中藥”在中國盛行
隨著人們對藥品安全性要求的提高,天然植物藥正備受青睞。而全球天然藥物市場發展潛力最大的地方是亞洲,特別在中醫、中藥發源地的中國,是全球天然植物藥企業的必爭之地。
近日,剛剛上任的諾華中國非處方藥(OTC)部總裁江華在廣州高調宣布,未來諾華將為中國市場專門研發中草藥,並將有條件並購和銷售在5億以上的本土藥企。
諾華制藥在國際非處方藥(OTC)市場份額位居第四。因其進入中國較晚,目前在華OTC市場的銷售份額並不高,因此希望通過中藥業務提升在華銷售業績。
其實,覬覦中藥以及中國醫藥市場的不僅僅是諾華,眾多的外資藥企對於中藥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資料顯示,目前全世界有180多家公司和40多個研究機構正在從事天然藥物的新藥開發。
美國已開始進行中藥復方與制劑的臨床試驗,德國則打算在現行醫療保險法中將中藥列入傳統療法範疇,俄羅斯、瑞士等亦看好中藥。
過去數年來,外資中藥企業正悄悄以合資、獨資等形式介入中國的中藥市場,並將大部分產品銷往內地。
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世界植物藥市場年銷售額超過160億美元,並以每年10%~20%的速度遞增。而作為中藥大國的中國在中藥制劑年出口僅有1億美元左右。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每年天然植物藥進口已超過6億美元,中國中成藥市場的進口量已遠遠超過出口量,這種勢頭還在不斷增長。
據廣東海關的統計,今年上半年,廣東省企業***出口中成藥價值747萬美元,與去年同比增長10.3%,而廣東省進口中成藥價值達3817萬美元,增長29.6%,無論是絕對值還是增幅,中成藥的進口都遠遠大於出口,進口與出口之比已經擴大至5倍。
中國民間常見的“六神丸”配方,加上道地中藥原材料制成的“救心丹”,立即成為“洋中藥”暢銷國內,為日本某中藥企業帶來達1億美元的年銷售額。
在日本,中藥生產原料75%從中國進口。日本壹家中藥企業以中國中成藥六神丸加工制成的救心丹,年銷售額達1億美元以上,其中很大壹部分銷售到中國。
牛黃清心丸,同樣是中國傳統的中成藥,但中國要生產牛黃清心丸的口服液或者膠囊的改進型產品,卻必須看韓國人的臉色,因為他們已經向中國專利局申請了這兩項產品的專利。
美國人利用手中8項中藥材薄荷的專利,在口香糖等高利潤市場上,大把大把地收銀子;而作為薄荷之鄉的中國,只能靠著薄荷藕、薄荷茶水賺壹點小錢。
德國人則幹脆把工廠搬到中國,把銀杏葉粗加工後運回本國深加工,而後返銷到中國市場……川貝枇杷膏、保心安油、驅風油、紅花油等“洋中藥”竟將中國同類產品打得無還手之力。
在壹家中國藥店裏,壹位顧客在櫃臺前看著五六種不同包裝、不同生產廠家的六味地黃丸,猶豫不定。更讓這位顧客為難的是,售貨員竟然向他推薦壹種所謂“比純中藥還好”的“洋中藥”。
隨著醫藥市場逐步開放,中國的中醫藥產業非但沒有走出去的跡象,反而呈現出“引狼入室”的態勢,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日本、韓國、東南亞、歐洲等國的“洋中藥”大舉進入中國市場,無情的市場競爭令“正宗”的中藥國度真正感受到了形勢的嚴峻。
事實上,全球性的中醫藥熱正在升溫,而在中國,作為國粹的中醫藥卻日漸式微。統計資料也對中醫藥市場的衰退作了註腳:10年前,中藥在中國醫藥市場上所占比例約為28%~30%,而去年,中國2500億元左右的醫藥市場中,中藥僅占450億、約18%的市場份額。
曾任美國總統府顧問、美國參議院核心成員的美籍華裔知名學者和名醫、美國明道大學校長張緒通博士曾對媒體說:“西方國家的決策者們認為,以中藥為主的天然藥物將成為發展空間巨大的戰略性產業;同時,也把‘中醫藥國際化’看成壹場對中國的商戰。”
“洋中藥”在國內的盛行令許多業內人士擔憂,有關專家表示,中國是壹個中藥資源大國,有近5000家中藥企業,但在中醫藥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面前,越來越多中國人卻開始吃“洋中藥”,這不能不令人警醒。
外資瘋搶中藥配方
近年來,日韓、東南亞及歐洲壹些國家從中國低價購入原料藥,再行提煉加工後高價返銷中國市場。同時,外商加緊收集研究民間的中藥秘方、偏方並申請專利。如牛黃清心丸是我國傳統中成藥,但若要生產其口服液和微膠囊的改進劑型產品,卻要取得韓國人的同意,因為其早就在中國申請了發明專利。
從1994年後,國外制藥企業來華申請專利保護的數量逐年增長,包括日、韓、美、德、法、意、英、加等國,體現了他們的專利意識和醫藥戰略的先導性和超前性。
今年7月初世界治療糖尿病的龍頭老大諾和諾德公司中國研發中心在中關村生命科學院落成。緊隨其後,跨國制藥企業羅氏的中國研發中心也在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設立。
業內人士壹語道破玄機: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瞄上的不僅是中國“物美價廉”的科研人才,還有中藥國自身的科技研發存在的優勢和漏洞,更重要的則是盯上中藥缺少“專利”這壹天然屏障。
作為中國醫藥的“國粹”,中藥在中國有數千年的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征,所以中國在中藥領域本應擁有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
然而,自1985年以來,中國中藥發明專利的申請數量始終未見明顯增長,壹直徘徊在1700件左右。迄今為止包括華佗再造丸在內的5個國家壹級保密處方無壹有專利。中國在國外申請中藥專利有3000多項,而外國在中國申請的中藥專利卻高達10000多項,“洋專利”已經占中國醫藥領域高新技術的80%以上。
據稱,日本、韓國、德國等國外制藥企業對中藥專利申請卻不斷升溫。去年,諾華大張旗鼓地與中國中藥研究所合作,以獨特方式進軍中國中藥產業。其他壹些外資藥企也不斷利用合作、並購、兼並等方式“瘋搶”中國壹些有價值的古方、驗方。
近幾年來,已有來自10個國家的40個植物藥品種在中國註冊成功,而中國卻無壹例植物藥品種在海外正式註冊,這不能說不是壹種讓人心酸的悲哀。
據介紹,西藥是從成分開始研究的,所以它完全能夠通過申請專利獲得保護;而中藥最開始是驗方,這種驗方在目前的知識產權保護形式下難以真正得到保護,所以很多傳統中藥企業不願申請專利。
據統計,國內大約90%以上的中藥都沒有申請專利。專家分析,這主要是因為很多中藥缺乏足夠的臨床試驗數據,很難證明其療效,申請專利的難度較大,並且很多中藥都是作為秘方存在,雖然療效顯著,但機理是什麽卻說不清楚。另壹方面,中藥尚待標準化,這是打入國際市場的最大阻力之壹。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中國的中藥配方大量流失。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已經成為困擾中國傳統醫藥企業的重要難題。
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我國生產的青蒿素,作為中國民間治療瘧疾草藥黃花蒿中分離出來的有效單體,它是由中國科學家自主研究開發並在國際上註冊的壹類新藥。雖然中國在復方制劑的研發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卻將該項知識產權在中國以外地區的銷售權賣給了諾華。即所有中國企業的青蒿素必須通過諾華公司才能變現價值,諾華公司僅用知識產權就卡住了中國藥企的脖子。
據稱,同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包括日本在中國六神丸的基礎上開發出的救心丸,韓國在“牛黃救心丸”的基礎上開發出的“牛黃清心液”,江蘇地道的傳統中藥材薄荷,目前已有8項專利落在美國人手裏。這些本屬於中國的產品,被外國申請了專利後再返銷中國市場,而同樣的事情每天還在繼續。
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個別中國中醫藥企業為了吸引境外資金,不惜將自主知識產權——中藥處方拱手交給外商。這種“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的做法,只會使中國的中藥生產在國際競爭中處於更加不利的境地。
大量“洋中藥”之所以在中國攻城略地,壹方面在於中國中藥產業基礎研究落後,技術水平低;另壹方面就是中藥專利制度的不完善。
事實上,中國專利制度建立較晚,專利法頒布至今也僅20年的時間,我們對知識產權戰略的研究和應用還處於起步階段,而美國實施知識產權戰略至今已有90年的歷史,因此中國的專利制度還存在著很多漏洞和缺失。
守住防線刻不容緩
中醫藥學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壹顆璀璨明珠,是我國最具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學科門類。但是由於我國知識產權保護事業起步較晚,全民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導致中藥的寶貴財富流失慘重,形成“洋中藥”占據主要中藥國際市場的局面。多年來壹直困擾中國中藥走向世界的知識產權問題,如今已經演變成為保衛本土市場的重要戰場。
中國本是中草藥的發祥地,而這些年“洋中藥”搶灘中國的架勢卻愈演愈烈。壹種是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洋中藥”,壹種是低技術、低附加值的“土中藥”,這樣競爭的結果必定是本國內部地位搖搖欲墜,國際市場上本應屬於中國的行業龍頭地位易主他國。那麽,如何面對來自“洋中藥”的挑戰,守住“家”門口?
近年來,發達國家利用中國在知識產權管理上的缺陷,通過合作、收購、兼並來獲得中國中藥知識產權,其結果導致壹些有價值的古方、驗方和祖傳秘方被外商以低價掠走。
同時,國外企業利用中國申請專利,禁止中國企業生產和銷售,將產品返銷中國市場,或者通過侵權賠償打垮中國企業。國外眾多的醫藥企業就是通過無償侵占中藥方劑資源而賺取了巨大的利潤。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不盡快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土中藥”很難抵禦“洋中藥”的沖擊,中國在中藥市場上的損失將是難以估量的,不但難以走向國際市場,弄不好連國內市場都無法保留。
對此,有關專家表示,知識產權無疑是民族中藥產業面對挑戰時必須緊緊抓住的利器,這已成為***識。目前中國中藥界應強化知識產權意識,把中藥的資源優勢和專利開發緊密結合起來。
對於中國嚴峻的中藥形勢,首先需要提高人們對中藥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使人們意識到其重要作用和重要價值。對於中藥企業而言要搶先申請專利,運用專利把我國傳統的中藥自然資源保護起來,再轉化為知識產權優勢和經濟優勢。
據稱,中藥在知識產權領域需要保護的內容很多,包括專利、商標、處方、制劑工藝、藥物有效成分、文獻及信息資源、中藥材、飲片等,都要盡可能地采取專利的方式進行保護。尤其是要以專利保護中醫藥核心技術、地道藥材及中醫藥傳統知識。
除此之外,還要對現行的《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等相關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進行必要的修訂和完善,加大保護範圍,增加保護內容,盡快建立壹個與國際規則接軌的公平競爭的法律環境。從制度上激勵開發中醫藥知識產權的積極性,從法律上保護中國中醫藥的珍貴資源和傳統優勢。
有關專家表示,在未來的競爭中,我們要守住中醫藥大國地位。而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發展中醫藥已刻不容緩,並且要急起直追。中醫藥為什麽如此受到國內外民眾的歡迎?因為它是科學,它能看好病,指導人們養生長壽,病後康復。但是無論哪壹個學科,沒有發展,不和時代同步前進,不能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這個學科就沒有生命力。雖說中醫是傳統、古老的,但從中醫藥學科的發展來看,它也是壹個比較新興的學科,應該要愛護它、扶持它,多給它投入,多用先進的手段來研究它。否則,傳統的中醫藥會面臨壹個很尷尬的境地。
分析人士認為,中藥現代化作為壹個系統工程,不單是壹個劑型的改進,也不在於研制出壹兩種新藥。應該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從中藥的資源管理,到中藥種植、加工、炮制、制藥設備、工藝、創新藥物等的全過程、全方位的現代化。比如市場上具有壹定知名度的中藥基本都是流傳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藥”,雖然名稱和外包裝在不斷變化,但是仍沿用張仲景時代的生產工藝,創新能力低下已嚴重制約了其發展速度。
實踐證明,實現傳統中藥與現代科技有機地結合,在中藥產業鏈上應用現代質量控制技術,對於提高現代中藥產品的質量水平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是大有裨益的。國內有許多企業已經嘗到了甜頭,壹些藥業集團從改變傳統的方劑研究入手,在藥材種植、生產工藝流程、劑型改革以及控制標準等領域進行全面創新,使傳統中藥達到了“體積小、劑量小、毒副作用小”和“高效、速效、長效”的現代制劑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