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7月26日),北京市醫療保障局發布《對於北京陽光博愛醫院等4家定點醫療機構違規行為處理決定的通報》顯示,北京陽光博愛醫院、北京市順義區醫院、北京北方紅旗機電有限公司醫院、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等4家定點醫藥機構的違規行為導致醫療保險基金損失,在 社會 上造成不良影響,破壞了定點醫藥機構的形象。
值得註意的是,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因存在部分治療項目無相關記錄等問題,被處罰全市通報批評,並追回違規費用。
而健識局也註意到,北京同仁堂集團昨天(8月1日)在其官網上公布此次違規行為的情況說明。同仁堂方面稱,此次《通報》中所描述的問題系2018年12月北京市東城區醫保中心開展有關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具體包括:部分治療項目無相關記錄。
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在發現問題後,立即開展整改工作。2019年5月,在北京市東城區醫保中心開展的“打擊欺詐騙保專項行動”中,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未出現違規問題,《通報》中所述問題整改落實情況得到主管部門認可。
北京市醫保局要求全市各定點醫藥機構要引以為戒,嚴格執行醫療保險各項規章制度,認真履行基本醫療保險服務協議,珍惜定點醫藥機構榮譽,杜絕違規行為的發生。
此次同仁堂作為定點醫療機構,存在治療項目無相關記錄將意味著什麽?可能會接受怎樣的處罰?
根據《北京市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藥機構協議管理辦法(試行)》顯示,定點醫藥機構應按服務協議約定做好參保人員的就醫購藥管理、診療項目及服務設施範圍管理、藥品管理、信息管理、費用管理等工作,按規定向醫療保險經辦機構申報醫藥費用。
若出現違反服務協議約定的行為,醫療保險經辦機構視違約情形采取通報批評、黃牌警示、中斷執行協議、解除協議等措施進行處理並向 社會 公布,記入 社會 保險信用系統。
據健識局了解,此次專項行動主要將在三個方面集中發力:
根據北京市的統壹部署,此次專項行動將進壹步嚴厲打擊醫療保障領域違法違規和欺詐騙保行為,強化醫保基金監管,壓實監管責任,堵塞制度漏洞,鞏固打擊欺詐騙保的高壓態勢。
事實上,近幾年北京同仁堂問題事件頻發,正在遭遇著信任危機。
2019年2月,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市場監管局、北京市大興區食藥監局同日公布行政處罰結果,證實同仁堂蜂業存在用回收蜂蜜作為原料生產蜂蜜、標註虛假生產日期的行為,對其罰款超過1400萬元,沒收3300瓶蜂蜜等。
2月19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撤銷北京同仁堂(集團)公司中國質量獎稱號,收回證書和獎杯。業內普遍認為,盡管“蜂蜜門”對公司收入和利潤方面的影響甚微,但此事背後暴露出同仁堂在產品質量管控以及子公司管理方面的漏洞風險,影響或遠甚於財務之上。
與此同時,同仁堂還就產品質量頻頻爆出問題,近年多次因產品不合格被監管部門通報。僅2016年,同仁堂就因質量問題被“點名”6次,涉及翻白草、加味左金丸、熟地黃、(熟)骨碎補等品種。
而2017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公布了22份不合格中藥飲片名單中,同仁堂以14次的“成績”位居第二,其中由北京同仁堂(亳州)飲片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中藥飲片有5次上“黑榜”。
2018年底,國家食藥監總局又發通告,北京同仁堂等企業生產的63批次甘草(甘草片)被曝不合格。
據不完全統計,最近三年內,同仁堂已經23次上了質量“黑榜”。有分析人士指出,同仁堂作為百年老字號更應珍惜品牌愛惜羽翼,壹旦真的失去消費者信任,老字號的優勢也會被逐漸透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