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體前南進的最後挽歌
1979年,當西方世界的人們舉杯歡慶聖誕節的時候,在空降兵的配合下,蘇軍以10多萬人的兵力
,分兩路對阿富汗進行了武裝入侵,從此開始了對阿富汗長達9年的軍事
占領。
阿富汗是亞洲中南部的壹個內陸國家,面積只有中國西藏的壹半,是蘇聯
南部戰區的壹部分。南部戰區對蘇聯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蘇聯壹直試圖在該地區實施分階段的戰略推進,以實現其在印度洋尋求暖水港和出海口、切斷歐洲與遠東聯系的戰略。控制阿富汗是蘇聯實現南進戰略的重要壹步。蘇聯在阿富汗苦心經營多年,對阿富汗具有壹定的影響力和控制力
富汗。然而,阿富汗國內逐漸加劇的動亂和領導人違背蘇聯
人民意願的行為威脅到了蘇聯的南下戰略。蘇聯認為,只有訴諸武力,才能加強對阿富汗
汗的全面控制。
同時,蘇聯認為,在阿富汗采取軍事行動,由於美國與伊朗在人質問題上存在爭端,美國
願意軍事幹預的可能性不大,西方國家也不會有強烈反應,因為他們的根本利益沒有受到侵害
,占領和控制阿富汗很容易成功。
蘇聯入侵阿富汗不僅有充分的準備,而且是壹次有預謀的軍事行動。
早在入侵之前,蘇聯就通過 "經濟援助 "和 "軍事援助 "在阿富汗進行了大量的戰場建設。
其中,蘇聯修建了多條戰略公路、兩個空軍基地和喀布爾國際機場,還在蘇阿邊境修建了壹個大型
後勤補給基地。此外,駐阿富汗的數千名軍事顧問和技術專家已經控制了阿富汗軍隊的壹些關鍵
害部門和部隊,對阿富汗軍隊的情況比較熟悉。
11月26日,蘇聯在派出高級軍事代表團多次赴阿富汗實地觀察情況後,正式確定了入侵阿富汗的最終決心和入侵方案。
入侵計劃確定後,蘇聯打著保衛駐阿基地和人員安全的幌子,開始向阿富汗調遣先頭部隊。
12月初,1500名裝備有坦克和大炮的蘇聯人員被空運到阿富汗,然後部署在薩蘭山口,
壹些工兵部隊也進入阿富汗,修復赫拉特附近被破壞的道路和橋梁,並修復了壹些機場和軍事設施
。與此同時,大量武器裝備以 "軍事援助 "的名義從陸路運往阿富汗。聖誕節前夕,壹個空降團和壹個多空降師分別空運到巴格達空軍基地和首都喀布爾機場,以便先發制人地奪取和控制重要地區
。在空降兵大規模空運喀布爾期間,地面攻擊部隊
編成東西兩個戰鬥集群,秘密向邊境地區機動,進入出發陣地,各種裝備物資和後勤保障也向邊境地區調集。
為了指揮對阿富汗的武裝入侵,協調有關軍區和軍種之間的行動,在總部和軍區之間成立了中間戰略指揮機構
,並在捷爾梅茲設立了前線指揮部。
與此同時,還派遣了先遣電臺潛入阿富汗的重要軍事基地
待命,並開通了專門的通信指揮網絡。
在阿富汗,蘇聯顧問以冬季和檢查維修裝備為借口,集中拆除了阿富汗軍隊的主要武器
裝備,並限制作戰飛機飛行員的飛行,使阿富汗軍隊幾乎被解除武裝,處於無力作戰的狀態。
阿明總統被誘出總統府,轉移到郊區的壹座宮殿,在那裏他與戰鬥部隊失去了聯系。
蘇聯還對西方發動了外交和宣傳攻勢,大肆宣揚蘇聯從東德撤出部分軍隊,攻擊北約在西歐部署中程導彈,並協助伊朗劫持美國人質,以轉移西方對其入侵阿拉克的註意力
。
12月27日晚7:30,首先空降到喀布爾機場的蘇聯空降師集結完畢,在克格勃
的配合下,迅速占領了首都的重要地區。在與總統衛隊和首都守軍激戰四個小時後,蘇軍擊斃了
總統阿明,逮捕了主要政府官員,並解除了政府抵抗力量的武裝。此後不久,邊境上的蘇軍
陸續從預定地點大批越境,並沿著預定路線快速開進。在邊境地區,蘇軍只遇到了阿拉伯人的輕微抵抗
。
為了保證地面主力部隊的前進,蘇軍還動用了前線航空團進行空中
支援。
1980年1月2日,擔任地面主攻的東路集群第306機動師的壹個團和擔任突擊支援的西路集群第357機動師的主力部隊在坎大哈會師,蘇軍於1月3日封鎖了霍賈克山口。
壹周後,蘇軍控制了霍賈克山口,可以進出邊境。
壹周內,蘇軍控制了阿富汗全境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至此,蘇軍基本實現了對阿富汗的占領
。
蘇軍對阿富汗的占領遭到了阿富汗各族各階層人民的強烈譴責和廣泛抵制。阿富汗
人民有著三次抗英鬥爭的光榮歷史。1978年4月,蘇聯支持的軍事政變推翻了達烏德政權
後,阿富汗人民開始逐步開展遊擊戰爭。當時的遊擊戰只是內戰性質,目標主要是親蘇執政黨把持的各級政權和政府控制的武裝力量
。蘇聯武裝入侵後,
遊擊戰的性質迅速從旨在反對政府的內戰轉變為反蘇的民族解放戰爭。
當時全國有幾十個遊擊組織,遊擊活動遍及全國各省,反蘇鬥爭廣泛開展。
為了鞏固占領地位,入侵蘇軍積極鎮壓阿富汗各族人民的反蘇運動,從此,阿富汗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反蘇遊擊戰和蘇軍反遊擊戰的較量。
遊擊隊經過多年與政府和蘇聯的武裝鬥爭,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他們在國際社會的援助下,立足廣大農村開展遊擊戰爭,在擴大和鞏固農村遊擊陣地和活動基地的同時,加強在城市和交通線上的活動,抵禦蘇、偽軍對遊擊區的進攻。遊擊隊
往往利用夜間或乘敵人警戒松懈之機,對城市政府機關、兵營、倉庫、停車場等進行突然襲擊
獵殺蘇偽軍政人員,炸毀車輛。在有利時機,集中必要兵力,對城市外圍孤立的軍事
據點、哨所和軍事設施進行突然襲擊和打擊。在交通公路線上,廣泛開展伏擊戰、封鎖戰和各種形式的奇襲,
不斷打擊和殺傷蘇軍。壹次,遊擊隊在蘇軍200多輛坦克大部隊行軍必經的山口兩側懸崖上埋設了大量炸藥,並在山頂設伏。當蘇軍通過山口時,遊擊隊引發了爆炸
,造成巖崩,蘇軍主力部隊的40多輛坦克被壓毀,數百名官兵喪生。
當蘇軍以優勢兵力進行包圍掃蕩時,遊擊隊利用山區有利地形,誘敵深入,疲於奔命,消耗蘇軍,或設置
伏擊圈,從側翼和後方打擊蘇軍等多種戰術。
面對日益強大的遊擊抵抗運動,蘇軍采取了以軍事手段為主,結合政治、
經濟、外交等手段,從根本上打擊各種抵抗力量的軍事方針。占領阿富汗後,蘇軍建立了反遊擊戰
體系,不斷加強反遊擊戰力量。除直接增加駐阿蘇軍人員外,還大力擴充阿富汗政府軍。
為了消除遊擊隊對城鎮軍事基地、交通線,特別是後方補給線的威脅,摧毀遊擊隊的活動基地
或據點,采取了固點布線、地區包圍的戰略。與此同時,為了便於消滅阿富汗境內的遊擊隊
,蘇軍還實施了邊境封鎖,有時還進行空中偵察或派遣地面部隊襲擊境外的遊擊隊基地
。盡管蘇軍采取了各種手段,但還是沒能達到預期目標。蘇聯陷入了反遊擊戰的泥潭
。隨著蘇軍傷亡人數的增加,蘇聯內部的不滿情緒也日益高漲。
曠日持久的遊擊戰給國民經濟造成了沈重負擔,蘇聯在阿富汗的軍事開支占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 12%。
面對國內嚴峻的經濟形勢和日益惡化的社會危機,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認為,無限期地繼續在
阿富汗作戰得不償失,決心盡快結束戰爭。1988年2
月,戈爾巴喬夫發表了從阿富汗撤軍的公開聲明。 1989年2月15日,蘇聯從阿富汗撤出了最後壹批入侵部隊
。至此,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在雙方軍隊的僵持中結束
,500 萬阿富汗人背井離鄉。
蘇聯入侵阿富汗是蘇聯第壹次在東歐盟國之外直接大規模動用自己的軍事力量,標誌著蘇聯擴張主義進入了壹個新階段
。戰爭加劇了亞太地區的緊張局勢,因此受到國際輿論的
廣泛譴責,蘇聯的國際聲譽也因此大打折扣。
資料來源於國外報道,故為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