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歷史悠久,名人輩出。這裏是春秋時期政治家管仲的故鄉,詩人嵇康的桑梓。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歐陽修、曾鞏、蘇軾等都曾在此為官多年。當地古跡眾多,人丁興旺,相得益彰。潁州西湖在歷史上曾與杭州西湖齊名。潁上縣小張莊、八裏河南湖公園先後被聯合國環保局命名為“世界500強”。
富陽交通便利,四通八達。京九鐵路自北向南貫穿全境,與宓尚、洛阜、青阜、阜淮四條鐵路形成“米”字形框架。與隴海、京廣、京滬等鐵路幹線直接相連,形成八線引入、五路交匯的鐵路網。京九鐵路阜陽編組站是京九鐵路上最大的鐵路樞紐。4C級阜陽民航機場可起降大中型客機,開通了合肥、北京、上海等航線。連接東部京滬高速公路和西部京珠高速公路的至蚌埠高速公路壹期工程已經完工,二期工程正在建設中。阜六高速公路是山東東港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於2006年建成通車。合肥至福州高速公路也將在“十五”期間建成通車。淮河、何英、泉河、茨淮新河等六條水道可入河入海,是中原至華東的水運要塞。
阜陽氣候適宜,資源豐富。這裏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適中,日照充足。是國家大型商品糧、棉、油、肉生產基地,國家稭稈養牛示範基地,國家山羊皮重點產區。該領土有豐富的煤、石油和其他礦產資源。
阜陽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實力逐年增強。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2以來,阜陽經濟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輕工、紡織、機械、化工、食品、醫藥成為阜陽經濟崛起的支柱產業。優越的投資環境讓數百家外資企業和近千家內聯企業賓至如歸,蓬勃發展。
阜陽經濟發展的軟環境日益改善。市委、市政府著力改善經濟環境,設立行政服務中心,實行壹站式服務,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2003年,該市* * *引進外資24.5億元,實現了招商引資的良性循環。
阜陽發展潛力大,前景光明。未來5年至10年,阜陽人將按照“優化壹產、強化二產、繁榮三產”和“打造皖西北中心城市”的總體思路,努力把阜陽建設成為區域性優質安全農產品供應中心、加工制造中心和現代商貿物流集散地。
阜陽,壹座充滿活力的新城。勤勞淳樸的阜陽人民將依托東西交匯、南北過渡地帶的區位優勢,承東啟西、南呼北,竭誠與海內外朋友和有識之士攜手發展,共創美好明天!
歡迎國內外客戶來阜陽參觀指導和投資,我們將竭誠為您提供最好的服務!
富陽五華天寶自然資源豐富。
阜陽市自然資源豐富。潁上謝橋主要有煤礦;潁上縣淮河北岸陶壩子地區鐵礦;阜南、潁上兩縣淮河段百萬立方米石英砂礦;界首、太和兩縣沙河流域的油礦和制陶用的粘土遍布全市。土壤包括棕壤、砂質黑土、潮土和水稻土。森林資源主要是由落葉和闊葉樹組成的夏季綠林,有銀杏、泡桐、側柏、香椿、桑樹、榆樹、柳樹、楊樹、國槐等565,438+0科約3億株。有天鵝、鴛鴦、杜鵑、喜鵲、蟾蜍、黃鼬、刺猬、蛇、龜、燕子、麻雀、斑鳩、黃眉鶯等53科146種陸棲脊椎動物。
行政區劃
阜陽下轄3個市轄區4個縣,1個縣級市。
阜陽面積9979平方公裏,人口904萬(2003年)。
潁州區面積496平方公裏,人口60萬。郵政編碼是236001。區人民政府駐英南大道。
潁東區面積685平方公裏,人口59萬。郵政編碼是236058。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
潁泉區面積643平方公裏,人口64萬。郵政編碼是236045。區人民政府駐人民東路。
界首市面積667平方公裏,人口74萬。郵政編碼是236500。
臨泉縣面積1.81.8平方公裏,人口1.92萬。郵政編碼是2364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太和縣面積1.882平方公裏,人口1.55萬。郵政編碼是2366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阜南縣面積1.929平方公裏,人口1.49萬。郵政編碼是2362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潁上縣面積1.859平方公裏,人口1.51.000。郵政編碼是236200。縣人民政府駐申城鎮。
*此處各分部的地理名稱截至2005年6月5日至2005年2月5日;面積和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2005)》,人口是截至2003年底。*
歷史演變
阜陽歷史悠久,文化豐富。歷史上以潁州(今阜陽市)為中心的南方開發較早。西周以後,胡、沈在臨泉,沈在潁上,都設在今天的阜陽。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原陽、泥丘的辛、臨泉的臥房等以太和為原墻的縣市。由此,地域的概念逐漸形成。秦時設汝陰郡,漢朝屬汝南郡。三國魏置殷縣。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32年),設立潁州,隋設汝陰縣,唐設潁州,宋設順昌府,隸屬元代汝寧府,明代鳳陽府。清朝是潁州政府。清雍正十三年,潁州改名阜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成立了富陽地區專員公署,在8個縣設有行政公署。
以亳州為中心的北方地區也經歷了氏族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商朝為都城,“唐始居亳,而從先王”。春秋時,交誼、秦設譙縣,在今亳州擁有譙、成府。它們分別屬於泗水縣、漢裴軍縣和東漢郭培縣。三國設譙都,東晉屬譙郡,北周設亳州,隋設譙郡,唐設譙郡,宋歸。建國後,亳州是阜陽下轄的壹個縣,叫亳縣。1986年改縣為市,叫亳州市,仍屬阜陽地區。
歷史上,潁州和亳州南北對峙。隨著封建政權的更叠,它們處於不同的隸屬關系,形成了兩個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2年),潁州和亳州第壹次統壹。“某省喬縣入亳州,在亳州尋亳縣,屬潁州”。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復置亳縣為州,以潁州為潁州府,亳州降為亳縣,正式納入潁州管轄,形成東西400裏,南北700裏的廣大地區。不僅包括今天阜陽市、亳州市全境,還包括今天六安地區霍邱縣的大部分邊界。
65438年至0998年,亳州被定為省轄市。2000年,楊過、蒙城、利辛劃歸亳州市管轄。如今阜陽市的管轄格局是三區四縣壹市。
地理概況
阜陽歷史悠久,文化豐富。歷史上以潁州(今阜陽市)為中心的南方開發較早。西周以後,胡、沈在臨泉,沈在潁上,都設在今天的阜陽。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原陽、泥丘的辛、臨泉的臥房等以太和為原墻的縣市。由此,地域的概念逐漸形成。秦時設汝陰郡,漢朝屬汝南郡。三國魏置殷縣。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32年),設立潁州,隋設汝陰縣,唐設潁州,宋設順昌府,隸屬元代汝寧府,明代鳳陽府。清朝是潁州政府。清雍正十三年,潁州改名阜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成立了富陽地區專員公署,在8個縣設有行政公署。
以亳州為中心的北方地區也經歷了氏族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商朝為都城,“唐始居亳,而從先王”。春秋時,交誼、秦設譙縣,在今亳州擁有譙、成府。它們分別屬於泗水縣、漢裴軍縣和東漢郭培縣。三國設譙都,東晉屬譙郡,北周設亳州,隋設譙郡,唐設譙郡,宋歸。建國後,亳州是阜陽下轄的壹個縣,叫亳縣。1986年改縣為市,叫亳州市,仍屬阜陽地區。65438年至0998年,亳州被定為省轄市。2000年,楊過、蒙城、利辛劃歸亳州市管轄。如今阜陽市的管轄格局是三區四縣壹市。
歷史上,潁州和亳州南北對峙。隨著封建政權的更叠,它們處於不同的隸屬關系,形成了兩個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2年),潁州和亳州第壹次統壹。“某省喬縣入亳州,在亳州尋亳縣,屬潁州”。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復置亳縣為州,以潁州為潁州府,亳州降為亳縣,正式納入潁州管轄,形成東西400裏,南北700裏的廣大地區。不僅包括今天阜陽市、亳州市全境,還包括今天六安地區霍邱縣的大部分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