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東南亞的主要環境問題是什麽?

東南亞的主要環境問題是什麽?

東南亞的農業發展與環境問題

班級單詞2002;亞洲;農業經濟;環境

主體

農業在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壹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東南亞國家糧食、工業原料、就業機會和出口的重要來源。然而,東南亞國家農業發展所采用的生產方式,如擴大種植面積、開墾荒地、增加化肥農藥的施用、發展森林、刀耕火種等,在農業上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卻帶來了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環境問題。

壹、東南亞農業發展引起的環境問題

東南亞國家之所以重視農業發展,與其經濟依存度、人口壓力等因素密切相關。

經濟的依賴性。東南亞國家,除了泰國,二戰前都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長期是帝國主義的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市場。這不僅造成東南亞地區資源不斷減少,而且使該地區經濟發展畸形,工業落後,農業種植單壹。東南亞國家獨立後,這種單壹畸形的依附性經濟結構依然存在。第壹,原材料出口國的地位沒有根本改變。出口的初級產品很大壹部分是不可再生資源,而壹些可再生資源,如農產品和木材,也是以大量的國家土地資源和森林資源為代價的。第二,東南亞國家對發達國家的金融依賴沒有改變。上世紀80年代初,發達國家實行緊縮政策,不斷提高利率,導致包括東南亞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債務飆升。由於債臺高築,東南亞國家不得不出售寶貴的自然資源來還債。第三,長期以來,東南亞壹些國家糧食不能自給,依靠出口經濟作物和資源換取糧食。

人口壓力。二戰以來,東南亞國家人口迅速增加,從1960到195萬到目前的51100萬。從1960到1998,東南亞大部分國家的人口增長了1倍以上。1998的老撾人口是1960的2.77倍,菲律賓是2.74倍,馬來西亞是2.7倍,越南是2.54倍,柬埔寨是2.32倍,泰國是2.31倍,印度尼西亞是2.17倍,新加坡是1倍。由於人口快速增長,對食品、住房、教育、醫療保健、交通和自然資源占用的需求持續高漲。

為了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對物資的不斷需求,發展民族經濟,增強國力,東南亞國家大力發展農業,大規模開發土地,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開發森林資源,擴大出口創匯,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農業發展措施的不當使用導致了壹系列的環境問題。

(A)嚴重毀林

為了擴大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東南亞國家采取了毀林開荒的措施。二戰以來,東南亞國家的耕地面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雖然每個國家的人口都在增加,但人均耕地面積並沒有減少多少,有的國家反而增加了。在1980-1996年期間,柬埔寨人口從640萬增加到1027萬。與此同時,人均耕地從0.30公頃增加到0.37公頃。馬來西亞人口從1376萬增加到21170萬,人均耕地從0.07公頃增加到0.09公頃。其他東南亞國家也有類似情況。然而,東南亞國家耕地的擴大是以森林和濕地面積的減少為代價的。

20世紀70年代以前,菲律賓主要利用耕地的擴大來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50年代上半期,耕地面積年均增長3.45%,60年代年均增長1.3%。因為當時菲律賓的農業生產力極低,擴大耕地增加農業產量的效果並不是很顯著。20世紀六七十年代糧食作物年均增長率僅為0.7%,出口作物僅為2.5%。因此,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菲律賓未能實現糧食自給自足。

長期以來,泰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是通過大量的土地開發來實現的,代價是森林面積的急劇減少。耕地逐年增加,從1.958+0.952年的41.40萬lai增加到1.982年的9324.5萬lai,進壹步擴大到1.990年的1.47.32萬lai;耕地面積占中國國土面積的比重也從1950-1952上升到12.3%,1982上升到29%,1990上升到47.4%,其中水稻種植面積約占耕地總面積的60%。單季稻占全部水稻的90%以上。與此同時,泰國的森林面積正在逐年減少,從1975年的218萬公頃減少到1992年的14574萬公頃。森林面積與土地面積之比從1951的60%下降到1971的40.7%,1986的30%,1995的22.8%。除商業毀林外,森林面積的減少與耕地面積的擴大密切相關。

移民安置不當

二戰後,東南亞國家人地矛盾突出。第壹,土地分布不均。大地主和莊園主控制著絕大多數土地,而大量的小農只擁有少量土地,佃農普遍存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進行了土地改革,但收效甚微。

這種毀林開荒,在壹定程度上緩解了東南亞國家的人地矛盾,對安置過剩人口起到了壹定的作用。但是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新開發的耕地大部分是荒地。比如越南新開墾的荒地只有30%可以投產,產量相當低。從長遠來看,過度開墾荒地和森林會造成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等壹系列環境問題。20世紀80年代,越南很多地區1,000%的土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流失,80%-90%的土地流失嚴重。例如,越南北部山區由於植被破壞,每年流失1至2厘米的肥沃土層,流失土壤100噸至200噸。來自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老撾、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移民開墾也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

原始耕作方法

東南亞國家獨立時都是農業國,技術水平低。當時,壹些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已經進入現代化時代,而東南亞國家還處於耕田時代,以畜力耕作為主,手工耕作為輔。甚至壹些國家的壹些山區農民仍然采用落後的刀耕火種和移植的耕作方法。轉移耕作又稱休閑耕作,是壹種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是指砍伐和燒毀壹片森林,種植糧食或其他經濟作物,在收獲兩三季後或土壤肥力下降後,棄土遷移到其他地方。然後砍伐森林,種植莊稼。這種伐木和耕種的循環通常每10到20年發生壹次。

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以外的壹些島嶼上,大部分部落農民通過輪墾從事農業生產。在壹些山區,90%的土地用於輪墾,大多數經濟作物如胡椒、煙草、咖啡、橡膠和椰子由小農生產。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印度尼西亞的農業轉移每年平均摧毀20萬到30萬公頃的森林。據1979統計,輪墾破壞的森林面積達4300萬公頃。在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等印度支那國家,山區的農民和少數民族也大多采用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從事農業生產。老撾大約35%到40%的人口是少數民族。他們生活在山區,傳統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種。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由於山區人民盲目砍伐森林,老撾每年燒毀多達65438萬公頃的森林。老撾政府曾經動員山民向平原地區轉移,但沒有得到山民的響應。泰國山民的刀耕火種式耕作也造成了大量的森林和水源被破壞。20世紀50-70年代,泰國北部的森林每年被山民破壞6.5438億至20萬萊。泰國林業部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合作於1956至1957年進行的調查顯示,南本和清邁海拔10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和松林有67%遭到破壞,長萊有65%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壞。從衛星拍攝的照片中發現,從1973年到1977年期間,泰國北部的森林面積從95842平方公裏減少到68588平方公裏,減少了27254平方公裏,即每年減少5.69%。這主要是山區農民刀耕火種的結果。由於人口越來越多,外出務工的農民也越來越多,外出務工耕作的周期日益縮短,對森林和土壤的破壞日益嚴重。1987年期間,印尼外島有近200萬農民,耕地面積約2800萬公頃。目前,刀耕火種的農業在東南亞的壹些地區仍在繼續。

(D)過度開發森林

由於經濟的依賴性,為了籌集外匯,克服國內經濟危機和資金短缺的困難,償還外債,更快地發展民族工業,東南亞國家不得不出口本國豐富的資源換取外匯,進口糧食、工業品和先進技術設備。但由於當時東南亞國家加工技術落後,資源作為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出口,附加值低,導致東南亞原材料大量出口。世界上25%的熱帶雨林分布在東南亞。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對木材需求的增加和價格的上漲,東南亞國家大規模開發森林資源,出口原木、稀有木材等木材產品,換取大量外匯。從1967開始,印尼開始將大面積的森林出租給伐木公司進行開采。幾十年來,它的森林經營許可證發放過多。在馬來西亞,州政府擁有土地使用權和木材采伐特許權,地方政府發放木材采伐許可證和木材加工許可證以增加財政收入。從1968開始,泰國將全國近壹半的森林劃分為500多塊特許地供人砍伐。東南亞國家每年砍伐森林的比例都很高,森林面積年均減少量也在逐年增加。印尼從90年代前的60萬公頃增加到1990-1995。與此同時,泰國從24.4萬公頃增加到32.9萬公頃,馬來西亞從25.5萬公頃增加到40萬公頃,菲律賓從91.000公頃增加到26.2萬公頃,緬甸從654380+0.002公頃增加到38.7萬公頃。可以看出,與90年代以前相比,90年代上半期,這些國家的年平均采伐量增長了1倍,有的國家甚至增長了2倍。近年來,全球森林損失最大的六個國家中有四個是東南亞國家,它們的年均毀林率分別為:泰國515300畝,緬甸400500畝,馬來西亞396000畝,菲律賓316100畝。(見表2)

森林雖然是可再生資源,但其生長周期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長期以來,在東南亞國家,跨國木材商和造紙公司,急於還清外債的政府和希望盡快擺脫貧困的農民壹直在大量砍伐森林,但森林的恢復和造林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森林恢復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毀林的速度。由於各國政府對森林資源管理不善,森林面積因過度砍伐而逐年減少。印尼人口事務和生活環境國務部長阿米爾·薩林(Amir Sarin)在1979會見記者時表示,“坦率地說,我們當時只是為了籌集外匯,並沒有關心植樹造林。印尼發展中的錯誤,從1967年政府頒布的《基本森林法》就開始存在了。”

移民安置、亂砍濫伐、擴大耕地、落後的耕作方式和大規模的商品林開發,使東南亞的森林面積和森林覆蓋率逐漸減少,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也逐年降低。20世紀70年代以前,印尼、柬埔寨、老撾、文萊的森林覆蓋率高達70%,緬甸、馬來西亞為66%,越南、菲律賓、泰國不到50%。到1995年,這些國家的森林覆蓋率大幅下降,柬埔寨下降到55.7%,緬甸下降到41.3%,馬來西亞下降到47.1%,印度尼西亞下降到60.6%,泰國下降到22.8%,菲律賓下降到22.7%。由於木材資源的減少,林業在這些國家經濟中的地位也在下降。泰國在90年代從木材出口國轉變為木材進口國,林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從1951的5.1%下降到1985的1.3%,甚至下降到1990的0.3%。菲律賓的林產品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也壹直在下降,從65438下降到0993,下降了0.3%。

森林減少的影響是深遠的,包括生態、經濟和社會影響。

首先,森林的減少造成東南亞地區嚴重的水資源流失,河流泥沙沈積增加,降雨量減少,進而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造成經濟損失。以馬來西亞沙巴為例。這個地區曾經有60%的森林覆蓋率。但由於大量砍伐,水土流失嚴重,河流下遊泥沙量大。沙巴五條主要河流的沈積物每年每平方公裏超過200噸。——沙巴最大水源涵養區基納巴坦甘盆地,每年有800萬噸泥沙流向下遊,相當於每年每平方公裏700噸土地流失,比馬來半島吉蘭丹河的泥沙高6倍。沙巴州大量泥沙淤積,對沙巴州水電、交通、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在菲律賓,用於水力發電的水庫的使用壽命縮短了壹半或更多,這是由於在高地砍伐森林後土壤侵蝕造成的巨型水庫的泥沙沈積。菲律賓電力供應不足,經常停電,都與這些情況有關。

二是森林的減少降低了蓄水能力,洪水、幹旱、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頻發,給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近年來,東南亞森林砍伐區的洪水和泥石流奪去了數千人的生命,並使數萬人無家可歸。由於對龔勛流域森林和山體的不斷開墾和破壞,水土流失經常引發沿河的洪水和泥石流。位於湄公河下遊三角洲的柬埔寨,在中上遊氣候異常、降雨量增加時,容易決堤,引發大規模洪水。素有“十年九洪”之稱,洪水每年都給柬埔寨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例如,2000年底,該國發生了40年來最嚴重的洪水,造成400人死亡,經濟損失超過65,438億美元。2001柬埔寨西部幹旱東部洪澇,14個省、直轄市和84個縣區受災,造成57.2萬公頃農作物受災,62人死亡,21219萬人受災,32.5萬人等待救濟。森林的破壞和土壤侵蝕也導致了越南頻繁的洪水和幹旱。1996洪水給越南造成約6.55億美元的損失,其中1000人死亡,84萬公頃土地被淹。2001年8月和9月期間,越南南部紅河三角洲的洪水造成至少108人死亡,6萬多人無家可歸,24萬多人因洪水面臨食物短缺,44.3萬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物資援助。

位於南部島嶼的國家,熱帶雨林遭到嚴重破壞後,水土流失也相當嚴重,如中南半島的洪水、幹旱、泥石流等。菲律賓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由於大規模砍伐森林和不斷開墾高地,該國的水文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洪水和河流淤泥沈積影響了低地平原的大部分地區。1983年,菲律賓遭遇30年來範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的幹旱,5600平方英裏農田缺水,糧食收成較正常年份減少1/10。1991年的洪水造成菲律賓2000人死亡(有觀察家稱實際死亡人數是這個數字的三倍),50萬人無家可歸。主要原因是高地的森林砍伐導致了巨大的泥石流。

如果開荒、刀耕火種管理不好,很容易引發森林火災。印度尼西亞東加裏曼丹1997和1998的嚴重森林火災摧毀了超過500萬公頃的森林。火災還造成了跨境煙霧汙染,客觀上影響了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文萊等國的空氣質量,給這些國家帶來了環境和健康問題。根據聯合國發展計劃委員會的統計,1997年印度尼西亞森林大火的濃煙使東南亞國家損失了14億美元,大部分用於短期治療。超過40,000人因呼吸道疾病和與吸煙有關的疾病住院,但對兒童和老人的長期危害仍難以確定。這場大火也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第三,森林資源的減少還會降低土地肥力,使土壤鹽堿化或荒漠化。在自然條件下,植物和腐爛的植物形成保護層,可以固定土壤,減緩水土流失和退化。但是,當森林被砍伐,土地被開墾,保護層被破壞,礦物質循環會減少。特別是熱帶雨林被破壞後,由於沒有樹木覆蓋和固定,暴雨會迅速沖走土壤中的養分,使農業生產和森林恢復的周期變得漫長而艱難。紅樹林和千層林、珊瑚壹樣,具有保護海堤、防洪、減緩土地鹽堿化、減緩海岸侵蝕、防止風暴破壞的功能。在1950和1983之間,越南的紅樹林消失了約37%。在南部的明海省,1983,大約壹半的紅樹林面積被破壞。越南的濕地大多分布在湄公河三角洲,以富含黃銅礦的硫酸鹽土壤或“潛在酸性土壤”為主。由於紅樹林的破壞,黃銅礦氧化導致的土壤酸化加劇,不僅影響了該地區的農業生產,還會隨著雨水侵蝕下遊地區的土壤和水源。養蝦場被酸性物質侵蝕3到4年後,養蝦場和深層土壤的酸性太重,導致土地上既不能種蝦,也不能種紅樹林。雖然築堤養蝦在短時間內給越南沿海居民帶來了收益,但紅樹林的破壞導致了更大的經濟損失。1984-1993年,越南紅樹林減少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79億美元。泰國,20世紀90年代初,由於森林的大規模減少和水土流失,已使東北部654.38+08萬萊士土地鹽堿化,占東北部面積的654.38+07%。在南部地區,260萬萊土地鹽堿化或酸性化,50萬萊土地被侵蝕。其他東南亞國家也有類似情況。

第四是生物多樣性的破壞。東南亞是亞洲乃至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壹。印尼和馬來西亞是世界上物種數百萬的國家,印尼的植物和鳥類比整個非洲大陸都多。東南亞的熱帶雨林、紅樹林和濕地面積銳減,動物棲息地的喪失導致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許多物種面臨滅絕或已經滅絕。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在1997年,印尼有1955種哺乳動物和鳥類,瀕危232種,占11%。菲律賓的鳥類和哺乳動物瀕危物種占全國的24%,越南的比例為10%,馬來西亞為9%,泰國約為9%。在高等植物物種中,菲律賓瀕危物種占國內總數的比例為4%,泰國為3.3%,馬來西亞為3.16%,越南為3.2%,印度尼西亞為0.8%。可見,近年來,東南亞幾個動植物物種豐富的國家,瀕危物種的比例還是相當高的。(見表3)

濫用化肥和殺蟲劑

由於技術落後,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的物質需求,東南亞國家除了擴大耕地外,還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來提高單位產量。前東盟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末發起的“綠色革命”,不僅加大了對農業基礎設施和灌溉設施的投入,還增加了化肥、農藥和除草劑的施用,作為增產的重要措施,極大地提高了東盟國家的農業產量和生產力,但也帶來了環境問題。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菲律賓大力鼓勵農業增加化肥和殺蟲劑的使用。1972年,菲律賓政府制定了壹項國家計劃,國家以補貼價格向農民供應化肥,用於糧食作物的化肥定價標準比出口作物低45%。20世紀80年代中期,印尼政府的農藥補貼占農用化學品總成本的50%以上,最大的農業補貼花在了化肥上。從1978到1987,化肥施用面積每年增加12%,重鈣施用面積每年增加17.7%。自1985以來,實際化肥補貼壹直多於農業和灌溉發展支出。1980年,政府對化肥的補貼預算總額超過125億荷蘭盾(6800萬美元),而到了1988年,實際財政補貼超過1萬億荷蘭盾(5.5億美元)。印尼能從大米進口大國成為大米自給自足國家到1984,主要歸功於政府實施增加化肥農藥使用等措施的農業綠色革命。泰國農業的快速發展不僅得益於耕地面積的擴大、技術水平和機械化程度的提高,還得益於化肥和農藥利用率的提高。每公頃耕地化肥施用量從1980年的18kg增加到1990年的42kg,整個80年代化肥施用量每年增加15%,每年進口220萬噸,1990-65438+。越南還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提高農業產量,每年需要的農藥量從1959年的100噸增加到1978年的22000噸。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越南增加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從1986年前的每公頃27.9公斤尿素增加到1991年的84.4公斤。合作社隨便保管和使用農藥,農藥濃度往往超標兩倍、三倍甚至十倍。

農藥、除草劑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可以在短期內增加農業產量,但從長期來看,這些化學品被用於農業生產,造成環境汙染。壹是降低土地的肥力。世界上也有這樣的問題。最近45年,全球17%的耕地面積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11%嚴重退化,這些土地面積相當於中國和印度的總和。28%的土地退化面積是由於有害的農業做法,如過度施肥、灌溉和排水不足以及忽視休耕。二是病蟲害增加。農藥用了壹段時間,由於昆蟲繁殖快,變異大,很快就產生了抗藥性,所以需要更多不同的化學農藥。這些化學物質還會殺死鳥類,從而增加害蟲的數量。20世紀80年代初,由於印尼大量使用農藥,天敵滅絕導致褐蝗數量大增,導致印尼從65438年到0986年害蟲大發生,水稻嚴重減產。印尼前總統蘇哈托在3月禁止使用57種農藥中的56種,1985,目的是幫助水稻產量恢復到大規模使用農藥前的水平。1988年6月,耗資2000億印尼盾(約合65438+1億美元)的農藥補貼被取消。三是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農藥和除草劑的殘留,使用化肥後高濃度的硝酸鹽和磷酸鹽,以及因灌溉而積累在土壤中的鹽類,不僅滲透到土壤和水中,還殘留在谷物和蔬菜上,對人體健康有害。有毒化學品的主要健康風險是癌癥,惡性淋巴瘤的形成可能需要20年。如果染色體的主要物質——脫氧核糖核酸受損,會給下壹代帶來先天性損傷。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有50萬至654.38+0萬人因農藥中毒,其中5萬至2.6萬人死亡。至少壹半的中毒者和75%的死者從事農業,而且大多數發生在不發達國家。在1993中,幫助在東南亞傳播綠色革命的農業研究組織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IRI)的研究也發現,殺蟲劑和除草劑的使用不再增加水稻產量,並在那些操作的農民中引起健康問題。

二、采取的應對措施

東南亞國家農業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已經引起了國際社會以及這些國家政府和社會的普遍關註。東南亞國家已采取相關對策減少環境破壞。措施主要包括:

第壹,減少和停止未經仔細研究的原始農耕和移民開墾。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越南、馬來西亞等國政府重視山民的經濟轉型,引導他們掌握農業知識,建立永久農田發展替代種植,取得了顯著成效。老撾政府2001-2005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以及2001年制定的2020年目標已經明確規定,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應在未來幾年內被淘汰。不經過仔細研究就停止移民填海。比如越南近年來實行定居務農的移民政策,所有的安置點都要仔細研究,經常發生洪水泥石流的地區和貧困山區的居民都要遷到新的經濟區。

二是禁止盜伐,鼓勵植樹造林,保護森林。面對森林面積的不斷減少和嚴重的環境後果,加上國際社會的壓力,東南亞國家,尤其是老牌東盟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逐步限制毀林和木材出口,實施造林計劃,建立森林保護區。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印尼政府實行限制原木出口,鼓勵發展木材加工業和植樹造林的政策。印尼政府通過稅收手段限制原木出口,規定每出口1立方米原木收取25.5美元的出口稅,13美元的出口許可證費,以及各地區制定的復綠費,每出口1立方米原木所支付的原始費用約為50美元。菲律賓在1974年實施林改法,鼓勵發展國內木材加工業,規定選擇性采伐和造林,1986禁止原木出口,1989禁止鋸材出口。65438-0978年,馬來西亞政府還制定了森林保護政策,限制原木的產出和出口。此時,泰國政府也開始實施植樹造林計劃,政府和公司有計劃地聯合進行采伐造林,1990禁止森林采伐。越南在1991禁止原木出口,在1992宣布禁止所有木材出口,但這壹禁令不適用於農業部和林業部,它們仍可繼續出口和轉運木材。近年來,越南非常重視植樹造林。1999以來,實施“500萬公頃造林計劃”,造林護林取得成效。到2000年底,森林覆蓋率達到33.2%。

三是發展生態農業和生物技術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開始了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和試驗。1982成立了區域性合作研究機構——東南亞大學農業生態研究網。新加坡是典型的城郊農業,註重農業科技的研發,利用生物技術發展農業。20世紀70年代,菲律賓開始實施生態農業的做法,建立了生態農場,尤其是瑪雅農場。在生產過程中,采用變廢為寶的封閉循環和應用生物的生產、消費、分解關系,禁止或減少外界能量(化肥、農藥、生長劑)的輸入,通過“清潔生產”生產出“健康產品”。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30年前點燃綠色革命之火的“神奇水稻”品種。該研究所目前正在考慮將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應用於食品生產,這不僅可以提供健康的食品,還可以節省土地和水資源,減少耕地退化。馬來西亞也開始重視生物技術農業的研發,強調發展高附加值產品,如知識密集型食品加工產品和安全環保的健康相關生物技術產品。現在,利用生物技術發展農業已經成為馬來西亞的新興產業。該國建立了胡姬花和香蕉組織培養生物產業和油棕組織培養產業。

第四是控制人口增長。為了緩解人口快速增長對經濟、就業、社會和環境的壓力,東南亞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有計劃地控制人口增長,取得了壹定的成效。東南亞國家生育率下降。到1998年,平均每名婦女生育子女數新加坡為1.5,馬來西亞為3.1,印度尼西亞為2.7,菲律賓為3.6,越南為2.3,柬埔寨為4.5,老撾為5.5,緬甸為3.65438。雖然壹些國家的出生率有所下降,但菲律賓、柬埔寨、老撾和緬甸等經濟落後的國家仍然保持著高出生率。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減輕經濟和環境壓力,仍然是東南亞國家面臨的問題。

盡管東南亞國家采取了相關措施減緩農業發展造成的環境惡化,但由於經濟、社會和政府等方面的原因,環境保護的效果並不樂觀。雖然禁止原木出口和非法采伐,但執法不嚴,收效不大。有的政府為了增加外匯收入,先禁止,後放開。例如,老撾政府在1991年8月禁止了所有伐木活動,但在1992年8月,它解除了禁令,將伐木權授予了幾家外國公司。緬甸在1988宣布禁止伐木,但政府後來與幾家泰國公司簽訂了伐木合同。雖然印尼限制原木出口,但幾十年來,印尼壹直以擴大木材產品出口為經濟增長點,先是出口原木,禁止原木出口後再出口木材產品。目前,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膠合板生產國,膠合板產品已成為該國非石油和天然氣產品的第二大出口產品,僅次於紡織品。據官方統計,1999年,印尼有105家膠合板廠,1701家鋸木廠,6家造紙廠,膠合板出口共創匯85億美元。這些膠合板廠和造紙廠都使用木材作為原料。生產的膠合板和紙漿越多,賺取的外匯越多,需要的木材就越多,砍伐的森林就越多。。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也給水質和土壤帶來了新的汙染。可見,如何減少農業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仍然是擺在東南亞各國政府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njdk212)

  • 上一篇:對垃圾分類過期藥品教案的思考
  • 下一篇:牛口蹄疫疫苗的正確玩法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