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十七大代表、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顧所說,關註民生是十七大報告的壹條主線。從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到生態建設,報告始終充滿人文關懷,貫穿“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這也是十七大如此觸動普通人心靈的根本原因——民生之憂者必愛之。
連日來,十七大代表和中央有關部委領導對報告中的民生內容進行了解讀。本報特將這些觀點和言論整理成專題報道,以饗讀者。
引出主題
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問題解決
近年來,針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存在的投資擴張、重復建設嚴重、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就業不足等問題,黨和政府實施了宏觀調控,取得了壹定成效。然而,這些矛盾和問題壹直困擾著我們的經濟和社會生活。長期關註中國改革發展的王永昌代表認為,之所以反復得不到解決,或者解決了壹段時間又反復反彈,是體制機制沒有理順。他說,經過29年的努力,我們已經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離改革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不深化改革,經濟社會生活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就難以得到根本解決,市場經濟就難以高效有序運行;不深化改革,經濟結構就難以有效調整和不斷優化,經濟增長方式就難以根本轉變,科學發展觀就難以真正落實。
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必須深化改革開放。近年來,群眾反映的上學貴、看病難、看病貴、房價過高等問題,都有著深刻的制度根源。在增加投資和供給的同時,我們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民生問題。與會的戴代表認為,改善民生的重點之壹是打破壟斷經營,擴大轉移支付,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這壹切都與深化改革開放緊密相連."戴對說:
報告摘要
民生熱點教育
教育是民族復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
背景
財政部副部長王軍代表說,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壹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社會事業發展總體上還比較落後。在教育上,主要體現在“上學難,上學貴”。為了讓貧困兒童上得起學、讀得起書,從2004年開始,國家財政逐步擴大農村義務教育“兩免壹補”政策的實施範圍。到2007年,已在全國農村全面實施,惠及近1.5億農村中小學生。從2008年起,財政逐步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公用經費水平,到2010年達到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切實保障農村中小學正常運轉。
口譯
努力滿足人民對良好教育的渴望。
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代表在認真對比了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報告後,發現十七大報告中關於教育的論述很有新意。他壹個壹個地整理出來—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教育問題被放在第八部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十五大和十六大報告分別把教育問題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部分,現在又放在社會建設中,說明教育問題事關民生和和諧社會建設,也體現了黨中央在‘四位壹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格局中對教育的新思考和新認識。
“十五大報告在談到教育的基礎地位時說,發展教育和科學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教育是發展科技、培養人才的基礎。十七大報告指出,教育是民族復興的基石。教育的基礎地位更高,已經上升到民族復興的高度。”
陳認為,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目標,這是壹個了不起的決策。“十六大報告中提到要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巨大的優勢,這次又明確提出要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從這個目標來理解教育,教育的作用就更加突出了。”
教育關系到千家萬戶,社會上壹度出現“教育產業化”的討論。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堅持教育的公益性質,加大財政對教育的投入。陳認為,十七大報告再次強調了教育的公益性質,明確了政府和學校的責任,這也是報告關於教育的壹大特色。
教育部部長周濟代表說,我國全面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建立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促進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同時,堅持各級教育協調發展,為人民提供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更好機會。中國還建立和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制度,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努力使所有兒童都能上得起學,努力學習。未來,中國將進壹步提高各級教育質量,努力滿足人民對良好教育的渴望。
報告摘要
民生熱點醫療
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提高整體健康水平
背景
資料顯示,2003年以來,我國政府衛生投入大幅增加,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和社會衛生支出占衛生總支出的比重從2001的40%上升到2005年的48%。據衛生部副部長高強介紹,中國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公共衛生和疾病防控體系和最先進的疫情信息網絡報告機制。“現在,如果全國任何壹個地方出現傳染病疫情,當天就可以上報衛生部。”此外,中國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醫療保障體系,近9億人參加了醫療保險和農村合作醫療。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2006年,人均壽命達到73歲,比新中國成立初期提高了壹倍多。5歲以下嬰兒死亡率降至1.7%。孕產婦死亡率已降至4/10000,低於40/10000的世界平均水平。美國的平均壽命是77歲,比中國高4歲。然而,美國的人均健康投入是中國的80倍。“這說明我國衛生支出的投入產出效率很高,也說明我國國民健康水平有潛力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口譯
基本服務應該安全、有效、方便和便宜。
根據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國到2020年的衛生發展目標是: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高強代表說,提出這樣的目標,在歷屆黨代會和中國發展史上都是第壹次,標誌著中國將進入世界上實行全民醫療的國家行列。
他說,人人享有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內容非常豐富。壹是覆蓋所有城鄉居民。到2020年覆蓋6543.8+05億人,這將是壹個非常龐大的工程和艱巨的任務。二是“享受”,壹是“享受”,即讓全國所有居民都得到這樣的服務;第二,“是”,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成為人民的重要權利。第三,服務包括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不應該被忽視和忽略。將衛生工作定位為基本社會工作和民生問題,是對衛生工作準確的社會定位。
高強說,中國目前正在推進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其主要內容是為所有城鄉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同時,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保障體系,包括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以及農村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政府籌集的資金主要通過預算安排,不需要動用外匯儲備。“我們的目標是逐步增加政府投資,逐步減輕居民負擔。我們還將積極發展商業保險,利用市場機制提供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的醫療健康保險。”
報告摘要
民生熱點住宅
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
背景
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代表表示,預計未來三年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的投資將翻壹番。中國市政府制定了很多措施來解決高房價問題,我們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
仇保興說,最近中國房價上漲快是事實。控制房價,應該分兩部分:壹是要保證有效供給,為低收入人群提供充足的住房,采取有效措施。其次,要運用各種宏觀調控工具控制房價。
他說,中國政府采取了四項措施來解決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壹是建立和完善廉租房制度。據統計,到去年底,我們在廉租房方面的投資已經達到7654.38億元,解決了30萬低收入群眾的住房問題。今年將進壹步加大力度。國務院要求,到今年年底,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基本得到保障;
二是提供經濟適用房。每年約有654.38+0.5億平方米的保障房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已解決654.38+0.6萬多城鎮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
第三,建立了住房公積金制度。截至目前,a * * *累計提取公積金超過1400億元,向繳存職工發放個人住房貸款近8000億元。職工為購房提取了4000多億元,通過公積金制度改善了4000多萬職工的住房問題;
四是推進棚戶區改造。全國約有棚戶區6543.8+0.5億平方米。這項工作正在加速進行。
口譯
目前應該提供政府產權的廉租房。
建設部部長汪光燾代表說,完善廉租房制度,需要從整個制度層面逐步解決問題。廉租房覆蓋面將從解決最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逐步過渡到低收入群體的住房,並采取措施保證各級政府特別是市縣政府的落實。在這方面,明確由省政府負總責,市縣政府落實。
汪光燾說,在財政支持方面,國家確定了五個渠道:壹是地方政府要加大預算內資本性支出安排;二是要安排不低於10%的土地出讓收入用於廉租房建設;第三,將公積金余額用於廉租房建設;四是中央和地方基礎設施等相關資金要提供壹定額度支持廉租房建設;第五,中央財政通過給予專項財政轉移支付解決困難的中西部地區,同時動員社會力量解決廉租房建設問題。
他說廉租房的建設要有土地保障。國務院和國土資源部綜合確定了廉租房建設優先供地。“我們實行的是貨幣補貼和實物分配相結合的制度,特別是在當前供應結構不合理、廉租房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強調各級政府要適當提供政府產權的廉租房。”
關於財稅政策問題,他表示,根據有關規定,財稅部門已經並將繼續出臺壹些支持廉租房建設的政策。
他表示,對於需要合理改善住房條件的群體,各地將根據實際情況,通過建設壹批限價房來解決。“我們的整體思路是,廉租房的覆蓋面從最低收入群體逐步擴大到低收入群體,保障房從原來的中低收入群體逐步過渡到低收入群體。”
他說,通過廉租房政策解決困難群眾的住房困難需要壹個過程。要從最低收入向低收入過渡,從低標準、廣覆蓋入手,限期、有計劃地逐步解決。
根據《國務院關於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幹意見》,2007年底前,所有設區的市要基本保障所有符合住房困難並申請廉租住房租賃補貼的城市低收入家庭;2008年底前,所有縣城應基本得到保障。“十壹五”末,國家廉租住房制度的範圍要擴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東部發達地區更快。”他說。
報告摘要
民生熱點領域就業
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以創業帶動就業。
背景
從明年1開始,我國將正式實施就業促進法。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平代表說,各級政府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時,要把就業問題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發展就業容量大的中小企業和私營企業,努力落實就業促進法規定的促進就業的金融政策、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主要做好就業人員和求職者的各項就業服務和職業介紹工作,在用人單位和求職者之間建立便捷的橋梁。求職者自身要轉變就業觀念,加強學習,提高技能,增強就業能力和技能。
口譯
實施優惠政策支持中小企業創業創新
“以創業帶動就業”是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關於實施擴大就業戰略的重要表述。王軍代表說,自主創業有利於緩解我國的就業壓力。在積極就業政策的指導下,財政部門將繼續實施鼓勵創業的稅收優惠政策,特別是新企業所得稅法中支持中小企業創業創新的優惠政策。
鼓勵創業需要改善創業環境。目前發達國家大學畢業生的創業率為20%至30%,而我國僅為1%至2%。中國“吃皇糧”的傳統就業觀念沒有改變,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比例也很低。在討論中,許多代表認為,國家鼓勵創業,下壹步應減輕企業稅費負擔,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等創業服務問題,努力創造和改善創業環境。
報告摘要
民生熱點收入
為更多的人創造條件
有財產性收入
背景
財產性收入壹般是指從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取得的收入。)和不動產(如房屋、車輛、土地、收藏品等。)歸家族所有。包括利息、租金、專利收入等。轉讓財產使用權取得的;財產經營的股息收入和增值收入等。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積累了越來越多的財富。目前居民儲蓄在15萬億左右。隨著股市等金融市場的繁榮,人們投資理財的熱情高漲。到今年10年初,滬深股市投資者開戶數超過1.2億戶;基金總資產凈值已超過3萬億元,基金投資賬戶數超過9000萬。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住戶處處長陳小龍表示,中國居民的財產性收入有很大的增長潛力。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投資渠道的擴大和人民財富的增加,近年來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增長非常快。預計2007年的增長速度會更快。陳小龍說,現在統計中常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組成,即:工資性收入(薪金等。)、轉移性收入(養老金等。)、運營收入(業務收入等。)和財產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是主要收入,約占70%。財產性收入占比很小,約占2%。
據測算,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為240多元。“雖然基數小,但發展潛力大。”陳小龍說:“過去兩年,與前壹年相比,2005年的增長率是19.7%,2006年是26.5%。”
口譯
普通人會有更多的投資機會。
收入分配問題是全社會關註的焦點。顧代表認為,十七大報告關於收入分配有兩個重要的新提法,壹是逐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創造條件讓更多的人擁有財產性收入”。前壹種提法是針對現實生活中勞動者工資偏低的現象,後壹種提法體現了平等保護產權、鼓勵各種要素參與分配的原則。這兩個提法是辯證聯系的,統壹於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針對報告中提到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要更加註重公平,王軍表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未來,財政部門將加強對居民收入分配的調節,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縮小社會貧富差距。
關於“創造條件讓更多的人擁有財產性收入”的提法,劉宏代表說,“創造條件”就是要拓展更多的渠道,提供更多的機會;“多”意味著覆蓋面更廣;“群眾”就是我們老百姓;“占有”是指合理合法的占有;“財產性收入”是指財富的方方面面,涉及很多理財方式;整句合起來就是“讓普通人的財富保值增值,讓普通人擁有更多財富。”
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代表說,目前,人們的收入包括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前者涉及股息、利息、紅利等收入,即財產性收入。報告中的這壹新表述意味著,老百姓的收入不僅來自工資,國家還將創造條件增加老百姓的多元化收入。報告中的這壹提法有利於增加人民的財富,使大多數人成為中等收入者。這也與報告提出的“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新要求不謀而合。證監會主席尚福林代表表示,財產性收入必然涉及各種投資,包括金融產品的投資,包括儲蓄、債券、保險、股票、基金等。資本市場是涉及投資和金融最直接、最廣泛的場所,可以為投資者提供增加財富創造的機會。我們應該積極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讓投資者公平、公正地享受經濟增長的好處。
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代表表示,隨著國家金融的發展和創新,人們會有更多的投資機會,比如QDII,國內居民可以投資港股市場。
報告摘要
民生熱點社會保障
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保障體系
背景
民政部部長李代表說,近年來,民政部著力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體系,建立了城鄉低保制度、災民臨時救助制度、城鄉醫療救助制度、農村五保供養制度和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制度。此外,還建立了醫療、教育、住房援助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這些制度的建立有效地保障了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目前,通過這些救助制度的實施,已有超過6543.8+0.5億人獲得了不同形式的救助。據田成平代表介紹,到目前為止,全國參加工傷保險的企業職工有65438+15萬人,每年可以增加10萬人到2000萬人。
口譯
逐步實現“無人饑寒,寒室滿歡樂”
李說,我國建立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障城鄉居民基本生活的壹項制度。目前,城市低保人數基本穩定在2200萬人以上。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已達2500多萬,預計年底將達到3000萬。這兩項制度的實施,基本保障了城鄉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此外,對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也逐步實現了自願救助和人性化救助。截至去年底,全國1189救助管理站共為1296萬人次提供救助服務。李說:“我們將按照黨的十七大精神,進壹步做好城鄉低保和各項社會救助工作,逐步實現‘無人饑寒,冷室滿堂歡樂’的和諧局面。”
田成平說,我國《工傷保險條例》規定,工傷保險是強制性的社會保險。壹些大中型企業,管理相對規範的企業,基本都為職工辦理了工傷保險。然而,許多小企業為員工辦理工傷保險的情況並不樂觀。對此,勞動保障部門將進壹步加強對各行各業和各類企業工傷保險的監督檢查。關於農民工養老保險,田成平表示,針對農民工在城鄉之間流動性強的特點,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正在探索以個人賬戶為基礎的便攜式養老方式。這種方法已經在全國壹些有條件的地區進行了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