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結合視頻《日本感人抗震事件十大細節》試論我國應如何進壹步做好防震減災工作

結合視頻《日本感人抗震事件十大細節》試論我國應如何進壹步做好防震減災工作

壹、日本在防震抗震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國借鑒

1、日本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

眾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壹,擁有雄厚的科技、經濟、人才和物質基礎,這些都為研究和預防地震提供了基礎的防禦屏障。地震防治是壹項系統工作,防治水平如何壹般受科技、經濟、法治和國民素質等諸多方面的影響,而不是獨立存在的。因此,日本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水平,決定了日本在地震災害的防控水平上遠遠高於我國和壹般發展中國家。

二、日本房屋建築質量安全系數較高

房屋建築質量如何是決定抗震水平高低的直接原因,沒有好的建築作為保障,再好的防控措施也無濟於事。據了解,日本大部分居民樓為8級地震,然而面對9級地震的襲擊,大部分房屋沒有倒塌,以頑強的 "不死鳥 "形象,從壹個側面展示了第壹抗震強國抗震能力的真實。

日本建築在地震面前表現良好,究其主要原因:壹是日本經濟發達,建築實力雄厚,投資成本高,建築普遍采用優質建材,鋼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其次,日本的抗震設計技術全球領先。日本不斷加大城市防震減災新技術的開發力度,探索城市綜合減災的新思路,在建築抗震等安全方面有著復雜而嚴格的規定。第三,日本的建築法律越來越完善。據了解,日本每次大地震後,國土交通省都會組織力量對建築物進行抗震調查,並根據調查結果對《建築基準法》提出修改意見。早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日本就頒布了房屋建築必須計算抗震設防程度的法律,並於1995年頒布了建築物抗震設防標準--《建築基準法》,明確規定高層建築必須能夠抵禦裏氏7級以上的強烈地震。

對比日本大多數堅固的高層建築,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的房屋建築質量。"脆墻"、"漏水 "出口層出不窮,房屋質量問題頻發,別說抗震,連正常居住都無法滿足。汶川大地震,大量學校不堪重負,致使多少無辜學生的生命被無情吞噬!

3、日本國民減震防災意識高

日本是壹個地震多發國家,據說世界上有感地震的10%以上發生在日本海域,而且經歷過多次大地震。這些先天性的災害,反而鑄就了日本民族的憂患意識,增強了國民的減災防災意識。

為了將地震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日本政府長期以來壹直對國民進行防災教育,提高國民的自救能力。據了解,幾乎每個日本家庭都有這樣壹張 "災害時避難場所 "圖,標明本地區發生洪水、臺風、山體滑坡、海嘯和地震時的避難場所。日本人的臥室裏幾乎沒有家具,床上用品都放在帶推拉門的壁櫥裏。除了節省空間外,這些門的設計還能防止在地震時因晃動而自動打開,導致裏面存放的東西滑出傷人。日本人的汽車行李箱裏壹般都有壹個 "防災箱",裏面有壹些幹糧、飲用水、手電筒、急救包 ...... 等,可以說日本人的防災意識幾乎貫徹到了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4、日本的防災制度和法律體系比較完善

1947年,日本制定了第壹部與災害有關的《災害救助法》,1950年,又將1920年制定的主要與城市規劃有關的《城市街道建築物法》修改為《建築物基準法》,其重點是保護國民的生命、財產和健康,成為建築物的場地、結構、設備和用途必須符合要求的建築。1961 年,日本頒布了《建築標準法》。1961 年,日本頒布了《災害對策基本法》。1978 年,日本頒布了專門針對地震的法律《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將可能發生大規模地震的地區定義為 "地震對策強化地區"、",並規定醫院、百貨商店、酒店、劇院等出入人員較多的區域,以及石油、高壓等行業的從業人員暴露在高溫下的區域。此外,醫院、百貨商店、酒店、劇院等人員出入較多的場所,從事石油、高壓氣體、火藥等行業的企業,以及鐵路等客運服務部門,都必須制定各自的 "地震災害防備應急計劃",各地區必須確保在發生地震時有疏散路線和避難場所。

除此之外,日本的各項防震措施得到較好的落實也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試想,無論防備制度和法律措施多麽完備,如果不落實或落實不好,其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5、日本人的整體素質高

日本的整個 "抗震體系 "不僅僅是建築,而是整個社會,文明和人性化無處不在的細節。據報道:地震發生後,老百姓想報平安,全市公用電話已全部轉為免費;聽不懂日語,日本NHK電視臺輪番用日、英、中、韓等多種語言以及手語,發布最新信息;日本三得利公司立即宣布,街頭所有自動售貨機免費供應,渴了只要在自動售貨機上按壹下按鈕即有飲料;餓了,日本的 711 全線免費供應食物;累了,大型超市敞開大門讓妳停留休息;在疏散重災區的車流中,密密麻麻只占據了壹半的車道,另壹側的車道空空蕩蕩,卻沒有車輛擠上來;領取救災食品的市民在操場上排起了長長的 S 形隊伍,規規矩矩......。.....不可否認,日本是壹個井然有序的社會

壹、日本人的生活質量很高

日本人的生活質量很高,日本人的生活質量很高,日本人的生活質量很高。

二、我國應從哪些方面努力提高防震效果

別的不說,地震的發生是不以人類意誌為轉移的,不可避免的。面對地震,人類只能做到防震救災,把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在今天的日本,7級左右的強震,基本上沒有人員死亡,可以說防震的基本目標已經實現。反觀我國,地震對人員的傷亡依然慘重,往往是幾百到幾萬人。幾乎每壹次地震,都伴隨著生命的消逝。

如何防震抗震,是我們在發展道路上必須面對的重大挑戰。防震,主要是為了減少或避免人員傷亡。顯然,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下面,筆者結合日本防震抗震工作的成功經驗和做法,談談如何提高我國的防震抗震水平?

1、著力提高房屋質量和抗震安全系數

壹個抗震辦法千千萬,核心點歸結起來不外乎降低地震力、提高房屋整體抗震能力兩點。實踐也充分證明,經過抗震的建築能夠防禦和減輕地震破壞。在具體實踐中,主要從選址、地基處理、結構施工、主體設計、建築材料和施工質量等方面加以保證,才能建好抗震房屋。

要保證抗震房屋的堅硬,除了科學合理的技術措施外,還必須有嚴格的法律制度來保證,對技術要求的落實,要通過法律手段予以明確;對不按要求施工的,可以通過法律強制措施,打擊唯利是圖、偷工減料、違規操作等行為,並接受行業、社會和法律的監督。

二、強化行政執法和司法職能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地震災害和預防工作,到目前為止,我國已基本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地震災害防治體系。1964年,我國頒布了第壹部抗震設計規範《地震區建築物抗震設計規範草案》,1976年,頒布了《工業與民用建築抗震設計規範》,1989年,頒布了《建築抗震設

1964 年頒布了第壹部抗震設計規範《地震區建築抗震設計規範(草案)》,1976 年頒布了《工業與民用建築抗震設計規範》,1989 年頒布了《建築抗震設計規範》。

如何確保這些政策措施的落實,是防震抗震工作的關鍵環節。筆者認為,主要是要強化行政執法和司法職能,完善法律監督機制。

壹是正確認識和把握地震等災害防治執法力度。在災害防治法制工程中,執法、司法是關鍵環節,壹旦削弱或忽視,損害了立法的權威,就難以實現災害防治的目標和預期效果。二是災害防治向行政刑法方向發展,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相融合,現行立法中大量的行政處分、行政處罰上升為刑事責任性質的處罰,從嚴打擊人為因素造成的災害或隱患,打擊擾亂救災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等等。三要把執法監督機制落到實處。由於災害防治中,政府起主導作用,權力相對集中,可能由於非常時期政府擁有較大的行政應急處置權、行政分配權,難免被濫用,損害公民、組織的合法權益,因此完善法律監督機制尤為重要。四是建議政府在出臺地震防治政策時,應配套出臺相應的實施保障措施,研究政策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否則,再好的政策如果得不到有效落實,都是壹句空話。

三、加強地震災害科學研究

防震減災工作是壹項社會公益事業,也是壹項科技含量很高的科技工作。防震減災工作面對的是壹系列世界級的前沿科學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科技是防震減災事業的核心,依靠科技進步,是防震減災事業的必由之路,因此,應加強對地震災害的科學研究。

加強地震災害科學研究,主要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壹是要加大地震科研經費的投入,經費是開展工作的前提,沒有充裕的經費作保障,科研工作很難向前推進。二是要培養大批地震科研人才,提高地震科研人員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調動專業人才的積極性。有效吸引人才自願加入地震科研隊伍。

三、充分發揮地震群眾的智慧,吸收群眾預震、抗震、?

四、牢固樹立人民群眾的防震減災意識

據調查,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意識相當薄弱,46%的群眾對地震等突發事件的應急知識缺乏了解,還有26.6%的群眾根本不知道,因此,必須強化人民群眾的減災防災意識。壹是要增強防震抗震意識,充分認識地震的危害性,對地震帶給人類帶來的災難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既不能因噎廢食,也不能掉以輕心,好了傷疤忘了疼。二是要通過廣播、電視、網絡、書籍、報紙等廣泛宣傳應急法律法規和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常識。三是要加強防震抗震日常演練。實踐證明,加強地震災害防治日常演練,可以有效減少地震造成的人員傷害。四要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控預案,特別是學校、醫院等人員集中的公共****。五是要培養國民良好的抗災素質,不輕信謠言,不人雲亦雲,不盲目盲從。

五、加強地震災害防治法制建設

鑒於地震等自然災害對人類生存的巨大威脅性和破壞性,各國普遍重視地震災害防治法制建設,即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建設,強化法治意識,規範政府主導的災害防治行為,確保在災害事件發生的前提下減災行動有序進行。

減災進入法律規制領域,是現代社會的產物。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的發展,災害日趨嚴重,給人類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人們認識到,只有制定完善的減災法律,運用法律的強制性和規範性,才能做好減災工作。

我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自然災害防治工作,但反思幾十年來的減災工作,過多地依靠運用臨時性政策措施和行政命令來應急救災、減災,基本制度不健全,體制不理順。減災領域的法治建設相對薄弱,因此,加強我國減災法制建設十分必要。

世界上有很多減災成功的國家都不重視減災法制工作。日本是世界上減災立法較早且相當完善的國家,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發生後,日本政府能夠嚴格依法辦事,有效組織應急救援活動,很快恢復了災後國民生產生活秩序。加強我國減災法制建設,是對國外減災成功經驗的借鑒。

6、加強地震預報

地震是孕育在極其復雜的地質構造中發生的,其過程是高度非線性、極其復雜的物理過程,人類至今對這壹過程了解甚少。因此,地震預測也是壹個世界性的科學難題。雖然目前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但仍然是 "上天容易下地難",人們還不能直接觀測到 10-20 公裏深的地震,地表的間接觀測也十分稀少。大地震反復發生的時間很長,大陸內部斷裂往往要幾千年到上萬年,遠遠大於人類生活和儀器記錄地震的時間,這就限制了人們對地震發生規律的經驗總結。

那麽,地震可以預測嗎?據分析,在認真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下,地震的中長期預測(壹般在10年以上)是比較可靠的,但不是百分之百準確;短期預測難度很大,但也不是絕對不可能,中國地震局的主流觀點是 "在充分合理地應用已有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在壹定的有利條件下,對某些類型的地震進行壹定的預測是可能的"。中國地震局的主流觀點是:"在充分、合理地應用現有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在壹定的有利條件下,對某類地震進行壹定程度的預報是可能的"。這就是中國地震預報的現狀。

我們之所以提出地震預報是世界性難題,並不是要 "知難而退",而是要明確問題和困難在哪裏,找到突破點,有針對性地加強觀測和研究,探索地震預報的新路子。

七、加強震後救援治理

震後救援治理是地震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震後救援,壹是救人,二是救物,三是恢復重建。在震後救援工作中,搶救人的生命是最重要、最緊迫的。如何確保救援工作有序開展,筆者認為應加強震後救援體系建設。首先,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壹旦災情發生,有關方面能夠立即投入戰鬥,不至於人為拖延,耽誤救援時間。其次,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保障。震後救援,需要大量的人員和財產,如果沒有平時的準備,關鍵時刻很難到位。第三,要有科學的指導。無論是災後重建,還是文物保護,都要避免人為的主觀隨意性,要建立在尊重科學、合理可行的基礎上。

  • 上一篇:國家反壟斷局的成立對市場結構的影響
  • 下一篇:數據完整性指的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