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出現在中國的藥品主要是盤尼西林、百浪多息、嗎啡、奎寧、阿司匹林等。
1、盤尼西林
盤尼西林即青黴素,又被稱為青黴素G、peillin G、 配尼西林、青黴素鈉、芐青黴素鈉、青黴素鉀、芐青黴素鉀。青黴素是抗菌素的壹種,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黴烷、能破壞細菌的細胞壁並在細菌細胞的繁殖期起殺菌作用的壹類抗生素,是由青黴菌中提煉出的抗生素。
2、百浪多息
百浪多息(英語:Prontosil)是世界上第壹種商品化的合成抗菌藥(Synthetic Antibacterial Agent)和磺胺類抗菌藥(Sulfonamide antibacterial),是由德國法本公司下屬拜耳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1932年發現的。百浪多息的發現和開發開啟了合成藥物化學發展的新時代。
3、嗎啡
嗎啡(Morphine,MOP)是阿片類毒品壹種,在鴉片中的含量為4%-21%,平均10%左右。化學名稱17-甲基-4,5α-環氧-7,8-二脫氫嗎啡喃-3,6α-二醇。化學式為C17H19NO3,分子量為285.34,以口服形式為主。
4、奎寧
奎寧(Quinine),俗稱金雞納霜,茜草科植物金雞納樹及其同屬植物的樹皮中的主要生物堿,化學稱為金雞納堿。1820年P.J.佩爾蒂埃和J.B.卡芳杜首先制得純品,它是壹種可可堿和4-甲氧基喹啉類抗瘧藥,是快速血液裂殖體殺滅劑。
5、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Aspirin,乙酰水楊酸)是壹種白色結晶或結晶性粉末,無臭或微帶醋酸臭,微溶於水,易溶於乙醇,可溶於乙醚、氯仿,水溶液呈酸性。本品為水楊酸的衍生物,經近百年的臨床應用,證明對緩解輕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痛、頭痛、神經痛、肌肉酸痛及痛經效果較好,亦用於感冒、流感等發熱疾病的退熱,治療風濕痛等。
史曉烔,陶欣欣.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的藥品來源探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7(01):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