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密度:1179人/平方公裏。
客家公園景區
梅江區位於廣東省東北部。總面積323平方公裏。2005年底,總人口為30.7萬人,其中城鎮居民23.7萬人,農村居民7萬多人。有4萬多名永久移民。梅江區常年在外地工作的幹部和科技人員超過65438+萬人,生活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僑胞超過20萬人。
區政府駐地:梅州市梅江區中原東路51號。郵政編碼:514000。代碼:441402。區號:0753。拼音:梅江曲。
基本概況
梅江區成立於3月,1988。梅江區是廣東省梅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梅州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轄東山、城西、江南、梧州、金山5個城市街道辦事處,東郊、西郊、長沙、城北、三交5個鎮,60個村民委員會,50個居民委員會。
梅江區是梅州市直接管轄的縣級區,5438+0988+10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後,同年3月成立。是梅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轄長沙、三交、城北三個鎮,金山、西郊、江南三個街道工委,54個村民委員會,38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298.4平方公裏。
梅江區是“文化之鄉”、“僑鄉”、“足球之鄉”的中心,被譽為“客家之都”。1997在全市率先實現農村小康標準。2001,全市率先實現城鄉初級衛生保健達標。嘉應學院有梅州商業學校等中專學校和本科院校,區內有68所中小學。1990全市率先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目標。在全轄區65438+萬人口中,具有大學學歷、高中(或中專)學歷、初中學歷的人數為全市最多。梅江區有20多萬華僑,分布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壹直熱愛祖國,重視桑梓,關心和支持家鄉的經濟建設,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慷慨解囊。截至2001年底,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捐資興辦文化、教育、衛生、社會等各項公益事業共計6543.8+0.43億元。
梅江區位於粵東山區,北緯24度,東經116度附近。交通便利,轄區內有梅縣機場,可直飛廣州、香港等地;205、206國道,廣梅汕鐵路,梅坎鐵路相連,形成連接閩粵贛的交通網絡。水泥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實現了村村通四級路,其中65%的村實現水泥硬底化,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裏74.2公裏。通訊發達,程控電話可通至每壹個村,可直撥國內國際長途電話;城市傳真、寬帶傳輸方便快捷;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信號覆蓋全轄區。
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炭、石灰石、鉛鋅礦、鎢礦和花崗巖。中國有許多名勝古跡,包括黃遵憲故居和建築獨特的客家龍屋、潘坑旅遊度假區、千佛塔景區和休閑健身的好去處百歲山。
農業形勢
(1)城郊特色農業主導產業穩步發展。預計2004年糧食播種面積37008畝,總產量15928噸,分別增長22.7%和26.7%。蔬菜種植面積42502畝,總產量78811噸,分別下降6%和9.6%。全年水果種植面積21126畝,同比增長7%,總產量14406噸,同比下降11.5%;三種鳥年采食量可達351.1,000,零欄鳥可達2956000只,分別減少13%和8.9%。全年養豬可達156788頭,零欄豬可達113167頭,分別增長5%和6%。花卉發展面積比上年增加12.7%。
(二)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2004年,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64093畝,其中優質經濟作物占94%,糧食作物27755畝,其中優質糧食作物占93%。糧食與經濟之比為3.1∶ 6.9。農村經濟結構中第壹、二、三產業的收入比重分別為18.5%、43.5%和38%。農村勞動力結構:第壹產業勞動力19307,第二產業勞動力11055,第三產業勞動力18010,分別占全區農業勞動力的40%,23%,37%。
(3)農村經濟總收入和農民人均收入穩步增長,農民負擔進壹步減輕。預計全區農村經濟總收入將達到6543.8+0.75995億元,同比增長5%。其中,第壹產業收入可達32576萬元,第二產業收入可達76521萬元,第三產業收入可達66898萬元,分別增長2%、4.5%和7.7%。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4623元,比上年增長2%。在農村經濟和農民人均收入穩步增長的同時,今年繼續減輕農民負擔42萬元,減少貧困學生書雜費6.5萬元。
(四)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壹是建立和完善了區、鎮(辦)、村三級農業技術和信息服務網絡。在原有服務網絡的基礎上,新建了農業部組織的全國農村供求信息網絡系統1縣級站和10縣級站。現在他們正在申請加入全國農村供求信息網絡系統的成員組織,已培訓了43名農業信息員。二是成立農果協會、花卉協會、生豬協會、農經協會等行業協會。三是農業科技信息服務不斷完善。全年舉辦水果優化栽培、楊梅栽培、茶葉栽培等技術講座28場,培訓人數1.400人,印發各類專題農業技術資料4000余份。舉辦了三屆現場咨詢推介會,咨詢量超過1000人次。
(5)農產品加工業有了新的發展。全區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403家,年加工能力4萬多噸,年加工產值3.5億多元,其中年加工產值300萬元以上的大型企業6家,吸納就業2800人。加工項目包括米粉制品加工、肉制品加工和豆制品加工。有樂百佳食品(梅州)有限公司、梅州東利達貿易有限公司食品廠、梅州西郊唐璜食品廠、梅州匯豐食品有限公司、梅州真誠有限公司、梅州南洋思香食品有限公司等
㈥開發了品牌認證。截至目前,我區農產品已有2大類、3個省級品牌認證,分別是梅江區城北新華僑益實業發展公司優質金柚“中華名果”認證、城北幹菜水庫、長沙小米水庫網箱無公害養魚認證;兩類中有4類獲得國家品牌認證,分別是城北榮盛蔬菜基地無公害蔬菜種植認證、三角區華興種豬場無公害奶牛養殖認證、梅州市梅江兄弟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無公害瘦肉型豬養殖認證、西郊唐璜食品廠。
(七)農產品質量建設取得新進展。壹是做好生產源頭管理。全區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80畝,實施標準化生產示範80畝,推廣水果套袋技術6000多畝,實施優化栽培技術14000多畝;二是做好農產品檢驗檢疫工作。通過精心服務,我區在喜多多超市、太平洋超市建立了農產品檢測點,在東鄉批發市場建立了區域農產品質檢站。三是推廣應用生物農藥。今年推廣無害化生物農藥1500公斤。
(8)強有力的農業執法措施。壹是嚴把畜禽安全質量檢驗檢疫關。全年撲殺病豬306頭、病雞鴨104只,病畜病禽撲殺率達到100%,強制免疫35萬只禽、6.5萬頭畜,強制免疫率達到95%。尤其是今年2月,在城北三個村、塔發現雞鴨非正常死亡的調查處理。我局相關職能部門全力配合,迅速制定應急預案,出動全部執法人員,出動50余人深入轄區做好隔離、消毒、撲殺和強制免疫工作,使轄區雞鴨非正常死亡得到有效控制,確保了全市畜禽肉制品安全。二是依法整頓農資經營市場。按照統壹部署,職能部門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對本地區所有銷售化肥、農藥、獸藥、飼料等農業生產資料的門店進行了重新檢查,並重新登記發放了相關經營許可證,進壹步規範了農資市場,凈化了農業生產環境,保障了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
(9)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我區通過建設農產品基地,建設農產品流通市場,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全區建立各類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57個。其中,金柚基地12個,臍橙基地2個,甜棗基地2個,油茶基地2個,連片蔬菜基地12個,連片花卉基地3個,生豬生產基地15個,其中瘦肉型養殖基地5個,年產5000頭以上瘦肉型商品豬養殖基地5個,年產瘦肉型生豬養殖基地5個。建立19個綜合農貿市場,面積19061平方米,其中鳥類、花卉、水果專業批發市場6個;成立了5個專業協會,其中水果協會流通組織1個,會員98個,豬協會流通組織1個,會員63個,花卉協會流通組織1個,會員50個,蔬菜協會1個,會員61個,此外還有農經社。全區200畝農業生產基地1個;直供超市有2個農產品生產基地,占地200畝。通過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帶動了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截至目前,市政府授予的農業龍頭企業有三家,分別是市肉類聯合加工廠、梅江區北部新華僑友誼實業發展公司和梅江區金鑫養豬場。這三家農業龍頭企業固定資產3657萬元,種植優質水果1.6萬多畝,年生產瘦肉型豬2萬多頭,年加工生豬654.38+0.6萬多頭。企業帶動農民3220人,年增收848元,企業年納稅546.6萬元。
(10)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2004年改造中低產田3000畝,建設沼氣池29座360平方米。全區村道水泥硬化達到65%;蓄水灌溉工程399座,其中水庫25座,其中小型水庫5座,小型水庫20座,庫容265438+87.5萬立方米;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90%以上。
經濟概況
梅江區發揮優勢,充分利用“城”字,以“四大產業”發展城市經濟
梅江區充分發揮地處市區、交通便利、人氣旺盛、商貿活躍等優勢,完成“城”字,積極引進、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投資第三產業和城郊農業,大力發展城市經濟,壯大縣域經濟。近年來,這壹地區的物流業、餐飲業、城郊農業和旅遊業都有了很大發展,促進了財政收入的有效增長。在這個地區新引進的290個項目中,第三產業占了60%以上。
為增強商品集散能力,梅江區近年來集中力量建設環市北路市場區,先後建成了雲興、泰興批發市場等7個大型綜合批發市場和30多家汽車銷售公司等壹大批各類專業市場,使該地區成為梅州乃至閩粵贛周邊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物流配送基地。該區還註重引導同類商品集中經營,在赤雞崗、盛華街、益華路、江南等地建設的摩托車、便宜貨、服裝、品牌店、電腦城等特色商品專業街銷售良好。
梅江區充分發揮城郊優勢,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重點建設生豬、蔬菜、花卉、水果、水產等五類優質農產品基地,大力培育和扶持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截至去年年底,該地區已建成壹批優質農產品加工基地,包括12金柚基地、2個臍橙基地、2個甜棗基地、2個油茶基地、12連片蔬菜基地、3個1000畝連片花卉基地、15生豬生產基地。此外,該區水產養殖業持續發展,養殖面積近萬畝,其中休閑垂釣成為該區漁業發展的新亮點,形成了黃坑水庫、文坑水庫、碧峰庵水庫等連片觀賞休閑垂釣帶,面積近3000畝。
旅遊業發展加快,開展了以“文明新韻”“夕陽紅激情廣場”為主要內容的“梅江與‘建設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系列活動。大力推進江北夫子廟公園建設,積極配合市委市政府做好淩風路商業步行街、黃遵憲公園建設,理順千佛塔景區管理關系;推進潘坑、小米水庫等旅遊景點開發;進壹步改善旅遊發展環境,促進旅遊業發展。
2001年5月,市委、市政府調整區領導班子後,新壹屆區領導班子帶領全區廣大幹部群眾高舉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開拓創新,面對現實,艱苦奮鬥,迎難而上,確定了“以改革求生存,以項目促發展,以管理增效益”的發展思路。掀起了轉變觀念、改進工作作風、敢想敢做的思想解放浪潮,實施了創新體制、加強管理、優化環境的壹系列改革措施,開創了以行政區建設帶動舊城改造、投資消費、促進各行業發展的經濟工作新局面。全區形成了團結進取的良好氛圍,各項改革全面推進。全區面貌煥然壹新,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
2006年,梅江區壹般預算收入接近6543.8+0.2億元,突破1億元大關。
據統計,2006年梅江區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79012萬元,同比增長25.9%,比2003年(現價增長)增長72.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013.9萬元,同比增長25%,但全區壹般預算收入也逐年增長喜人,從2003年的5436萬元,到2004年的6965438+80萬元,再到2005年的8326萬元,連續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勢頭,實現了“壹年壹個臺階”的目標
歷史的發展
南朝(公元479-502年)對海陽縣雉城鄉作了分析。南漢幹和三年(945),在設荊州,治壹縣。北宋開寶四年(971),改稱梅州。到了明朝,梅州被撤,城鄉重新建立。清雍正十壹年(1733),升為直隸嘉應府。民國元年(1912)撤州,建立梅縣。建國後仍稱梅縣,1983改稱梅縣市,1988又分為梅州市梅縣區和梅江區。
65438年至0999年,梅江區轄5街2鎮3鄉:金山街道、五洲街道、東山街道、江南街道、城西街道、三交鎮、長沙鎮、董嬌鄉、城北鄉、西郊鄉。
2000年,梅江區轄5個街道,5個鎮。總人口是313821。各街道(鎮)人口:東山街道27471金山街道18639城西街道17109江南街道72418五洲街道21758東郊。單位:人)
2002年,梅江區轄5個街道(城西金山、東山、江南),5個鎮(長沙三角北東郊西郊),60個村委會,55個居委會。
截至2003年5月16日,梅江區轄3個街道(金山江南西郊)、3個鎮(北三角長沙),現有38個居委會、54個村委會、769個村民小組。面積298.2平方公裏,人口29萬,其中城市居民25萬。
2003年8月,梅江區調整行政區劃:東山街道辦事處和董嬌鎮合並為金山街道辦事處,撤銷城西街道辦事處和西郊鎮,設立西郊街道辦事處,五洲街道辦事處合並為城北鎮,鎮、辦事處由10個減少到6個;村委會和社區由原來的116合並為92個。
截至2005年6月5438+2月31,梅江區轄三個街道(金山、江南、西郊)、三個鎮(長沙、三交、城北)。
氣候資源
梅江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65,438+0℃,夏季長,冬季短,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有大小水庫30余座,庫容265438+87.5萬立方米。區內礦產資源有煤炭、石灰石、鉛鋅礦和花崗巖,主要分布在城北和長沙。
交通通信
梅河高速公路交通便利,通訊發達。轄區內有梅縣機場、205、206國道、梅山、梅河高速公路、廣梅汕鐵路、梅坎鐵路,連成壹個連接閩粵贛三省及周邊地區的交通網絡。它是連接福建、廣東和江西的泛珠三角地區的樞紐。該地區通訊發達,移動信號覆蓋全境。現代通訊網絡、程控電話、傳真、無線電話和傳呼可與國內外主要城市直接通訊。
2021年3月,梅江區在中國特色美食百強榜單中排名第62位。
2065438+2009年3月,梅江區被列入第壹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縣(原中央蘇區、海陸豐地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