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少保,字元方,有壹次,他家準備把洛陽城裏的壹座房子賣掉換錢,這時買房子(房子)的人要求拜見他。於是元方告訴那人:"這房子很好,只是沒有排水系統。"
買房子的人聽了他的話,立刻決定不買了。他的兒子和侄子向他抱怨了幾句,陸元芳就說:"妳不買,就是欺騙人家。"
二、原文
字元方的盧少保,有壹次賣掉了東都的壹間小房子。當他家即將出售時,買主要求見他,元方告訴他:"這房子很好,就是沒有出水口"。買主聽了,忽然辭謝。子侄以為言矣,元方曰:"非也,是欺也。"
擴展資料
壹、緣由
"賣房子 "體現了陸元芳的誠信,誠信交易,不唯利是圖,誠信為本,品質端正。
二、陸元方簡介
陸元方(639年-701年3月20日),字希仲,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他出生在壹個顯赫的家庭。曾祖父盧諶是南朝陳豨的黃門侍郎。其叔父陸柬之以善書法著稱,官至太子太師。
陸元方歷官監察禦史、武則天朝殿中侍禦史、鳳閣舍人,長壽二年(公元693年)任鸞臺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見證先盛貶隨州刺史,後還相,官至文昌左。至唐德宗年間,得以續圖臨潢橋。
《百度百科-盧元方賣宅》
2、《馬蹄》譯文標題:馬蹄 作者或出處:莊子 馬,蹄能踐霜雪,毛能禦風寒,龁草飲水,齙牙落地,此馬之真性情也。
雖有伊臺、魯臺,無所用也。
燒、剔、刻、絀,連以縶,織以皂垛,馬之死十二三矣;饑、渴、馳、突、整、齊,前有件飾之患,後有鞭之力,而馬之死已過半矣。陶工說"吾善哈尼娃,圓者中規,方者中矩"。
工匠說:"吾善木,曲者在鉤,直者應繩"。 但卻說 "伯樂善馭馬,陶善馭哈尼娃","匠人善馭哈尼娃"。
此天下之過也。
這也是天下統治者的過錯。
民有恒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壹而不黨,是謂釋天命。故天下至德者,其行充填,其視顛倒。
當此之時也,山無溝隧,澤無舟梁;萬物並生,連屬其家;禽獸成群,草木滋長。 同於無知,其德不離,同於無欲,故謂之簡,簡而民性矣。至於聖人,跛足為仁,自負辨義,而天下始疑;尚漫為樂,萃取為禮,而天下始分。
故純樸不殘,孰為犧尊(牛尊)?白玉不毀,孰為矽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鄒忌諷齊王納諫,安取仁義?五色不亂孰為文采?五色不亂,誰為文采;五聲不亂,誰為六律?毀器之樸,匠人之罪也;毀仁義之德,聖人之罪也。
馬知止於此。
馬知其所止。若加其衡窒,與齊以月銜,而馬知倪蹄窒鳶人,詭銜以竊轡。
故馬之知而狀於賊,伯樂之罪也。赫赫之世,民不知所為,不知所為,飼而奚之,鼓而遊之:民可至此矣。
而後聖人,屈禮樂以順天下之形,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而民始恃過而好知,爭利,不可遏也。此聖人之過也。
譯文或評論:馬,它的蹄子可以踐踏霜雪,它的皮毛可以抵禦風寒,它吃草喝水,腳壹跨就能跳躍。馬有高臺,有宮殿,但對馬來說沒有任何用處。
但是,當壹個伯樂出生時,他說:"我善於調教馬匹"。他用燒紅的烙鐵燙馬,給馬剪毛,給馬套蹄鐵,給馬烙印,給馬套上轡頭,給馬套上韁繩,把馬關在馬廄裏。
就這樣,馬被他殺死了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他不讓馬吃東西,也不給馬喝水,叫馬跑這跑那,在馬身上這兒整整,那兒整整,前面給馬嚼子、裝飾品,壹套麻煩的花紋,後面又用鞭子抽打,再加上鞭子的威脅,這幾千塊錢,馬就給他打死了壹多半。
陶工說:"我善於調整陶土,制成的陶器,圓的像羅盤畫的,方的像曲尺量的"。木匠說:"我善於錘煉木頭,我用木頭做成的器皿,彎的像羅盤,直的像墨線。"
難道泥土和木頭的本性就是符合任何圓規、弧線或墨線嗎?但世世代代都有人稱贊:"伯樂善於馴馬,陶匠善於馴泥,木匠善於馴木"。治世者之過也!我想,真正善於治理天下的人並非如此。
人民有自己的天性:織布做衣服穿,種地有糧食吃,這是普遍規律;說壹不二,不偏不倚,這叫順應天性。因此,在壹個道德至上的社會裏,人們走路舒坦,看東西專註。
那時,山中無路,河上無橋;萬物群生,不分地域;飛禽走獸成群結隊,各種草木自由生長。因此,妳可以把鳥獸拴在壹起玩耍,還可以爬上樹幹看鳥巢。
在最高道德的社會裏,人與動物、野獸生活在壹起,萬物混雜在壹起,哪知道什麽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人與萬物同樣無知無覺,所以人的自然美德永遠不變;人與萬物同樣無欲無求,這就叫淳樸之性。這就是所謂的淳樸之性,人的自然美德也就顯現出來了。
聖人壹出,苦思以造仁,嘔心瀝血以造義,天下始疑。
妳看,不破天然之木,焉得牛頭之杯?不毀美白玉,何以成圭璋?不廢除自然道德,何來仁義?不離開人的自然本性,又何須禮樂?五色不亂,誰還需要那華麗的文采?五音分明,誰還需要鐘鼓弦樂?毀良木而作器皿,是工匠之罪;毀先天之德而講仁義,是聖人之罪。
馬之所知,盡在此矣。人在其頸後加橫木條,額上皆掛月形首飾,馬便知咬車銷、脫車軛、頂車幔,掙吐馬嚼、脫轡頭。
故伯樂之過,使馬知好詐也。
滿嘴吃喝玩樂,滿腹經綸,四處遊蕩:這就是它們的本事。聖人出,假禮樂以正天下之形;揚仁義以收人心。
這樣,人們就千方百計地追求知識,都在追逐個人利益。這是聖人的過錯。
翻譯或評論:馬,蹄能踏雪霜,毛能禦風寒,故食之。
3.文言文翻譯您好;是這樣翻譯的;尉佗聽了,立刻站起來向盧生道歉說:"我長期生活在蠻族之中,所以太失禮了。"然後他問盧生:"蕭何、曹參、韓信三人相比,誰更有德行和才能??"盧生說:"您好像比他們強壹點。"玉琢又問:"那我和皇上比呢?"盧生答道:"皇上從馮沛起兵,討伐暴秦,掃蕩強楚,為天下百姓興利除弊,繼承了五帝三王的豐功偉績,質化了整個華夏。華夏人口數以億計,國土方圓萬裏,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地區,人多車多,物產豐富,壹家為政,這是開天辟地以來從未有過的。現在妳們的百姓只有幾十萬,而且都是未開化的蠻夷,生活在這山多海窄的小角落裏,只像漢朝的壹個縣,怎麽能和漢朝相比呢?"通過交談,玉佗非常喜歡盧生,留盧生與他飲酒作樂,壹連數月。尉佗說:"南越國的人都不能和我交談,妳來了以後,我每天都能聽到以前從來沒有聽到過的事情。"玉佗還送給盧生壹個價值千金的袋裝包裹,還有不少其他禮物,也都價值千金。盧生終於完成了拜宇佗為南越王的使命,從而臣服於韓,服從韓的控制約束。陸賈回朝後,向高祖匯報了上述情況,高祖非常高興,任命陸賈為太中大夫。
我看妳是天下最有才華的武將之壹,骨骼清秀,智謀過人。
我相信妳將來壹定會成為壹個了不起的人。
我有壹個小小的請求,請妳接受。
4.翻譯文言文:李吉祥見陸鴻漸是陸羽《澗水》的譯文嗎?
唐代宗時,湖州刺史李季卿到未央(今揚州)去見陸羽。李季卿素來仰慕陸羽,十分高興,於是對陸羽說:"陸君善於品茶,聞名天下,而這裏的揚子江南零陵水尤佳,二人奇遇,千載難逢"。於是,命軍士執瓶操舟,到江邊取南零水。
陸羽趁軍士取水之際,將各種茶具壹壹擺放停當。不多時,水送到了。陸羽用杓子在水面上舀了壹下說:"這水是揚子江的水,卻不是南零段的水,好像是岸上的水。軍士說:"我乘船深入南零,有許多人看見,不敢虛報。
陸羽二話沒說,拿起水瓶,倒了壹半水,又用水勺壹看,說道:"這是南零水。軍士嚇了壹跳,急忙招供說:"我從南零打水回來,到了岸邊,由於船身搖晃,搖出了半瓶水,我怕不夠,就用岸上的水灌滿了,不想用軍士的判斷這麽神。"
李季卿等數十位賓客十分驚奇陸羽的水技,便請陸羽傳授各種水的優劣,並用筆寫了下來。
5.文學的失信與夭折劉基《大禹謨》壹書的封面 "大禹謨",禹,文人之貌;離,八卦之壹,代表火;虞離,即文明之意,此謂後世之人,若用天下之言,必能成就文明之治。
"郁離子 "是劉伯溫的托名,劉寫 "郁離子 "時47-50歲,正是他壹生中最風光的時候,此前他半生郁郁不得誌,不能展宏圖,後來又被奪去兵權,於是他棄官回到故鄉青田山中,發憤而寫!於離子》。書成不久,他就離開了青田山,成為朱元璋的親信,協助朱元璋建立了統壹的大明王朝。
《郁離子》不僅集中反映了劉伯溫作為政治家的治國思想,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觀和博學精神。在《郁離子》的寫作過程中,劉伯溫的整個思想體系,尤其是他在社會政治方面的觀點和思想更加成熟和系統。
原文壹:余離子居山①,夜,有貍②取雞,追而不見③。次日,從者④捕雞之故⑤,貍來縛⑥。
身縛⑦而口足猶在雞⑧,掠奪而奪之⑨,至於福肯舍⑩之死也。郁離子嘆曰:"貨利之亡⑾,其如也⑿!"註:①居山:即 "居山",住在山上。
②貍:又名 "貍貓"、"貍貓",善伏擊的野獸,棲息於林間、草叢,常在城郊。以鳥、鼠、蛇、蛙等為食,常偷食家禽。
③弗及:沒有趕上。弗,不,沒有;④從者:仆人。
⑤擭(huò)其入雞之所以:擭,裝有陷阱的木籠,這裏作動詞。句意為:把雞放進陷阱,然後在河貍進入的地方設置陷阱。
⑥縶(zhì)焉:拘囚在擭裏。"zhì "是 "在...... "的意思。
⑦縲(léì):捆綁犯人的繩子。這裏是 "拘禁 "的意思。
⑧口足猶雞:(果子貍)嘴還咬著雞,爪子還抓著雞。
⑧"貍 "字,"貍 "與 "雞 "同音,"貍 "與 "雞 "同義。
⑨且掠且奪:壹邊使勁咬,壹邊用爪子抓住死命掙紮的雞。而......,而......,而.......
⑩舍:放過。(11)貨利之民死:即 "貨利之民死"。
"之 "是定語後置的標誌。死貨 "是 "人 "的定語後置。
(12)其亦猶是也:大概這樣!其,大概,用推測的語氣;亦,也;猶,像。其,此,代詞。
譯文 住在山上的於壬,夜裏有壹只野貓偷吃他家的雞,他起來追趕,但沒有追上。第二天,仆人在野貓鉆進去的地方放了壹個很好的捕捉工具,用雞做誘餌。
就在當天晚上,野貓被抓住了。野貓的身體被捆住了,但它的嘴和爪子仍然緊緊抓住雞肉不放。
仆人又打又抓,野貓始終不肯放下雞。於離子嘆了口氣,說:"為錢財而死的人,大概就像這只野貓吧!"原二:濟陰之賈人,渡江而死其舟,棲浮苴上,號之。
有漁人以舟救之,未至,賈人曰:"我濟陰之巨室,能救我者,賜汝百金!"漁人載而起陸,遂賜十金。漁人曰"以百金許之,今又賜十金,無乃不可!"賈人勃然變色曰"若夫漁者也,壹日可得幾何?而忽得十金,豈不足哉?"漁人退去。
他日,賈人浮呂梁而下,舟薄石上而覆之,漁人在焉。曰:"何不救之?"漁人曰:"非賞金也。
"立而觀之,遂沒。註釋:1:1.賈人:商人 2、浮苴(jū):水中的浮草 3、薄:接近。
這裏指沖撞、碰觸。4、盍:為什麽不 5、濟:濟水。
6、九流:世家大族。7亡:沈沒,沈下去。
8、賈(gǔ)人:商人。9、綏:留。
10、給:給予。11、向:剛才,剛剛。
12.13.許:答應。
①濟陰:縣名。
②浮苴:水中的浮草。巨室:大戶人家。
④相許:剛才答應。
⑤無乃:莫非,豈不是,難道不是。
⑥勃然:發怒的樣子。
⑦作色:臉變了顏色,指變成了怒色。
⑧幾何:多少。⑨黯然:情緒低落。
⑩退:走開。 ⑾陸梁:地名,龍門山。
(12)薄:隱隱約約,這裏指奔騰、感人。(13)覆:翻轉,這裏指翻船。
(14)盍:為什麽不。
壹個漁夫駕船去救他,不等船劃到他跟前,商人就急得大喊:"我是吉商大戶人家,妳要是能救我,我給妳壹百兩銀子。"漁夫用船把他載到岸邊後,他卻只給了漁夫十兩銀子。
漁夫問他:"我救妳的時候,妳答應給我壹百兩銀子,現在卻只給我十兩,這恐怕不合理吧?"商人立刻變了臉色,說:"妳是漁夫,壹天能掙多少錢?現在壹下子給妳十兩銀子,妳還不滿意嗎?"漁夫很不高興地走開了。過了些日子,商人乘船沿呂梁河東行,船撞上礁石又沈了下去,漁夫正好在沈船的地方。
有人見漁夫壹動不動,就問他:"妳為什麽不去救他?"漁夫輕蔑地回答:"就是這個人答應給我壹百兩銀子,卻說他不會數。"於是,漁夫把船停在岸邊,看著商人在水中掙紮了壹會兒,然後沈入河中......欣賞:俗話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尤其在生意場上,對顧客的誠信尤為重要。 壹個不誠實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贏得大家的尊重。
如果壹個人不講誠信,即使他再有錢,也會像這個商人壹樣,遭人唾棄。人無信不立。
既然答應了別人,就要履行諾言。言而無信,必失信於人。
"濟陰之鑒 "就是因為不守信用,當他再次遇到危險時,無論他怎樣答應漁夫,漁夫都不會聽他的話去救他,最終把自己最寶貴的生命丟掉了。看來,"諾言是金"。
遊池州,他引經據典:北宋滅南唐,是由於 "始克池州,而後可取蕪湖、當塗,戍采石,而浮橋成"。今池州實為重地,不可不備"。
遊常州,感生死滄桑:"又見梁文帝陵。文帝,武帝之父。
還有兩座楹聯尚存。其中壹座被藤蔓纏繞,如縶如系。
自是陵不可辨矣!"遊鄂州,由碑而引發了對韓熙載的批評:"熙載之臣,不以亡國為懼,......,誇大妄謬,真可為後世笑柄。然而,熙載死後,李主仍恨不及相。
君臣之惑,雖欲久存,至於斯乎?"陸遊也是史學家,這部分遊記每每在敘事中夾帶史評、政論、兵法,借古諷今,以史鑒今,很見其史家本色;這裏的良苦用心是告誡朝廷不要做第二個南唐。寫完了小孤山的自然風光,筆鋒壹轉:"惟宗廟極荒蕪,若稍飾以樓臺亭閣與江山遊樂,自高於金山之上矣。"
遠在12世紀,陸遊即在旅遊審美實踐中提出以人文景觀之美來配合自然景觀之美,以江山人文相發揮的旅遊美學,無疑是旅遊美學和山水科學的精髓所在。(摘自:百度百科)
7、《施瑯傳》譯文《施瑯傳》譯文
原文
施瑯,字竹公,福建晉江人。初為明朝總兵鄭芝龍麾下左前衛。順治三年,師定福建,瑯從芝龍降。順治三年,師定福建,瑯自芝龍降。成功攻海島,招鑾,鑾不從。成功誅瑯,縛其家人。瑯得以脫身,但其父達宣、兄憲及子侄皆為成功所殺。康熙元年,他調任水師提督。時成功已死,其子進率眾攻海城。鑾遣侍衛王明等率舟師防海門,斬其將林威,獲戰船械。七年,鑾密陳金負海隅,宜急攻之。召至京師,上詢方略,瑯曰臺灣可日平。部下議事,寢其奏。二十年,金亡,子克山幼,諸將鄭國瑄、馮錫範用之,內閣大學士李光地奏臺灣可取,薦瑯。上投鑾福建水師提督,諭相機進取。二十二年六月,鑾從銅山攻占花洲、貓洲、蘋洲,乘南風入泊八罩。鑾遣使遊擊藍理以烏船進攻,敵船乘潮四面八方。鑾乘樓船入賊陣,流彈傷目,血溢於帕,督戰頗數合,遂取澎湖。克善大驚,遣使至軍前乞降。瑯疏陳之,上許之:八月,瑯兵入鹿耳門,至臺灣。克爽率所屬剃發,迎於水,付延平王金印。臺灣平。遣侍郎蘇白赴閩,總督與鑾商議善後事宜。謂宜遷其民,棄其地,瑯疏謂臺灣雖外島,四省之要,不可棄也。且畫圖以進,上令行之。鑾亦疏請克爽納土歸誠,應攜眷來京。詔捷銳公爵。人言瑯將報父仇,將毒於鄭。瑯曰"絕島新附,壹殺之,恐人反。吾所以憫孺之痛,為國之重不敢顧私也。"
譯文
施瑯,字竹公,福建晉江人。早年在明朝大將鄭芝龍手下任左沖鋒。順治三年,清軍平定福建,施瑯隨鄭芝龍降清。他隨鄭芝龍征討廣東,平定順德、東莞。鄭成功占領臺灣島,想招安施瑯,施瑯不聽。鄭成功擒獲施瑯,扣押其家人。施瑯用計逃脫,但其父臺宣、兄施顯及其子侄均被鄭成功殺害。康熙元年,施瑯升任水師提督。當時,鄭成功已死,其子鄭錦率部攻打海澄。施瑯派遣侍衛王明等人率領水師在海門抵抗,殺死了鄭錦的部將林威,繳獲了戰船和武器。康熙七年,施瑯密告皇帝,鄭錦正在海上抵抗,應該抓緊時間攻打鄭錦。皇帝召施瑯進京,問他平定臺灣的方法和策略。施瑯說,臺灣可以很快收復。皇帝將收復臺灣之事下發部議,部議阻止了施瑯的議論。康熙二十年,鄭錦病逝,其子克爽年幼,由大將鄭國瑄、馮錫範掌管軍務。內閣大臣李光地上奏稱能平定臺灣,並據此舉薦施瑯(他之前的水師提督壹職已被削去)。皇帝重新任命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命令他趁機進軍臺灣。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瑯從銅山發兵攻占花嶼、貓嶼、草嶼等島,乘南風進軍,在霸王碇停泊。施瑯遣遊擊將軍藍理率快船出擊,鄭軍戰船乘潮從四面八方匯集。施瑯坐在主帥太船上,中途沖入敵軍水陣,眼睛被飛箭射中,鮮血從頭巾流下,但他繼續督戰,沒有絲毫退縮,最終攻占了澎湖列島。鄭克爽大驚,派人到施瑯軍中求降。施瑯派人向皇帝奏明投降,皇帝同意了他的請求。八月,施瑯率領清軍進入鹿耳門,到達臺灣。鄭克爽率部剃發,在水吉迎接施瑯,並交出 "延平王 "金印。臺灣平定。皇帝派大臣蘇白前往福建,與巡撫和施瑯商討如何妥善處理平定臺灣後留下的問題。有人提出遷移臺灣居民,放棄臺灣的主張;施瑯在講話中說,臺灣雖是島嶼,遠離陸地,但卻是險要之地,關系到蘇、浙、閩、廣四省的安危,決不能放棄。並繪制了臺灣地圖上奏皇帝,皇帝同意實施他的意見。施瑯還陳述了請求皇帝允許鄭克爽交還臺灣大陸、歸順朝廷,並讓他率領家人和部下壹起進京的意見。皇帝下詔授予鄭克爽爵位。有人認為施瑯壹定是為父報仇,要毒害鄭家。施瑯說:"臺灣孤島剛剛歸還,壹旦殺戮,我擔心人心不服。我之所以忍受悲苦,就是以國家大事為重,不敢顧及私人恩怨啊。"
8.譯文--《論語》
《先秦諸子語錄》--《老子》
《論語》與《先秦諸子語錄》
世人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老子》第二章)"美 "和 "惡 "是現實世界中最常見的兩種現象,所以老子在第壹章第壹節(第壹章是 "道可道,非常道。第壹章是 "道可道,非常道"。
......"),他首先列舉了這兩種現象進行討論。我們在現實中看到的美真的是精神世界的美嗎?我們在現實世界看到的惡,真的是精神世界的惡嗎?老子指點江山,引經據典,我們可以到《莊子》中去看看這個故事。
比如,《莊子》中有 "馬之蹄":馬者,蹄能踐霜雪,毛能禦風寒,龁(hé)草而飲水,渡足而土地,此馬之真性也。雖有伊(é)臺道床,無所用也。
爾時伯樂曰:"吾好馬"。燒、剔、鐫、枳(烙)、連縶(zhì),辮以皂垛,馬死十二三矣。
饑、渴、戚、突、整、齊,前有橛飾之患,後有鞭(書)之威,而馬之亡已過半矣。
然而,世稱 "伯樂良馬"。
(啃。
"躍 "者,跳也。蔔:跳。"蔔 "是 "躍 "的意思。
盧:大。
系:繩索絆住馬的腳。皂:馬槽。
垛:馬床。
再看龔自珍的《病梅館記》--江寧的龍蟠,蘇州的鄧尉,杭州的西溪,都產梅。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qi1)為美,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姿。
於是世人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求財。
有文人畫家之孤隱明告鬻(yu4)梅者,斫其正、養其側紋、刪其密、墮其幼枝、鋤其直、遏其怒,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矣。
馬的梳妝,梅的造型,在壹些人看來是很美的東西,其實卻是最最醜陋的東西。
所以 "世人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美是最不確定的東西之壹,美學就是研究 "美 "的學問,但研究了幾千年,越研究越糊塗,有人說美是主觀的,有人說美是客觀的,還有人說美是主客觀相互作用的。
有人說美是有用的,馬上就有人反駁說,壹棟樓裏最有用的地方是廁所......。就連漢字 "美 "的含義,幾千年來也是眾說紛紜。有人把 "美 "看成同義詞,說 "羊為美"(東漢許慎),也有人把它看成象形字,是壹個頭戴羽冠、翩翩起舞的人(我更傾向於後者,因為按照許慎的分析方法,也可以說天降元寶就是美)。(我更傾向於後者,因為按照許慎的分析方法,我也可以說天上掉下人民幣就是美)。
美是主觀的,美是客觀的,美是有用的,美是好吃的,美是好看的,美是富有的 ...... 是不是越辯越糊塗呢?所謂 "世人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據說現在西方也認識到了這壹點,他們的美學不再討論 "什麽是美 "這個抽象命題,而是改為研究具體的藝術美。
這也與老子關於 "美 "不可言說的觀點不謀而合。說到這裏,"美 "和 "善 "也是壹樣的,就不必細說了。
僅舉歷史上關於人性的爭論為例,有人說人性本善,有人說人性本惡,也是爭論了幾千年。
事後,被評為最佳辯手的復旦學生蔣峰道出了實情:所謂辯論,就是如果妳抽到 "月亮是方的 "這樣的題目,也要全力以赴地去辯。故無相生相克,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同。
是故聖人無為而無不為,無言而無不教。(同上)難道只有 "美 "和 "善 "這兩個概念才如此難以定義嗎?不,老子認為世間的事物大多是說不清楚的,於是他列舉了壹系列六對矛盾關系,即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低、聲與音、前與後。
有與無相生相克,有可以成為無,無可以成為有。老子十壹曰:"三十輻**** 壹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劇(shan1)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劇(shan1)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紅樓夢》中那副著名的對子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概括得最為經典。此事說難也難,說易也易,相比之下,難上加難。
《老子》63曰:"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這就是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的道理。
" 形之長短,長則比而體現。足長為寸,短為丈。
所謂 "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高下不若高下,高下不若高下。
高下並不絕對,站在山腳下,覺得山很高,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而已。聲與聲,聲與聲都是諧音,雖然都是諧音,其實難分彼此。
註:古人認為 "聲之情,聲入文者謂之聲"。二者是有區別的。
前後相隨,無前則無以顯後,無後則無以顯前。以今天的知識來看,宇宙空間中沒有前後之分,壹路向前,繞過地面,來到後面。
從人的思維來看,也是這樣,往前看,覺得自己在後面,往後看,覺得自己還在前面,所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老子》中還有大量這樣的辨證範疇,如 "曲-權"、"武-正"、"窪-盈"、"弊-訥"、"少-多"、"重-輕"、"靜-躁"、"貴-賤"、"柔-剛"、"禍-福 "等等。
可以說,壹部《道德經》,就是由這壹系列辨證法組成的。老子為什麽要搞這麽多矛盾呢?無非是說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