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是氧的同素異形體,化學式為O3,分子式為47.998,是淡藍色氣體,有魚腥味。臭氧有很強的氧化性,比氧氣強。它能在較低溫度下發生氧化反應,如能把銀氧化成過氧化銀,把硫化鉛氧化成硫酸鉛,與碘化鉀反應生成碘。松節油、氣體等。會在臭氧中自燃。在有水的情況下,臭氧是壹種強有力的漂白劑。與不飽和有機化合物在低溫下,也很容易產生臭氧化物。
用作強氧化劑、漂白劑、毛皮除臭劑、空氣凈化器、消毒劑、飲用水的消毒和除臭。在化工生產中,臭氧可以代替許多催化氧化或高溫氧化,簡化了生產過程,提高了生產率。液態臭氧也可以用作火箭燃料的氧化劑。存在於大氣中,近地表濃度為0.001 ~ 0.03 ppm,是大氣中的氧氣吸收來自太陽的波長小於185nm的紫外線後產生的。這種臭氧層可以吸收太陽中對人體有害的短波射線(30nm以下),阻止這種短波射線照射地面,保護生物免受紫外線傷害。
擴展數據
臭氧的來源分為自然來源和人為來源。自然來源的臭氧主要是指平流層向下傳輸。1962年,葛軍的研究認為平流層的臭氧在波長小於240nm的紫外線照射下會分解,生成的氧原子會與氧分子結合生成臭氧,平流層的臭氧會被輸送到對流層,成為對流層臭氧的來源。
人造臭氧主要是由氮氧化合物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汙染物的光化學反應產生的。在晴天和強紫外線照射條件下,NO2等光解生成壹氧化氮和氧原子,氧原子與氧氣反應生成臭氧。臭氧是壹種強氧化劑。在清潔的大氣中,臭氧與壹氧化氮反應生成NO2,臭氧分解為氧氣。上述反應的存在使臭氧在大氣中達到平衡狀態,不會造成臭氧積累。
當空氣中有大量的VOCs等汙染物時,VOCs產生的自由基與壹氧化氮反應生成二氧化氮,與臭氧和壹氧化氮的反應競爭,不斷取代二氧化氮光解生成的NO。Ho2、RO2、H和OH引起NO向NO2的轉化,破壞上述動態平衡,導致臭氧逐漸積累,達到汙染困難的程度。
氮氧化合物、VOCs、CO等臭氧前體物都是壹級汙染物,主要來源於機動車尾氣排放,石化、火力發電等工業汙染源,餐飲、印刷、房地產等行業汙染源。稭稈等生物質的燃燒也會產生大量的臭氧前體物,如VOCs和氮氧化合物。
百度百科-臭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