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3000多年,從柳樹皮逆襲成神藥,阿司匹林如此無處不在,但妳對它知道多少呢?且看阿司匹林的傳奇和爭議。
神藥阿司匹林的歷史像人類文明壹樣悠長久遠,從最初的消炎鎮痛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再到其在腫瘤及其他領域中最新的研究進展。阿司匹林堪稱“神藥“無疑,然而,該“神藥”似乎有跌落“神壇”之勢
公元前1500-1800年,柳樹皮-迷之又迷的草根時期
公元前1534年,古埃及人將柳樹用於消炎鎮痛;公元前400年,古希臘人給婦女服用柳葉煎茶以減輕分娩痛苦;200年,中國古人使用柳樹皮治療各種生活常見痛楚;1758年,英國教士發現曬幹的柳樹皮對瘧疾發熱、疼痛有效。
中國古人可謂較早較完整地記載了柳樹皮的適應癥。《神農本草經》曰柳之根、皮、枝、葉均可入藥,有祛痰明目,清熱解毒,利尿防風之效,外敷可治牙痛。《本草綱目》曰柳葉煎之,可療心腹內血、止痛,治疥瘡;柳枝和根皮,煮酒,漱齒痛,煎服制黃疸白濁;柳絮止血、治濕脾,四肢攣急。
這草根是抓住了什麽機遇竟如此得以改寫命運、不論貧富地風靡每個家庭?17、18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有機化學飛速發展解開了柳樹皮的千古之謎
其功效的分子——水楊酸。
1820-1900年,阿司匹林發現的縱橫史
1828年,法國藥學家Leroux和意大利化學家Piria成功地提純出水楊苷(Salicin),至此阿司匹林才正式登臺;1838年,Piria從晶體中提取到更強效的化合物,並命名為水楊酸。1852年,加拿大化學教授Gerhart發現水楊酸分子結構,首次用化學方法合成水楊酸,然而該化合物不純且不穩定,故無人問津。
19世紀晚期,水楊酸鹽類開始其漫長的臨床研究之旅;1876年,英國醫生Maclagan在《柳葉刀》,發表首個含水楊酸鹽類的臨床研究,該研究發現水楊苷能緩解風濕患者的發熱和關節炎癥,水楊酸鈉開始用於解熱鎮痛和關節炎以及痛風等疾病治療。
1897年,德國化學家霍夫曼用水楊酸與醋酐反應,合成了乙酰水楊酸;1899年,阿司匹林的發明專利申請被通過;德國拜耳藥廠正式生產,取名為阿司匹林Aspirin,從此阿司匹林成為世界上極為暢銷的藥物;拜耳在世界各地設立阿司匹林生產基地。
拜耳公司專利、商標的多舛命運
1914年,壹戰爆發,席卷歐、亞、美洲和美洲,拜耳公司很快成了戰爭的受害者,生產銷售受到嚴重影響;1919年,德國戰敗,拜耳公司的海外資產(專利、商標)作為戰爭賠償被勝利的英、法、美等獲得。
戰後,在美國和加拿大,Sterling Drug公司以五百萬美元的價格獲得了拜耳公司的資產包括拜耳的名稱和著名商標的使用權,在美國不得不以另壹名字銷售阿司匹林;1994年,拜耳公司以10億美元再從美國買回阿司匹林的產權。
阿司匹林的“神藥”地位
阿司匹林常被視為“萬能藥”,用作止痛劑、解熱藥和消炎藥,防止血小板在血管破損處凝集,有抗凝作用,治療某些特定發炎性疾病,如川崎氏病、心包炎、風濕熱等,高風險患者長期服用以預防心臟病、中風與血栓,預防特定幾種癌癥,特別是直腸癌,全球30多個國家、地區批準用於心腦血管事件壹級預防。
關於此款“神藥”的爭議
阿司匹林在被廣泛應用的壹級預防中爭議不斷,2019年,被納入13項RCT試驗,***164225名患者的薈萃分析顯示,其預防疾病有壹定成效,但也顯著增加出血、顱內出血及嚴重上消化道出血發生率。簡而言之,長期服用出血的副作用風險會大於其預防出血的可能。如何看待神奇和爭議,其在壹級預防的作用仍是至關重要,使用前評估心腦血管發生風險/出血風險應根據病情權衡利弊,個體化規範治療才是王道。
阿司匹林臨床新用
進來有不斷的相關研究顯示其臨床新適應癥,預防認知功能下降及阿爾茨海默癥,以改善抑郁和精神分裂癥,顯著減緩慢性肝病患者肝纖維化進程,其在其他腫瘤方面的應用也正在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