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參考心痛【中醫術語審定委員會。中醫術語(2010)]
心痛[21世紀科技雙語詞典]
3總結心痛是疾病綜合征的名稱[1]。是胸痛的統稱[1]。黃帝內經靈樞經絡。古代文獻中有很多心痛的記載。如真心痛、暈厥心痛、九種心痛、寒心痛、熱心痛、氣心痛、血心痛、食心痛、飲心痛、失血心痛、溺心痛、蟲心痛、大塊心痛、心悸心痛等等。
心痛:1。心前區或心窩疼痛;2.上腹痛。
4.心前區或心窩疼痛,心痛[2]為病名[1]。又稱胸痹心痛,是指氣滯、血瘀、痰阻、寒凝所致的心脈短促或閉塞,伴有腹部中部及左胸疼痛,輕者僅胸悶氣短;嚴重者以突然出現的刺痛、燒灼感、絞擰感、面色蒼白、出汗、四肢不溫為主要表現[2]。即心前區或心窩疼痛[1]。
4.1病因病機:風寒邪氣乘心,瘀血致陽衰,心脈不通。
《赤水朱軒心同門》:“今治病例非真心痛,以心之部位,或心脈,或掌脈而命名...或食傷,或寒傷,或逆氣,或痰,或死血,或蟲,或郁火,皆致痛。”
《傷寒論·心痛病的病因及癥狀》:“胃灼熱者,亦受風寒邪氣影響,其痛之發生,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疹者(經“疹”而病)。心為藏主藏神,其嚴重性不可傷。如果疼,那疼就是真心痛,早死晚亡。心中有枝,驅風驅寒。不傷重者,亦使心痛。壹看就很嚴重,所以變成皮疹,不死。”
4.2辨證4.2.1心痛伴陽虛寒凝證[2]指寒邪凝心脈,有突發燒心,體寒,遇天冷或寒風易發或加重,甚至手腳不溫,出冷汗,氣短。
4.2.2心痛熱火結證[2]是指火熱蘊結,以心口灼痛、口幹、煩躁、氣短、痰稠,或發熱、便秘、舌紅、苔黃或糙、脈數或滑為常見癥狀。
4.2.3心痛伴胸痹[2]指胸悶氣滯,氣機不暢,胸中脹滿,隱隱作痛,痛而無定所,嘆息不止,情誌波動時誘發、加重,或腹脹,以致噯氣。
4.2.4心痛伴痰阻證[2]指心痛的常見癥狀,如痰濁內蘊、胸悶不暢,重者胸悶,輕者心痛,陰天易做,咳嗽、吐痰、痰粘、苔膩或白、脈滑[3]。
4.2.5心痛伴瘀血阻滯證[2]指瘀血阻滯心脈,伴有劇烈胸痛,如刺痛,疼痛局限,伴有胸悶,遷延不愈,或劇烈胸痛引起暴怒,舌質暗紅,紫暗或有瘀斑。
4.2.6心痛伴心氣不足證[2]指心氣不足,精神不振,胸悶脹痛,氣短,動則氣短,心慌慌,神疲乏力,或懶言,面色蒼白,或易出汗,舌質淡胖,有齒痕,苔。
4.2.7心痛氣陰兩虛證[2]指心痛的常見癥狀,如胸悶疼痛、心悸怔忡、氣短乏力、心煩口幹、舌紅苔薄脂,或淡紅苔少、脈弱細、裏數不清[3]。
4.2.8心痛伴心陰不足證[2]指心陰不足、脈象缺失、胸痛、灼痛、胸悶、心悸、心煩失眠、頭暈、盜汗、口幹便燥。
4.2.9心痛伴心陽虛證[2]指心陽虛,溫而無力,心悸疼痛,胸悶,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受寒加重,氣短,更有劇烈運動,四肢無溫,自汗,舌淡胖,苔白或膩。
4.3治療宜溫陽通脈,活血化瘀,化痰。
5胃脘痛心痛是指胃脘痛[1]。《丹溪心法心脾痛》:“心痛即胃脘痛。”胃脘痛是指上腹部靠近心窩處的疼痛[4]。出版《黃帝內經》,蘇文,武昌政治大學。又稱胃痛、胃脘痛、脅痛、心痛等。[4].
胃痛(gasterragia [5],胃痛[2])是疾病的名稱[6]。疼痛經常發生在靠近心臟窩的上腹部[7]。因為疼痛靠近心窩,在古代也是滿足的疼痛或心痛[8],但與真正的心痛有顯著區別。胃痛又叫胃脘痛[7]、脅痛[4]、心痛[4]等。。
《黃帝內經劉集大論篇》說:“木滯之因,民多病胃痛。”《黃帝內經·邪氣臟腑病》壹文指出:“胃病者,腹脹腹痛,慎用。”《外太心痛方秘方》說:“足陽明為胃經,氣虛逆心而傷,其腹脹歸於心而甚傷。這叫燒心。”這裏的心痛是指上腹痛。在《傷寒論》中,所謂心脹,按之,或心脹,按之痛等。,都是指胃。古方九種心痛也指胃痛。因此,古代文獻常常將屬於胃脘痛的心痛與屬於心經本身的心痛混為壹談。後來的醫家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明確區分了胃痛和心痛。《心痛胃痛證治規範》說:“或問丹溪說痛即胃痛?都說心臟胃臟,病形不壹。因為肚子疼在心下,所以有小心疼的名字。是不是肚子疼就是心痛?”《醫胃痛的真實故事》也說:“古方心痛有九種......詳細解釋它們的成因。都在肚子裏,卻不在心裏。”
針灸治療胃痛有明顯的止痛效果。如果堅持治療,也可以取得良好的遠期療效,促進潰瘍愈合。[9]
胃痛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胃及十二指腸炎癥、胃潰瘍、痙攣等疾病[9]。急慢性胃炎[8]、消化性潰瘍[8]、胃腸神經官能癥[8]、胃黏膜脫垂等引起的胃脘痛,屬於中醫“胃痛”的範疇。
詳見胃痛吧。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