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率是不斷變化的,決定和影響利潤率的主要因素有:
第壹,剩余價值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剩余價值率高,利潤率就高;反之,剩余價值率低,利潤率就低。因此,任何提高剩余價值率的方法都會相應地提高利潤率。
第二,資本有機構成。資本有機構成高,利潤率就低;資本有機構成低,利潤率就高。
第三,資本周轉速度。資本周轉速度越快,剩余價值年率越高,從而年利潤率也越高。資本的年利潤率與資本周轉速度同方向變化。
第四,不變資本的節約。在剩余價值率壹定的情況下,剩余價值量即不變資本的節約,可以減少預付資本,從而提高利潤率。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實際上,在上式右邊的利潤構成因素中,營業利潤起著主要作用,它是企業日常生產經營活動的最終成果,其計算公式為:
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投資收益
營業收入=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
剩余價值是雇傭勞動者在直接生產過程中創造的,但它必須通過商品轉化為貨幣的流通過程才能實現。商品能否賣出去,以什麽價格賣出去,從而能否實現利潤,以及實現利潤的程度如何,都取決於供求關系和市場競爭的具體條件。尤其是商品資本脫離了產業資本的運動而成為商業資本,專門履行實現商品價值和剩余價值的職能,並相應地獲取商業利潤,使得其中的關系更加錯綜復雜,也更容易被神秘化。
在流通過程中,有些因素會限制生產過程,或與生產過程相交叉,或把資本與勞動的對立轉化為資本與資本的關系、單純的買賣關系等。所有這些都會掩蓋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之間的差別,這樣就更容易把成本價格看作商品的真正內在價值,把利潤看作高於商品價值的銷售結果,從而把利潤看作商品價值中所包含的剩余價值。因此,商品價值中所包含的剩余價值是在流通過程中實現的,但卻被顛倒地表述為商品銷售所創造的。
因為商業利潤是工業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剝削的部分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它被看作是在流通過程中通過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或消費者支付的讓渡利潤創造出來的。這樣,階級關系也被扭曲了,原本體現著商業資本家通過產業資本家與雇傭勞動者對立的商業利潤,以及這種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也被掩蓋了,扭曲地表現為資本家與資本家之間,甚至資本家與消費者之間的純粹商品買賣關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