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化學之最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 2.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屬元素是氧.3.空氣中含量最多的物質是氮氣.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質是金剛石.5. 最簡單的有機物是甲烷. 6.金屬活動順序表中活動性最強的金屬是鉀.7.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8.相同條件下密度最小的氣體是氫氣.9.導電性最強的金屬是銀. 10.相對原子質量最小的原子是氫.11、熔點最小的金屬是汞. 12、人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13、組成化合物種類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廣泛的金屬是鐵.二、填空1、構成物質的三種微粒是分子、原子、離子.2、還原氧化銅常用的三種還原劑氫氣、壹氧化碳、碳.3、氫氣作為燃料有三大優點:資源豐富、發熱量高、燃燒後的產物是水不汙染環境.4、構成原子壹般有三種微粒:質子、中子、電子.5、黑色金屬只有三種:鐵、錳、鉻.6、構成物質的元素可分為三類即(1)金屬元素、(2)非金屬元素、(3)稀有氣體元素.7,鐵的氧化物有三種,其化學式為(1)FeO、(2)Fe2O3、(3) Fe3O4.8、溶液的特征有三個(1)均壹性;(2)穩定性;(3)混合物.9、化學方程式有三個意義:(1)表示什麽物質參加反應,結果生成什麽物質;(2)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問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數比;(3)表示各反應物、生成物之間的質量比.化學方程式有兩個原則:以客觀事實為依據;遵循質量守恒定律.10、生鐵壹般分為三種:白口鐵、灰口鐵、球墨鑄鐵.11、碳素鋼可分為三種:高碳鋼、中碳鋼、低碳鋼.12、常用於煉鐵的鐵礦石有三種:(1)赤鐵礦(主要成分為Fe2O3);(2)磁鐵礦(Fe3O4);(3)菱鐵礦(FeCO3).13、煉鋼的主要設備有三種:轉爐、電爐、平爐.14、常與溫度有關的三個反應條件是點燃、加熱、高溫.15、飽和溶液變不飽和溶液有兩種方法:(1)升溫、(2)加溶劑;不飽和溶液變飽和溶液有三種方法:降溫、加溶質、恒溫蒸發溶劑. (註意:溶解度隨溫度而變小的物質如:氫氧化鈣溶液由飽和溶液變不飽和溶液:降溫、加溶劑;不飽和溶液變飽和溶液有三種方法:升溫、加溶質、恒溫蒸發溶劑).16、收集氣體壹般有三種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17、水汙染的三個主要原因:(1)工業生產中的廢渣、廢氣、廢水;(2)生活汙水的任意排放;(3)農業生產中施用的農藥、化肥隨雨水流入河中.18、通常使用的滅火器有三種:泡沫滅火器;幹粉滅火器;液態二氧化碳滅火器.19、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情況可分為三類:(1)大部分固體物質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數物質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很小;(3)極少數物質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20、CO2可以滅火的原因有三個:不能燃燒、不能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21、單質可分為三類:金屬單質;非金屬單質;稀有氣體單質.22、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礦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氣.23、應記住的三種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銅、二氧化錳、四氧化三鐵.24、氫氣和碳單質有三個相似的化學性質:常溫下的穩定性、可燃性、還原性.25、教材中出現的三次淡藍色:(1)液態氧氣是淡藍色(2)硫在空氣中燃燒有微弱的淡藍色火焰、(3)氫氣在空氣中燃燒有淡藍色火焰.26、與銅元素有關的三種藍色:(1)硫酸銅晶體;(2)氫氧化銅沈澱;(3)硫酸銅溶液.27、過濾操作中有“三靠”:(1)漏鬥下端緊靠燒杯內壁;(2)玻璃棒的末端輕靠在濾紙三層處;(3)盛待過濾液的燒杯邊緣緊靠在玻璃捧引流.28、啟普發生器由三部分組成:球形漏鬥、容器、導氣管.29、酒精燈的火焰分為三部分:外焰、內焰、焰心,其中外焰溫度最高.30、取用藥品有“三不”原則:(1)不用手接觸藥品;(2)不把鼻子湊到容器口聞氣體的氣味;(3)不嘗藥品的味道.31、寫出下列物質的顏色、狀態膽礬(藍礬、五水硫酸銅CuSO4?5H2O):藍色固體堿式碳酸銅(銅綠):綠色固體 黑色固體:碳粉、氧化銅、二氧化錳、四氧化三鐵 白色固體:無水硫酸銅(CuSO4)、氯酸鉀、氯化鉀、氧化鎂、氯化鈉、碳酸鈣、碳酸鈉、硫酸鋅紫黑色:高錳酸鉀 淺綠色溶液:硫酸亞鐵(FeSO4)32、要使可燃物燃燒的條件:可燃物與氧氣接觸、要使可燃物的溫度達到著火點.33、由雙原子構成分子的氣體:H2、O2、N2、Cl2、F234、下列由原子結構中哪部分決定:①、元素的種類由質子數決定、②、元素的分類由最外層電子數決定、③、元素的化學性質由最外層電子數決定、④、元素的化合價最外層電子數決定、⑤、相對原子量由質子數+中子數決定.35、學過的有機化合物:CH4(甲烷)、C2H5OH(酒精、乙醇)、CH3OH(甲醇)、CH3COOH(醋酸、乙酸)36、從宏觀和微觀上理解質量守恒定律可歸納為五個不變、兩個壹定改變,壹個可能改變:(1)五個不改變:認宏觀看元素的種類和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總質量不變,從微觀看原子質量、原子的種類和原子數目不變;(2)兩個壹定改變:認宏觀看物質種類壹定改變,從微觀看分子種類壹定改變;(3)壹個可能改變:分子的總和可能改變.37、碳的兩種單質:石墨、金剛石(形成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不同).38、寫出下列物。
2. 化學中關於氧氣的知識點
氧氣是空氣的組分之壹,無色、無臭、無味。
氧氣比空氣重,在標準狀況(0℃和大氣壓強101325帕)下密度為1.429克/升,能溶於水,但溶解度很小。在壓強為101kPa時,氧氣在約-180攝氏度時變為淡藍色液體,在約-218攝氏度時變成雪花狀的淡藍色固體。
氧氣跟金屬反應 與鉀的反應: 4K+O?=2K?O,鉀的表面變暗 2K+O?=K2O?:K+O=加熱=KO(超氧化鉀) 與鈉的反應: 4Na+O?=2Na?O,鈉的表面變暗 2Na+O=加熱=Na?O,產生黃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熱,生成淡黃色粉末。 與鎂的反應:2Mg+O=點燃=2MgO,劇烈燃燒發出耀眼的強光,放出大量熱,生成白色固體。
與鋁的反應:4Al+3O=點燃=2Al?O,發出明亮的光,放出熱量,生成白色固體。 與鐵的反應: 4Fe+3O?+2xH?O=2Fe?O·xH?O,(鐵銹的形成) 3Fe+2O=點燃=Fe?O,紅熱的鐵絲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熱,生成黑色固體。
與鋅的反應:2Zn+O=點燃=2ZnO 與銅的反應:2Cu+O=加熱=2CuO,加熱後亮紅色的銅絲表面生成壹層黑色物質。 氧氣跟非金屬反應 與氫氣的反應:2H?+O=點燃=2H?O,產生淡藍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熱,並有水生成。
與碳的反應:CO? C+O=點燃=CO2,劇烈燃燒,發出白光,放出熱量,生成使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氧氣不完全時則產生壹氧化碳:2C+O=點燃=2CO 與硫的反應:S+O=點燃=SO,發生明亮的藍紫色火焰(在純氧中為藍紫色火焰,而在空氣在中為淡藍色火焰),放出熱量,生成有 *** 性氣味的氣體,該氣體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且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或品紅溶液褪色(加熱後顏色又恢復為紅色)。
與紅磷的反應:4P+5O=點燃=2P?O5,發出耀眼白光,放熱,生成大量白煙。 與白磷的反應:4P+5O?=2P?O5,白磷在空氣中自燃,發光發熱,生成白煙。
與氮氣的反應:N?+O=高溫或放電=2NO 轉化為臭氧的反應:3O=放電=2O 氧氣跟壹些有機物反應 如甲烷、乙炔、酒精、石蠟等能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氣態烴類的燃燒通常發出明亮的藍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熱,生成水和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甲烷:CH?+2O=點燃=CO?+2H?O 乙烯:C2H?+3O=點燃=2CO?+2H?O 乙炔:2C?H?+5O=點燃=4CO?+2H?O 苯:2C6H6+15O=點燃=12CO?+6H?O 甲醇:2CH?OH+3O=點燃=2CO?+4H?O 乙醇:CH?CH?OH+3O==點燃2CO?+3H?O 碳氫氧化合物與氧氣發生燃燒的通式:4CxHyOz+(4x+y-2z)O=點燃=4xCO?+2yH?O(通式完成後應註意化簡!下同) 烴的燃燒通式:4CxHy+(4x+y)O=點燃=4xCO?+2yH?O 乙醇被氧氣氧化:2CH?CH?OH+O=銅或銀催化並加熱=2CH?CHO+2H?O 此反應包含兩個步驟:(1)2Cu+O=加熱=2CuO(2)CH?CH?OH+CuO=CH?CHO(乙醛)+Cu+H?O(加熱) 氯仿與氧氣的反應:2CHCl?+O?=2COCl(光氣)+2HCl 氧氣跟其它化合物的反應 硫化氫的燃燒:2H?S+3O(過量)=點燃=2H?O+2SO?;2H?S+O(少量)=點燃=2H?O+2S 煆燒黃鐵礦:4FeS?+11O=高溫=2Fe?O?+8SO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2SO?+O?=V?O5並加熱=2SO 空氣中硫酸酸雨的形成:2SO?+O?+2H?O=2H?SO 氨氣在純氧中的燃燒:4NH?+3O(純)=點燃=2N?+6H?O 氨氣的催化氧化:4NH?+5O=鉑催化並加熱=4NO+6H?O 壹氧化氮與氧氣的反應:2NO+O?=2NO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除了稀有氣體、活性小的金屬元素如金、鉑、銀之外,大部分的元素都能與氧起反應,這些反應稱為氧化反應,而經過反應產生的化合物(有兩種元素構成,且壹種元素為氧元素)稱為氧化物。
壹般而言,非金屬氧化物的水溶液呈酸性,而堿金屬或堿土金屬氧化物則為堿性。此外,幾乎所有的有機化合物,可在氧中劇烈燃生成二氧化碳與水。
化學上曾將物質與氧氣發生的化學反應定義為氧化反應,氧化還原反應指發生電子轉移或偏移的反應實驗室制法 1.加熱高錳酸鉀,化學式為:2KMnO4=加熱=K?MnO4+MnO?+O↑ 2.用催化劑-二氧化錳並加熱氯酸鉀,化學式為:2KClO3=MnO催化並加熱= 2KCl+3O↑(部分教材已經刪掉) 3.過氧化氫溶液在催化劑二氧化錳中,生成O和H?O,化學方程式為: 2H?O2=MnO2= 2H2O+O2↑ 另外,將氯酸鉀加熱生成氯化鉀和氧氣,三氧化硫分解也可生成氧氣,次氯酸在加熱和二氧化錳的催化下也可生成氧氣和氯氣還有就是電解水 工業制造氧氣方法 1. 壓縮冷卻空氣 2. 通過分子篩 測定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紅磷燃燒實驗原理 紅磷在密閉容器中燃燒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方程式:4P+5O2=點燃=2P2O5 現象:黃色火焰 白煙 放出熱量 水沿導管進入集氣瓶中至約五分之壹處停止 結論 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五分之壹(原理)(1.氮氣難溶於水 2.氮氣不可燃不助燃) 藥品的選擇:選擇能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而不跟氧氣及其他氣體起反應的。
3. 關於八年級化學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知識
制取:氧氣:壹.實驗室制造氧氣使用的方法是:1.加熱高錳酸鉀,化學式為:2KMnO4===(△)K2MnO4+MnO2+O2↑ 2.用催化劑MnO2並加熱氯酸鉀,化學式為:2KClO3===(△,MnO2) 2KCl+3O2↑ 3.雙氧水(過氧化氫)在催化劑MnO2(或紅磚粉末,土豆,水泥等)中,生成O2和H2O,化學式為: 2H2O2===(MnO2) 2H2O+O2↑二.工業制法:分離液態空氣 二氧化碳: 實驗室制造二氧化碳: 工業制法:高溫煆燒石灰石 CaCO? ==高溫== CaO + CO?↑ 2HCl+CaCO?====CaCl?+ H?O+CO?↑檢驗:氧氣:將帶火星的木條深入瓶中若復燃,則證明是氧氣 二氧化碳:可通入澄清石灰水驗滿:氧氣: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瓶口若復燃,則滿 二氧化碳: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瓶口若熄滅,則滿氧氣:1.物理性質 ①性狀:色,味,態:無色無味氣體(標準狀況) ②熔點:-218.4℃(變為藍色雪花狀的固體) 沸點:-182.9℃(變為淡藍色液體) ③密度:1.429克/升(氣),1.419克/厘米3(液),1.426克/厘米3(固) ④水溶性:不易溶於水,標準情況下,1L水中可以溶解約30mL的氧氣 ⑤貯存:天藍色鋼瓶2.化學性質 總體來說,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
(1)、氧氣跟金屬反應: 與鉀的反應: 4K+O2=2K2O,鉀的表面變暗 2K+O2=K2O2;K+O2=KO2(超氧化鉀),(條件:點燃或加熱,兩個反應同時進行) 與鈉的反應: 4Na+O2=2Na2O,鈉的表面變暗 2Na+O2=Na2O2(條件:點燃或加熱),產生黃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熱,生成淡黃色粉末。 與鎂的反應;2Mg+O2=2MgO(條件:點燃),劇烈燃燒發出耀眼的強光,放出大量熱,生成白色固體。
與鋁的反應;4Al+3O2=2Al2O3(條件:點燃),發出明亮的光,放出熱量,生成白色固體。 與鐵的反應; 4Fe+3O2+2xH2O=2Fe2O3·H2O,(鐵銹的形成) 3Fe+2O2=Fe3O4(條件:點燃),紅熱的鐵絲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熱,生成黑色固體。
與鋅的反應:2Zn+O2=2ZnO(條件:點燃), 與銅的反應;2Cu+O2=2CuO(條件:加熱),加熱後亮紅色的銅絲表面生成壹層黑色物質。 (2)、氧氣跟非金屬反應: 與氫氣的反應:2H2+O2=2H2O(條件:點燃),產生淡藍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熱,並有水生成。
與碳的反應:CO2(carbon dioxide) (碳+氧氣→二氧化碳)C+O2=CO2(條件:點燃),劇烈燃燒,發出白光,放出熱量,生成使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氧氣不完全時則產生壹氧化碳:2C+O2=2CO(條件:點燃)。
與硫的反應:S+O2=SO2(條件:點燃),發生明亮的藍紫色火焰,放出熱量,生成有 *** 性氣味的氣體,該氣體也能使成清石灰水變渾濁,且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或品紅溶液褪色。 與紅磷的反應:4P+5O2=P4O10(條件:點燃),劇烈燃燒,發光放熱,生成白煙。
(P4O10為五氧化二磷的分子式,此處寫P2O5亦可) 與白磷的反應:P4+5O2=P4O10,白磷在空氣中自燃,發光發熱,生成白煙。 與氮氣的反應:N2+O2=2NO(條件:放電) 與氧氣的反應:3O2=2O3(條件:放電) (3)、氧氣跟壹些有機物反應,如甲烷、乙炔、酒精、石蠟等能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氣態烴類的燃燒通常發出明亮的藍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熱,生成水和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甲烷:CH4+2O2=CO2+2H2O(條件:點燃) 乙烯:C2H4+3O2=2CO2+2H2O(條件:點燃) 乙炔:2C2H2+5O2=4CO2+2H2O(條件:點燃) 苯:2C6H6+15O2=12CO2+6H2O(條件:點燃) 甲醇:2CH3OH+3O2=2CO2+4H2O(條件:點燃) 乙醇:CH3CH2OH+3O2=2CO2+3H2O(條件:點燃) 碳氫氧化合物與氧氣發生燃燒的通式:4CxHyOz+(4x+y-2z)O2=4xCO2+2yH2O(條件:點燃)(通式完成後應註意化簡!下同) 烴的燃燒通式:4CxHy+(4x+y)O2=4xCO2+2yH2O(條件:點燃) 乙醇被氧氣氧化:2CH3CH2OH+O2=2CH3CHO+2H2O(條件:Cu,加熱) 此反應包含兩個步驟:(1)2Cu+O2=2CuO(加熱)(2)CH3CH2OH+CuO=CH3CHO+Cu+H2O(加熱) 氯仿與氧氣的反應:2CHCl3+O2=2COCl2(光氣)+2HCl (4)、氧氣與其它化合物的反應: 硫化氫的燃燒:(完全)2H2S+3O2=2H2O+2SO2;(不完全)2H2S+O2=2H2O+2S(條件:點燃) 煆燒黃鐵礦:4FeS2+11O2=2Fe2O3+8SO2(條件:高溫) 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2SO2+O2=2SO3(條件:V2O5,加熱) 空氣中硫酸酸雨的形成:2SO2+O2+2H2O=2H2SO4 氨氣在純氧中的燃燒:4NH3+3O2(純)=2N2+6H2O (條件:點燃) 氨氣的催化氧化:4NH3+5O2=4NO+6H2O (條件:Pt,加熱) 壹氧化氮與氧氣的反應:2NO+O2=2NO2二氧化碳:{物理性質} 表面張力:約3.0dyn/cm 密度:0.8g/cm3 粘度:0.082mm2/s(12℃) (比四氯乙烯粘度O.88mm2/s(20℃)低得多,所以液體二氧化碳更能穿透纖維。)
二氧化碳分子結構很穩定,化學性質不活潑,不會與織物發生化學反應。 它沸點低(-78.5℃),常溫常壓下是氣體。
特點:沒有閃點,不燃;無色無味,無毒性。 液體二氧化碳通過減壓變成氣體很容易和織物分離,完全省。
4. 空氣 氧氣的科學知識
空氣[地球大氣(空氣)]地球大氣(空氣)目錄 意義及相關說明 金莎《空氣》 歌曲:空氣 空氣的解釋 拉瓦錫測定空氣成分 空氣的組成 詞語:空氣 註音:kōng qì 英譯:air編輯本段意義及相關說明 釋義:①構成地球周圍大氣的氣體。
無色,無味,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還有極少量的氡、氦、氖、氬、氪、氙等稀有氣體和水蒸氣、二氧化碳和塵埃等。②氣氛:學習~濃厚ㄧ不要人為地制造緊張~。
空氣的物理性質: 空氣就是我們周圍的氣體。我們看不到它,也品嘗不到它的味道,但是在刮風的時候,我們就能夠感覺到空氣的流動。
在0攝氏度及壹個標準大氣壓下(1.013*10^5 Pa)空氣密度為1.293g/L 空氣的狀態: 常溫下的空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液態空氣則是壹種易流動的淺黃色液體。壹般當空氣被液化時二氧化碳已經清除掉,因而液態空氣的組成是20.95%氧,78.12%氮和0.93%氬,其它組分含量甚微,可以略而不計。
空氣作為混合氣體,在定壓下冷凝時溫度連續降低,如在標準大氣壓(101.3KPa)下,空氣於81.7K(露點)開始冷凝,溫度降低到78.9K(泡點)時全部轉變為飽和液體。這是由於高沸點組分(氧、氬)開始冷凝較多,而低沸點組分(氧)到過程終了才較多地冷凝。
空氣的成分: 在遠古時代,空氣曾被人們認為是簡單的物質,在1669年梅猷曾根據蠟燭燃燒的實驗,推斷空氣的組成是復雜的。德國史達爾約在1700年提出了壹個普遍的化學理論,就是“燃素學說”。
他認為有壹種看不見的所謂的燃素,存在於可燃物質內。例如蠟燭燃燒,燃燒時燃素逸去,蠟燭縮小下塌而化為灰燼,他認為,燃燒失去燃素現象,即:蠟燭-燃素=灰燼。
然而燃素學說終究不能解釋自然界變化中的壹些現象,它存在著嚴重的矛盾。第壹是沒有人見過“燃素”的存在;第二金屬燃燒後質量增加,那麽“燃素”就必然有負的質量,這是不可思議的。
1774年法國的化學家拉瓦錫提出燃燒的氧化學說,才否定燃素學說。拉瓦錫在進行鉛、汞等金屬的燃燒實驗過程中,發現有壹部分金屬變為有色的粉末,空氣在鐘罩內體積減小了原體積的 1/5,剩余的空氣不能支持燃燒,動物在其中會窒息。
他把剩下的4/5氣體叫做氮氣(原文意思是不支持生命),在他證明了普利斯特裏和舍勒從氧化汞分解制備出來的氣體是氧氣以後,空氣的組成才確定為氮和氧. 空氣的成分以氮氣、氧氣為主,是長期以來自然界裏各種變化所造成的。在原始的綠色植物出現以前,原始大氣是以壹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氨為主的。
在綠色植物出現以後,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的遊離氧,使原始大氣裏的壹氧化碳氧化成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成為水蒸氣和二氧化碳,氨氧化成為水蒸氣和氮氣。以後,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持續地進行,空氣裏的二氧化碳在植物發生光合作用的過程中被吸收了大部分,並使空氣裏的氧氣越來越多,終於形成了以氮氣和氧氣為主的現代空氣。
空氣是混合物,它的成分是很復雜的。空氣的恒定成分是氮氣、氧氣以及稀有氣體,這些成分所以幾乎不變,主要是自然界各種變化相互補償的結果。
空氣的可變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空氣的不定成分完全因地區而異。
例如,在工廠區附近的空氣裏就會因生產項目的不同,而分別含有氨氣、酸蒸氣等。另外,空氣裏還含有極微量的氫、臭氧、氮的氧化物、甲烷等氣體。
灰塵是空氣裏或多或少的懸浮雜質。總的來說,空氣的成分壹般是比較固定的。
空氣的分層: 空氣包裹在地球的外面,厚度達到數千千米。這壹層厚厚的空氣被稱為大氣層。
大氣層分為幾個不同的層,這幾個氣層其實是相互融合在壹起的。我們生活在最下面的壹層(即對流層)中。
在同溫層,空氣要稀薄的多,這裏有壹種叫做“臭氧”(氧氣的壹種)的氣體,它可以吸收太陽光中有害的紫外線。同溫層的上面是電離層,這裏有壹層被稱為離子的帶電微粒。
電離層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將無線電波反射到世界各地。若不考慮水蒸氣、二氧化碳和各種碳氫化合物,則地面至100km高度的空氣平均組成保持恒定值。
在25km高空臭氧的含量有所增加。在更高的高空,空氣的組成隨高度而變,且明顯地同每天的時間及太陽活動有關。
“沈重”的空氣: 空氣並非沒有重量——壹桶空氣的重量大約相當於壹本書中兩頁紙的重量。大氣層中的空氣始終給我們以壓力,這種壓力被稱為大氣壓,我們人體每平方厘米上大約要承受壹千克的重量。
因為我們體內也有空氣,這種壓力體內外相等,所以,大氣的壓力才不會將我們壓垮。 生命賴以生存的空氣: 由於地球有強大的吸引力,使百分之八十的空氣集中在離地面平均為十五公裏的範圍裏。
這壹空氣層對人類生活、生產活動影響很大。人們通常所說的大氣汙染指的是這壹範圍內的空氣汙染。
工業的發展,向空氣排放了有害物質,汙染了空氣,使空氣裏增加了有害成分。當空氣裏的有害物質達到壹定濃度後,就會嚴重地損害人類的健康和農作物的生長,破壞了某些物質,又會使人的能見度降低,影響交通安全等等。
因此,必須大力防止空氣的汙染。 排放到空氣裏的有害物質,可以分為以下幾。
5. 關於空氣的小知識
構成地球周圍大氣的氣體。無色,無味,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還有極少量的氡、氦、氖、氬、氪、氙等惰性氣體和水蒸氣、二氧化碳和塵埃等。
在0攝氏度及壹個標準大氣壓下(1.013*10^5 Pa)空氣密度為1.293g/L
常溫下的空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液態空氣則是壹種易流動的淺黃色液體。壹般當空氣被液化時二氧化碳已經清除掉,因而液態空氣的組成是20.95%氧,78.12%氮和0.93%氬,其它組分含量甚微,可以略而不計。 作為混合氣體,在定壓下冷凝時溫度連續降低,如在標準大氣壓(101.3KPa)下,空氣於81.7K(露點)開始冷凝,溫度降低到78.9K(泡點)時全部轉變為飽和液體。這是由於高沸點組分(氧、氬)開始冷凝較多,而低沸點組分(氧)到過程終了才較多地冷凝。
在遠古時代,空氣曾被人們認為是簡單的物質,在1669年梅猷曾根據蠟燭燃燒的實驗,推斷空氣的組成是復雜的。德國史達爾約在1700年提出了壹個普遍的化學理論,就是“燃素學說”。他認為有壹種看不見的所謂的燃素,存在於可燃物質內。例如蠟燭燃燒,燃燒時燃素逸去,蠟燭縮小下塌而化為灰燼,他認為,燃燒失去燃素現象,即:蠟燭-燃素=灰燼。然而燃素學說終究不能解釋自然界變化中的壹些現象,它存在著嚴重的矛盾。第壹是沒有人見過“燃素”的存在;第二金屬燃燒後質量增加,那麽“燃素”就必然有負的質量,這是不可思議的。1774年法國的化學家拉瓦錫提出燃燒的氧化學說,才否定燃素學說。拉瓦錫在進行鉛、汞等金屬的燃燒實驗過程中,發現有壹部分金屬變為有色的粉末,空氣在鐘罩內體積減小了原體積的1/5,剩余的空氣不能支持燃燒,動物在其中會窒息。他把剩下的4/5氣體叫做氮氣(原文意思是不支持生命),在他證明了普利斯特裏和舍勒從氧化汞分解制備出來的氣體是氧氣以後,空氣的組成才確定為氮和氧.
空氣的成分以氮氣、氧氣為主,是長期以來自然界裏各種變化所造成的。在原始的綠色植物出現以前,原始大氣是以壹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氨為主的。在綠色植物出現以後,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的遊離氧,使原始大氣裏的壹氧化碳氧化成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成為水蒸氣和二氧化碳,氨氧化成為水蒸氣和氮氣。以後,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持續地進行,空氣裏的二氧化碳在植物發生光合作用的過程中被吸收了大部分,並使空氣裏的氧氣越來越多,終於形成了以氮氣和氧氣為主的現代空氣。
空氣是混合物,它的成分是很復雜的。空氣的恒定成分是氮氣、氧氣以及稀有氣體,這些成分所以幾乎不變,主要是自然界各種變化相互補償的結果。空氣的可變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空氣的不定成分完全因地區而異。例如,在工廠區附近的空氣裏就會因生產項目的不同,而分別含有氨氣、酸蒸氣等。另外,空氣裏還含有極微量的氫、臭氧、氮的氧化物、甲烷等氣體。灰塵是空氣裏或多或少的懸浮雜質。總的來說,空氣的成分壹般是比較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