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平菇的栽培方法有哪些?

平菇的栽培方法有哪些?

(1)日本瓶栽法楊樹菇在日本主要采用瓶栽法。下面介紹日本楊樹菇主產區愛知縣的栽培方法。

日本采用直徑62 ~ 68 mm、容積850 ml的聚丙烯塑料瓶作為瓶栽的栽培容器;臺灣省地區采用太空袋栽培法;我國主要采用袋栽法。在栽培方式上,可以進行室內床架栽培、室外床栽培,也可以進行兩段式蘑菇栽培,即室內床架栽培。當袋內菌絲飽滿後,會移至室外土壤中進行蘑菇栽培,其軟化栽培方法與金針菇相似。

1.栽培料配方茶樹菇的栽培料壹般是柳杉、側柏、櫸樹、菩提樹、鐵杉、魚鱗松的木屑,前四種尤其是前兩種效果最好。鋸末中要加入壹定量的營養添加劑,常用米糠、麥麩或玉米粉,其中鋸末和米糠較為理想,配方組合為雪松或柏樹鋸末與米糠的體積比為10∶3。培養基的含水量約為65%。pH6 .

2.用800 ml聚丙烯塑料瓶將培養容器裝瓶並滅菌。灌裝後,瓶子重約530克。用裝滿1 kg的聚丙烯塑料袋作為培養容器。雖然大規模蘑菇可以用更多的材料生產,但單位重量培養基的蘑菇產量低於瓶培養。配料後必須當天裝瓶滅菌。按常規操作方法將培養料裝瓶後滅菌,滅菌可在高壓或常壓下進行。65438±025℃高壓滅菌50分鐘,取出菌種瓶;常壓滅菌在98℃保持約5小時。

3.接種滅菌後,冷卻壹夜,待料溫降至20℃以下時再接種。接種在無菌潔凈室進行,每瓶接種20 ml木屑。由於茶樹菇菌絲生長緩慢,接種量要稍大,菌種要從接種孔進入培養料底部。接種後,用棉塞封住瓶口。

4.在溫度23-25℃,相對濕度70%以下進行菌絲培養20-25天(塑料袋裝1 kg需要40-45天),容器內菌絲飽滿。接種初期,由於菌絲生長緩慢,要防止雜菌汙染,通風時要防止強烈的空氣擾動。接種後前兩周要經常檢查菌種瓶,汙染要及時處理。

5.在菌絲體培養的過程中,為了使蘑菇芽整齊地萌發,需要刮開細菌。培養30天後,出菇量顯著增加,30天後,出菇蕾易延遲、死亡、幹枯。所以要及時抓破細菌。

6.待出菇抓傷後,將栽培瓶移入出菇室,向瓶中倒入壹杯清水,放置壹晝夜,倒出多余的水,用濕報紙蓋好,使其發芽。菇房溫度應控制在18 ~ 22℃,相對濕度90%,光照300勒克斯左右。之後註意通風,使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400微升/升(0.04%)。在上述管理條件下,經過5 ~ 10天,培養基表面形成蘑菇芽。

蘑菇芽形成後,室溫控制在18 ~ 22℃,相對濕度85% ~ 90%,光照強度300 ~ 500勒克斯,二氧化碳濃度300 μ l/L (0.03%)以下。

隨著菇蕾的長大,應立即揭去報紙,5 ~ 7天後采收。為了獲得菇柄長、菇形好的子實體,可在子實體生長期在瓶口套上直徑稍大的紙套或塑料管,有利於保溫保濕,增加局部群落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抑制菇蓋張開、促進菇柄生長的目的。溫度高時,瓶口要松,避免瓶內溫度過高,造成幼菇腐爛或萎縮。

第壹批蘑菇的收獲時間約為滅菌操作後15天。采完蘑菇後要再撓壹遍,然後按照上述要求進行管理。第二批蘑菇要在抓完20天左右采收。

7.最佳采收期為菌蓋長約3 cm,菌膜尚未破裂時。菌膜破裂,菌褶變成褐色,孢子開始釋放,從而失去商業價值。瓶栽只收獲兩批蘑菇,每瓶可收集鮮蘑菇100 ~ 120g(袋栽每公斤培養料可收集鮮蘑菇約200g)。日本的楊樹菇以鮮賣為主,100克鮮菇淺盤上市。

(二)中國瓶培養法

1.茶樹菇在栽培季節屬於嗜溫食用菌,子實體形成期需要較高的溫度。在選擇播種期時,應考慮兩個原則:壹是有利於播種期前期菌絲生長和後期子實體形成;二是盡量選擇不利於雜菌生長的條件,減少雜菌汙染的概率。總之,播期要因地制宜。

在自然氣候下,茶樹菇的子實體在夏季或冬季也有少量發生,但在人工栽培中,出菇溫度應選擇在20 ~ 25℃安排生產。全國大部分地區每年可安排兩季生產,2-3月春耕接種,5-6月掛果;秋季栽培7-8月接種,9-65438+10月出菇。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生產時間可略延後,春耕安排在3-4月接種,秋耕在8-9月接種。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氣象條件差異很大,栽培季節的選擇應根據當地自然條件決定。以四川為例,春播適宜時間為3月下旬至4月中旬。此時氣溫還比較低,日平均氣溫13 ~ 18℃,空氣中雜菌含量也較少。此時播種不利於雜菌的生長繁殖。菌絲體成熟時,是在6月中下旬,此時溫度已經達到25℃,是出菇的最適溫度。6月中旬至7月上旬四川大部分地區晝夜溫差最大,經常發生晝夜溫差接近或大於10℃,有利於楊樹菇子實體的形成。秋播時間應選擇在8月上旬,此時氣溫較高,菌絲生長迅速,但此時空氣中含有大量雜菌,高溫季節也有利於雜菌的生長繁殖,因此秋播時要特別註意避免雜菌的汙染,滅菌時間可適當延長;無菌室和接種箱應徹底消毒,菌絲體培養室應采取措施防治害蟲滋生。到9月初菌絲生長成熟時,溫度已降至23 ~ 25℃,是楊樹菇子實體形成的最適溫度。到65438+10月底,溫度降到18℃以下時,三茬蘑菇已經收割完畢。根據多年的栽培實踐經驗,秋播時間壹定要把握好,最遲不能超過8月中旬。否則到第二茬或第三茬蘑菇該收的時候,溫度太低,子實體不能正常形成,影響產量。

福建省地處東南沿海,空氣濕潤,氣候溫和,非常適合平菇的生長。蘑菇除了5438年6月至次年2月的冷季外,其他季節都會生長。秋冬生產的菌袋,因為溫度太低,在寒冷的冬天無法生長,明年氣候轉暖的時候依然會生長。所以,如果有足夠的菌室,壹年四季都可以袋栽。

在廣東,蘑菇壹般能在9月下旬至次年6月中旬生長(7、8月栽培時,因臺風或下雨氣溫較低,能順利形成子實體)。在1 ~ 2月的低溫時,栽培室要適當保溫。在海拔高的山區,夏季可以栽培。

2.瓶栽平菇的栽培地點選擇及消毒通常在室內栽培。按照壹般蘑菇房的建造原則,即選擇地勢高、通風向陽、交通便利、靠近水源、排水容易、周圍無汙染源的地塊建造簡易蘑菇房,磚砌建築為最佳結構。蘑菇房要求通風良好,散射光充足,周圍環境幹凈衛生,水泥地面最好,四周墻面刷石灰。

只要通風條件好,可以利用水源附近的閑置房屋和人防工事栽培楊樹菇。也可以用木竹或鋼管在田間搭建大棚,栽培楊樹蘑菇。溫室內設置小弓棚,溫室先覆蓋薄膜,再覆蓋遮陽網。這種蘑菇棚不僅有利於蘑菇生長期的保溫保濕,而且能滿足楊樹蘑菇壹定的散射光和良好通風的要求。溫室建成後,要在周圍挖壹條深約20厘米的排水溝,在溫室內做壹個寬1米、深10厘米的菇床,消毒備用。

蘑菇房裏要設床架。床架可以由竹子、木頭和金屬制成。床架寬度為45-50厘米,樓層間距為60-65厘米,有3-4層,架長為2-3米。床架之間留有壹定的通道,便於管理。

菇房使用前,要嚴格消毒。處理方法如下:

(1)硫磺熏蒸消毒法先將菇房密封,再點燃硫磺熏蒸過夜,每立方米硫磺15g。

(2)用高錳酸鉀和甲醛熏蒸消毒。先將菇房密封,每立方米體積用5克高錳酸鉀,加10毫升甲醛熏蒸過夜。甲醛殺菌作用強,但殺蟲效果差;甲醛刺激性很大,操作人員在消毒時要註意防護。

(3)石炭酸噴霧消毒:將50克濃度為5%的石炭酸溶液用水稀釋至1000 ml,用於室內噴霧消毒。

(4)波爾多液噴霧消毒用硫酸銅0.5 kg、石灰1 kg、水48.5 kg,進行室內噴霧消毒。波爾多混合應該用它。

3.栽培瓶的選擇栽培楊樹菇用瓶,宜用廣口塑料瓶或淺色玻璃瓶,不宜用瓶口過小的菌種瓶或容量為500 ml的罐裝瓶,瓶的容量以600 ~ 700 ml為宜。

4.茶樹菇多生長在材質疏松的闊葉樹上,應註意收集楊樹、柳樹、榆樹等闊葉樹上的木屑。在實際生產中盡可能多的利用木材加工的邊角料、樹樁、刨花等加工成鋸末;此外,蘋果、桃、梨、杏、李等果樹材料也可;其他材質較硬的闊葉樹,加工後可以混合使用。以上原料要求新鮮無黴變。如果是新鮮的,加工後應立即暴曬,幹料加工後可儲存備用。另外,棉籽殼在生產中也可以作為栽培原料,或者與鋸末按壹定比例混合,實際效果也很好。因為棉籽殼的碳氮比非常適合平菇菌絲的生長,所以不需要人為調整太多。資源稀缺的地區可以少摻或不用棉籽殼,但使用純鋸末栽培時,其碳氮共滲要謹慎調整,生產時間也要相應提前,給真菌留足時間,否則容易延遲出菇,耽誤生產計劃。此外,玉米芯和甘蔗渣可以作為栽培原料。

為了給平菇菌絲體的生長發育提供充足的有機營養,配料中必須添加壹些有機碳、氮等速效養分。在實際生產中,壹般選用米糠、麥麩、玉米粉、豆餅、蔗糖等輔料。據報道,米糠能明顯促進茶樹菇子實體的形成。應嚴格控制配方中的氮含量。根據黃書文的試驗,在培養基中添加30%的麥麩和5%的玉米粉比添加15%的麥麩和5%的玉米粉推遲出菇時間壹個月,麥麩的適宜用量為20%。此外,為了使基料營養全面均衡,便於菌絲吸收利用,保證其健壯旺盛的生長,還需要添加壹些微量元素作為主要原料的補充。壹般可以選擇輕質碳酸鈣、石膏粉等材料。

以下推薦的配方是生產中的實踐經驗:

(1)棉籽殼84%,米糠10%,麥麩5%,石灰1%。

(2)棉籽殼50%,鋸末34%,米糠10%,玉米粉5%,石灰1%。

(3)棉籽殼40%,玉米芯44%,米糠10%,玉米粉5%,石灰1%。

(4)鋸末30%,棉籽殼43%,麥麩20%,玉米粉5%,糖1%,碳酸鈣1%。

(5)棉籽殼52%,硬木鋸末26%,麥麩19%,糖1%,石膏粉1%,石灰粉1%。

(6)棉籽殼30%,硬木鋸末48%,麥麩19%,糖1%,石灰粉1%,石膏粉1%。

(7)棉籽殼48%,硬木鋸末12%,茶籽殼12%,麥麩20%,玉米粉5%,石膏粉1%,糖1%,磷酸二氫鉀1%。

(8)棉籽殼83%,麥麩10%,玉米粉2%,豆粉2%,石膏粉1%,糖1%,過磷酸鈣1%。

(9)棉籽殼84%,麥麩10%,大豆粉1%,玉米粉1%,尿素1%,石膏1%,過磷酸鈣1%,蔗糖1%。

(10)棉籽殼36%,鋸末40%,麥麩15%,玉米粉3%,豆粉3%,石膏1%,過磷酸鈣1%,蔗糖1%。

5.混合、裝瓶、滅菌:根據當地資源選擇合適的培養基配方,按配方比例稱量,在幹燥狀態下在混合場地面上混合均勻,然後加水混合。若以棉籽殼為栽培原料,應提前2 ~ 3小時用清水濕潤,堆放,使水分滲透均勻。但在高溫季節拌料時,應適當縮短堆放時間,以免發酵變質。配料時,預先將糖溶於水中,在水泥地面上鋪上鋸末,均勻加入麥麩、玉米粉、碳酸鈣,再撒上濕棉籽殼,混合均勻,撒上糖水,調節含水量。

培養料的含水量壹般控制在65%左右,以用手在培養料的手指間形成水滴但不滴落為度。由於培養料的物理性質和幹燥程度差異較大,其含水量和保水率差異較大,實際用水量往往在1: 1.3 ~ 1.5之間變化,即每100 kg幹料的拌合水在130 ~ 150 kg之間。因此,在混合材料時,水應分幾次逐漸加入。首先用總拌合水的60% ~ 70%來拌料,然後逐步補充到合適的程度。

混合後,將培養料堆放30 ~ 60分鐘,翻面2 ~ 3次,混合均勻。裝瓶前要對培養料進行篩選,去除雜質和混合不均勻的團塊,培養料可以疏松。然後將準備好的培養料混合均勻,放入培養瓶中,上下松緊壹致。生產規模較小時可采用人工裝瓶,裝瓶機可用於批量生產,提高工作效率和裝瓶質量。然後清洗瓶口和瓶壁,用木棒在瓶身中心打壹個孔,孔徑為1 ~ 1.5 cm,孔深約為瓶深的2/3。用牛皮紙封住瓶口,如果有瓶蓋就蓋上。將包裝好的培養瓶放入高壓滅菌器中,在0.15 MPa下滅菌90分鐘。如果是在常壓下用土蒸鍋滅菌,水燒開後要蒸6-8小時。

接種前要選好菌種,要求無汙染,無蟎蟲危害。細菌的年齡越短越好。菌絲剛剛充滿瓶子的細菌,萌發能力很強,可以有效控制汙染。菌絲體最好在10天內使用,15天後就會老化,使用時間不能超過25天。

楊樹菇生長期長,抗汙染能力弱,接種要求嚴格按無菌操作進行。最好使用接種盒進行接種。如果是在無菌室接種,要嚴格消毒。在接種室或接種箱中,按無菌操作方法取壹片紅棗大小的菌種,接種到培養瓶中,固定在接種孔上,迅速封口。如果滅菌時牛皮紙已經破損,要用滅菌的牛皮紙更換,避免細菌發生時雜菌的汙染。

6.接種後,將培養瓶轉移到事先已清洗消毒的培養室床架上進行生長管理。茶樹菇菌絲吃得慢,在發菌初期要經常保持培養室的清潔、幹燥和通風,並交換菌袋(瓶)的位置,使發菌均勻生長。如發現有汙染雜菌的菌袋(瓶),應及時挑出,拿到室外處理。

在真菌生長期間,應根據不同的栽培季節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春季栽培,由於氣溫較低,可適當加溫,溫度控制在24℃左右;秋季栽培,由於氣溫較高,栽培袋的排放應間隔1 ~ 2 cm,有利於釋放菌絲生長過程中釋放的熱量,降低物料溫度。產卵室內空氣的相對濕度控制在70%左右。在菌絲旺盛生長期,每天打開門窗1 ~ 2次進行通風。需要指出的是,平菇菌絲生長階段應給予適當的散射光。實踐證明,在產卵期給予適當的散射光,可以顯著縮短生產周期;如果產卵期完全黑暗,生產周期會明顯延長,甚至產量也會受到影響。

7.出菇管理菌絲在室溫15 ~ 25℃條件下,35 ~ 40天即可長出滿瓶。菌絲長滿後,繼續培養10 ~ 15天。當料面開始吐少量黃水,菌絲由純白色變為褐色時,說明菌絲已經成熟,即將轉入繁殖期,即出菇期。這時要把密封的牛皮紙揭掉,進行蘑菇加工。蘑菇推廣的方法是直接在栽培瓶表面噴灑冷水,讓菌絲盡可能地受到冷水的刺激。用冷水噴灑,既能使菌絲體受到冷水噴灑的機械刺激,又能因冷水的作用受到溫差的刺激,從而起到搔菌的作用。室溫應保持在18 ~ 22℃,相對濕度為90%,照度為250勒克斯,二氧化碳濃度低於0.04%。8 ~ 10天後,原基在培養基表面生長。然後將室溫調至18 ~ 20℃,相對濕度85% ~ 90%,照度250 ~ 500勒克斯,二氧化碳濃度低於0.03%。蘑菇房的地面要每天噴水兩次,保持地面濕潤。菇蕾剛形成時,應適當減少噴水量,以免菇蕾腐爛。子實體生長期需要大量的氧氣,菇房要保持空氣流通。蘑菇房的濕度不應高於32℃且低於65438±05℃。在上述條件下,子實體將在約5 ~ 7天內生長成熟。

8.茶樹菇子實體成熟後應及時采收。采收標準是在菇蓋剛剛展開,孢子還沒有噴出的時候進行。如果收獲時間太晚,莖稈會自動脫落,導致整株植株落地,影響商品價值。茶樹菇孢子呈鐵銹色,有大量孢子。當大量孢子噴出時進行收獲,不僅會影響產量,還會影響產品外觀。

采摘時,用手握住莖稈,旋轉栽培瓶即可摘下。小心不要拉下莖或損壞蓋子。在第壹個潮汐蘑菇被收獲之後,可以設法生產再生蘑菇。其管理方法見袋栽。

茶樹菇子實體有明顯的趨光性,可用紙管覆蓋瓶口進行遮光軟化栽培。操作方法與瓶栽金針菇相同,可獲得帽小、柄長而脆、色澤淺的優質商品菇。

(3)室(棚)內袋栽法室(棚)內袋栽楊樹菇是目前我國普遍采用的栽培方法。根據商品生產目的的不同,栽培袋(菇袋)規格的選擇和出菇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果產品用於出口或進入超市,應使用規格稍大的栽培袋(如17cm× 33cm),營養豐富,保水性好,可收獲兩季優質商品菇。如果用於內銷或作為深加工的原料,壹般選擇稍小的栽培袋(14 cm× 38 cm),可以縮短出菇時間,延長采菇周期。前者多采用立式出菇,出菇整齊,菇形好,柄直立,產品質量高;後者多采用水平出菇。由於楊樹菇的子實體具有正向地性和向光性的特點,在生長過程中子實體往往向上彎曲,在采收過程中菇蓋容易脫落,商品菇比例相對較低。而橫袋可以在不增加設備投資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生產空間。在同樣大小的菇房(棚)中,投料量幾乎是豎袋的兩倍,生產管理方便,非常適合普通生產者。

生產季節的安排、菇房(棚)建設和袋裝楊樹菇房(棚)內消毒的要求可參照瓶栽的有關部分。

1.袋培和瓶培的主要區別是容器不同,它帶來的是生產技術的壹些變化。生產原理沒有區別。所以培養基的選擇,培養基的配方和瓶培是壹樣的。

除了瓶培的各種配方外,下面推薦幾個配方用於生產。

(1)棉籽殼30%,鋸末40%,麥麩18%,茶籽餅(或豆餅粉)6%,玉米粉5%,石膏粉1%,蔗糖1%,過磷酸鈣0.5%,硫酸鎂0.5%。

(2)棉籽殼80%,鋸末18%,蔗糖1%,碳酸鈣1%。

(3)棉籽殼(或鋸末)77%,麥麩(或米糠)20%,石膏粉1%,蔗糖1%,過磷酸鈣0.5%,硫酸鎂0.5%。

(4)棉籽殼55%,廢棉30%,10%麥麩和5%玉米粉,或1%蔗糖和1%石膏粉。

(5)棉籽殼39%,鋸末39%,麥麩(或米糠)20%,1%蔗糖,1%石膏粉,或0.5%過磷酸鈣。

(6)棉籽殼(或鋸末)39%,草粉39%,茶籽餅20%,蔗糖1%,石膏粉1%,或過磷酸鈣0.5%。

2.培養料的準備按上述配方稱取配料,加水混合,悶料堆積。堆積的目的是使培養料充分吸水軟化,尤其是木屑基質,短時間內難以滲透到顆粒中;稍微悶壹悶,它的木材就會粗大,組織內外的水分就會流動均勻,再加適量的水,才能真正達到合適的含水量。其次,即使配方中使用了材質較軟的木屑,裝袋時木屑顆粒的尖端也容易刺破塑料袋,容易造成雜菌汙染。所以,混完之後有壹點無聊是很有必要的。溫度在25℃左右時,保持在2 ~ 3小時內為宜。如果太短,就很難達到上述目的。如果太長,容易使培養料發酸。收堆後會散開壹些有害氣體,適當噴水,攪拌均勻。壹方面會冷卻物料,另壹方面會補充堆料過程中流失的水分。補水量要根據攪拌時加水的量和材質,以及悶溫、失水等具體情況而定。準備合格的培養料,只需要用手拿著料,手指間有水滴落。由於木屑保水能力強,不能連續滴水,否則容易超過65%的含水量,導致菌袋透氣性差,菌類生長不良。

3.裝袋、滅菌和裝袋可以手工完成,也可以用裝袋機完成。栽培袋通常采用聚丙烯或聚乙烯(僅適用於常壓滅菌)塑料袋,規格為17cm×33cm×0.05cm(14cm×38cm×0.05cm)。先在袋底鋪壹層培養料,夯實;然後插入直徑2 cm的錐形木棒或塑料棒,邊裝邊壓實;裝料高度15 ~ 18 cm,壓平料面,旋轉拔出木棒。這樣就在材料上留了壹個洞,有利於菌絲上下壹起生長,縮短了真菌生長的時間。

裝完後,把袋口擦幹凈,套上塑料領,塞好棉塞。環的直徑為4 ~ 5厘米,高度約為1.5厘米。蘑菇在水平栽培的兩端生產,密封。或者用三角形折疊的方法來封閉袋口。

袋子通常在常壓下消毒。除了黃傘栽培中介紹的各種滅菌方法外,在大規模生產中,還可以采用“滅菌包”的方法進行滅菌。方法如下:在空地上用鐵木材料搭建壹個放置料袋的架子層,其體積約為1.5m × 1.5m × 2m。料袋卸在架子層上,整層用雙層塑料薄膜嚴密覆蓋。有條件的話再覆蓋壹層帆布,用繩子綁住,就形成了自制的軟包裝滅菌室。然後用壹個普通的常壓鍋爐(常壓蒸汽發生器)將蒸汽導入袋中。約3小時後,袋間溫度可達100℃以上,開始計時。大約8 ~ 12小時後,停止供汽。滅菌後的蒸汽導入另壹個滅菌包,使之成為連續生產模式,滅菌效果與常壓滅菌相同。這種方法適用於大規模和基地化生產。滅菌後的鍋爐還可用於產品腌制加工,冬季室內或菇棚取暖,是普通磚石常壓滅菌爐無法比擬的。

4.接種趁熱將滅菌袋移至接種室,用金星消毒液或甲醛熏蒸。進料溫度降至30℃後才能進行接種。每瓶(750ml)可接種35 ~ 40袋。常規操作菌種可以放在壹些孔裏,壹些放在材料表面,以利於菌絲盡快封閉材料表面,減少雜菌汙染的機會。接種時發現袋口的棉塞是濕的,需要換成消毒過的幹棉塞。

5.接種後,將菌袋移入真菌培養室。生產性培養壹般利用自然溫度培養細菌,不需要加熱培養。菌袋堆放在架子上,堆放厚度壹般為3 ~ 4層。菌包也可以直接堆在地上,厚度不超過5層。培養細菌時,要經常檢查菌袋中層的溫度。如果中層溫度超過35℃,應立即翻堆降溫。否則,當堆溫超過40℃時,菌絲就會死亡,導致栽培失敗。在培養細菌的過程中,妳還要隨時檢查是否有雜菌的汙染。如果發現被雜菌汙染的袋子,應立即取出,避免雜菌傳播。此外,平菇在菌絲生長階段應給予適當的散射光。實踐證明,在完全黑暗的條件下,生產周期明顯延長,甚至影響產量。菌絲在室溫15 ~ 25℃條件下,28 ~ 35天即可長滿菌袋。菌絲長滿菌袋後,打開所有窗戶增加通風,繼續培養10 ~ 25天。當材料表面出現黃褐色水滴,菌絲由純白色變為褐色或褐色斑塊時,表明菌絲已進入生理成熟期。密封的牛皮紙和衣領應刪除蘑菇推廣。

6.結果管理。楊樹菇袋栽培的出菇管理,無論垂直還是水平(壁式)出菇,其管理原則包括抓菇促芽、幼菇管理、成熟菇管理、采收、潮間帶管理等幾個管理階段。以下是垂直蘑菇生產的管理方法。

(1)搔菌催芽。將菌絲已達到生理成熟的菌袋移入菇棚,豎立在床架上。每平方米可以放80個左右的袋子。壹般室內袋栽楊樹菇都是不刮花的。如果抓的時間把握不好,出菇時間會延遲,而且培養基失水太多,菇蕾會死掉,容易造成汙染。但刮菇可使菇壹致,同步性好,潮次明顯,便於管理,提高商品質量。刮菌的方法是:打開袋口,用自制的小鐵耙將原來接種的菌塊刮出,並在袋口處方便地刮去倒出表面厚度約0.2 cm的皮和基料,將料面壓平。準確把握抓菌時間是關鍵。過早抓菌容易汙染新材料表面;如果太晚,就不會因為大量分化原基而刺激。確切的時間是菌絲達到生理成熟,個別袋已經開始分化為原基,在袋兩端與中間基料的縫隙中分泌出淡黃色的水滴。如果初期培養難以掌握,可以通過計算時間來確定,即接種後50天左右,材料表面出現大量黃色水滴。

抓菌處理後立即催芽,或不開袋口直接催芽。催芽時,室溫控制在20 ~ 25℃,濕度提高到85% ~ 90%,袋口用消毒報紙或無紡布覆蓋保濕,光照強度控制在250 ~ 300勒克斯,根據室外溫度每天開窗通風2 ~ 3次,每次0.5 ~ 1小時。大約3 ~ 5天後,所有的菌袋都分化成幼芽。

催芽時,可按上述條件催芽,不必先開放保濕。大約5-7天後,材料表面出現原基。當原基長到1-2cm時,去掉棉塞和塑料領,剖開料面上方的塑料袋進行幼菇管理。

(2)出新芽後,菇袋要拉直。溫度過低時,袋口要用紗布或無紡布覆蓋,使環境中的溫度、濕度、氣體基本穩定平衡。紗布每天至少要噴濕三次,以利於幼芽的分化和生長,但不可使用過密的彩布或纖維布,以免二氧化碳中毒或缺氧。幼菇期管理的關鍵是比常規生產增加覆蓋紗布後噴水、通風的時間和次數。如果氣壓低,最好在中午前後通風,註意在不影響室溫的情況下適當通風,溫差不能太大,否則容易導致幼芽萎縮死亡。避免強風直接吹在菇蕾上,否則會導致菇蕾死亡。大約2 ~ 3天後,菇蕾長成幼菇。此時的需氧量和需水量都比蕾期多,要根據情況進行管理。3天左右就會進入蘑菇階段。

(3)如果在蘑菇生長期管理袋中蘑菇過多,可疏芽保持每袋6-8個蘑菇,有利於生產優質蘑菇。蘑菇芽長到3 ~ 5 cm後,加大通風量,每天通風3次。菇房的通風率應隨著子實體的發育而增加。雨季要特別註意通風,否則容易出現死菇。通風時,室內氣流不宜過於猛烈,使床區保持壹定的二氧化碳溫度,以達到抑制菇蓋張開,加速菌莖生長的目的。因為茶樹菇子實體表面吸水性差,料面保水性也差,所以為了滿足子實體的生長發育需要,要經常補水。每天噴水3 ~ 4次。可以直接在材料表面噴水,使培養室內空氣的相對濕度保持在90%左右。相對濕度過低,子實體難以正常生長;但如果相對濕度過高,子實體容易開傘。是否給菇體噴水要看菇體幹濕情況,適當噴水。應該有壹個蘑菇生產期。

  • 上一篇:湛江是壹個什麽樣的城市呢?
  • 下一篇:專科藥學專業學什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