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壹種自然現象,防禦地震災害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
現代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人們在享受改革開放成果的同時,更加熱愛生活,更加珍惜生命。
預防地震災害,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第二,還記得嗎?五個?壹、二悲劇不再重演。
地震災害總是威脅著人類。我們不能忘記,2008年5月12,中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8.0級的強烈地震。汶川地震造成6萬多人死亡,3萬多人受傷。是建國以來破壞性最大的壹次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嚴重的壹次。
地震的警報會再次響起!傾聽大自然的警鐘,記住這個血的教訓,不要讓悲劇重演。
第三,科學掌握地震知識,做好準備,受益人生。
地震是壹種突發性的自然災害,大多數人遇到地震都沒有任何防範措施。如果平時學習防震減震知識,正確的減震知識和地震時的自救能力,很可能會成為生存的關鍵。無數的經驗證明,掌握知識和不掌握知識是不壹樣的!無知是殺手,沒有準備是隱患,有準備可以讓妳受益終生。
第四,謠言止於智者,輕信來自無知。
制造和傳播地震謠言是另壹種與地震有關的災難。如果地震謠言傳播開來,會讓壹部分人緊張,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另壹方面,可能出現大量搭建防震棚、搶購商品、人才流失、停產等事件,影響社會穩定;更有甚者,可能造成跳樓防休克、擁擠踩踏、愚昧迷信等致命事故。鑒別謠言的真偽並不困難。根據《地震預報管理條例》的規定,只有省級以上政府有權發布地震預報的公告和通知,其他的都有可能是謠言。內部地震消息?、?外國專家預測?等等是最典型的地震謠言。
五、新房設防舊房加固防患於未然和保護
通常,建築物的抗震加固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加強抗震強度,提高建築結構的穩定和變形能力。建築的抗震設防通常包括確定抗震設防要求、抗震設計和抗震施工三個環節。建築工程抗震加固措施有六種:角柱、扶壁柱、圈梁、鋼拉桿、支撐、膠合板墻。
對於很多根本沒有考慮抗震性能,建築質量不高,年久失修的房屋,要及時進行檢查鑒定和加固,增加房屋的穩定性。對煙囪、高門臉、女兒墻等屋頂易損壞部位,應采取措施加強或降低高度,必要時予以拆除。
第六,家裏的常備應急箱會派上用場。
地震易發區和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家庭,要準備好地震應急包,放在隨手可得的地方,以便地震發生時隨身攜帶。應急包要存放壹些地震後急需的物品,如食物、飲用水、藥品、手電筒、收音機、家屬卡、刀具、繩子等常用救援工具。選擇這些物品越輕越好,越小越好,食物要按照保質期的要求定期更換。
面對毀滅性的地震,只要妳身邊有壹個防震應急包,妳就比別人多了壹份希望。
七、發生地震時,要冷靜逃生,不要乘坐電梯。
當地震發生時,如果妳恰好在室內,妳應該保持冷靜,並在附近選擇壹個理想的地方躲起來。地震時,樓內的家庭成員可以暫時躲在床、桌子等堅固的家具下,也可以躲在樓內衛生間等狹小的房間裏。保護頭部,用物體捂住口鼻,避免被泥沙和煙霧傷害或窒息。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盡量關掉電源、煤氣、自來水的開關,避免次生災害。這時候不要貿然乘坐電梯出逃。
八、教室減震近藏盲目奔跑無望。
在學校等人員集中的地方發生地震時,學生要聽從老師的指揮,迅速抱頭,閉上眼睛躲在附近的課桌下,地震發生後再有秩序地撤離到外面的空地。不要瞎跑。如果在操場或者室外,可以原地蹲下,用手護住頭部,註意避開高樓或者危險的東西。
九、不要躲在高樓窗戶附近的堅固支撐下。
地震來臨時,如果妳正好在公共場所,不要驚慌失措,四處亂跑。用手或其他物體保護頭部,躲在附近堅固的支架下。劇院、體育館的排椅、商場的柱子、角落都是適合減震的地方,但大型超市的貨櫃架要避開,地震平息後要有序安全疏散。記住:不要靠近窗戶,也不要跳樓逃生。
十、抓住壹縷光芒帶來無限生機。
黑暗的掩埋環境,讓遇險的人看不到周圍,也無處自救。這時候他們要靜下心來,仔細觀察周圍是否有燈光縫隙。只要是明亮的地方,哪怕很小,也很可能是埋藏物最薄弱的地方,也可能是可以自由呼吸的地方。他們要順著光挖,擴大缺口,才有可能脫離危險。即使暫時無法逃脫,也會降低窒息的可能性。
十壹、精神不倒,希望永存。
很多在地震中冒險和創造奇跡的經歷告訴人們,當遇到被掩埋的壓力時,最重要的是不要精神崩潰。生存需要勇氣和毅力。我們應該把對生命的渴望變成挑戰死亡的動力。無論條件多麽惡劣,多麽困難,我們都要用頑強的精神去創造生命的奇跡。
十二、爭做青年誌願者,互幫互助減災保平安。
防震減災是壹項社會公益事業,維系著每壹個社區和家庭。因此,積極加入地震應急救援誌願者隊伍,是每個公民光榮而義不容辭的責任。建立應急救援誌願者隊伍,在地震發生時能有效配合專業救援隊伍,迅速投入救災工作,就近及時開展自救互救行動,最大限度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抗震救災工作應遵循先救死扶傷、先救近後救遠、先易後難的原則。
十三、同舟* * *共渡難關
面對突如其來的地震災害,人們的生命財產受到極大威脅,人們生存的基本條件面臨巨大困難。這個時候,人唯壹的選擇應該是互相幫助。因為,在災難和困難面前,人們只有齊心協力,通力合作,才能戰勝災難,戰勝困難;只有這樣,心靈的創傷才能得到平復;為了盡快恢復生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