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因

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因

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發病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藥物是最常見的致病因素。

有兩種類型的藥物誘導的再生障礙性貧血:

①與劑量有關,是藥物的毒性作用。達到壹定劑量會引起骨髓抑制,壹般是可逆的,比如各種抗腫瘤藥物。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等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主要作用於容易分裂的成熟多能幹細胞,所以當發生全血細胞減少時,骨髓中殘留壹定量的多能幹細胞,停藥後可恢復再生障礙性貧血;白消安和亞硝脲不僅作用於進入增殖周期的幹細胞,也作用於不在增殖周期的幹細胞,所以長期的骨髓抑制往往很難恢復。此外,苯妥英鈉、吩噻嗪、硫氧嘧啶和氯黴素也可引起劑量相關的骨髓抑制。

②和劑量關系不大。僅有少數患者存在造血功能障礙,多種藥物的過敏反應常導致持續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常見的藥物有氯黴素、有機砷、己二酸、3-甲基-二酮、保泰松、金制劑、氨基比林、吡羅昔康(炎痛喜康)、磺胺、甲碸黴素、卡比咪唑(甲亢)、甲巰咪唑(他巴唑)、氯磺脲等。氯黴素是最常見的藥物性再生障礙性貧血。而且有劑量反應關系。氯黴素可引起上述兩種類型的藥物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氯黴素的化學結構中含有壹個硝基苯環,其骨髓毒性與亞硝基氯黴素有關。能抑制骨髓細胞線粒體DNA聚合酶,導致DNA和蛋白質合成減少,還能抑制血紅素的合成。年輕紅細胞的細胞質中可出現空泡和鐵顆粒年輕細胞。這種抑制是可逆的。壹旦停藥,血象就會恢復。氯黴素也會引起過敏反應,這與劑量關系不大。它可以在服用氯黴素後的幾周或幾個月內引起骨髓抑制,也可以在治療過程中突然發生。其機制可能是直接抑制造血幹細胞或通過自身免疫直接損傷幹細胞的染色體所致。這種影響往往是不可逆的,即使停止用藥。任何有幹細胞遺傳缺陷的人都對氯黴素更敏感。

(2)苯及其衍生物與再生障礙性貧血的關系已被許多實驗研究證實。苯進入人體後,容易固定在脂肪組織中,苯慢性中毒時,主要固定在骨髓中。苯對骨髓的毒性作用是由其代謝產物引起的,可作用於造血祖細胞,抑制DNA和RNA的合成,損傷染色體。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苯中毒引起的再生障礙性貧血發病率增加。

(3)電離輻射X射線、γ射線或中子可穿過或進入細胞,直接損傷造血幹細胞和骨髓微環境。長期超過允許量的輻射照射(如放射源事故)可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

(4)病毒性肝炎與再生障礙性貧血的關系稱為病毒性肝炎相關再生障礙性貧血,是病毒性肝炎最嚴重的並發癥之壹,發病率小於65,438+0.0%,占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3.2%。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肝炎類型目前尚未確定,其中80%左右是由非甲非乙型肝炎引起的,可能是丙型肝炎,其余由乙型肝炎引起,臨床上與肝炎相關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有兩種類型:急性型居多,起病急。肝炎與再生障礙性貧血平均間隔約10周,肝炎處於恢復期,但再生障礙性貧血嚴重,生存期短,發病年齡小,且多以非甲非乙型肝炎為主;慢性型是少數,大部分以慢性乙肝為主,病情較輕,肝炎與再生障礙性貧血間隔時間長,生存期長。其發病機制尚不清楚。肝炎病毒可直接抑制造血幹細胞,引起染色體畸變,並可引起病毒介導的自身免疫異常。病毒感染仍可破壞骨髓微循環。

(5)免疫因素再生障礙性貧血可繼發於胸腺瘤、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在患者血清中可以發現抑制造血幹細胞的抗體。壹些原因不明的再生障礙性貧血也可能有免疫因素。

(6)遺傳因素:範可尼貧血是壹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具有家族性。貧血多發生在5~10歲,多數病例伴有先天畸形,尤其是骨骼系統,如拇指短或缺失、多指、橈骨縮短、身材矮小、頭小、眼裂小、斜視、耳聾、腎畸形和心血管畸形,皮膚色素沈著也很常見。DNA修復的機制有缺陷,所以惡性腫瘤尤其是白血病的發病率明顯增加。10%的孩子父母有近親結婚史。

(7)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PNH)與再生障礙性貧血關系密切。20% ~ 30%的PNH可伴有再生障礙性貧血,65,438+05%的再生障礙性貧血可有顯性PNH,兩者均為造血幹細胞疾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已明確轉變為PNH,但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表現不明顯。或明確由PNH轉為再生障礙性貧血,PNH表現不明顯;或者PNH伴再生障礙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伴PNH紅細胞,可稱為再生障礙性貧血-PNH綜合征。

(8)其他因素:報道病例少。再生障礙性貧血發生於妊娠期,分娩或人工流產後緩解,第二次妊娠時復發,但多數學者認為可能是巧合。此外,再生障礙性貧血可繼發於慢性腎衰竭、嚴重的甲狀腺或垂體功能減退。

  • 上一篇:b2c電商平臺有哪些?
  • 下一篇:米脂縣的社會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