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濟效率、行業經濟效率與社會經濟效率是三個不同層次的概念。企業經濟效率與行業經濟效率均指產出/ 投入最大化,但這並不意味著每個單個企業生產的有效率肯定能使整個行業是有效率的。因為,如果在某壹行業內,將原來用於相對效率較低的企業(如技術落後、設備陳舊或管理落後的企業) 的投入轉移到相對效率較高的企業,可以導致全行業更多的產出,那麽,我們可以肯定原來整個行業的資源配置並沒有實現帕累托最優 盡管單個企業的生產是有效率的。同樣,行業的有效率也並非社會資源有效配置的充分條件,資源有效配置所強調的是整個社會福利的最大化。但同時也必須看到,社會資源有效配置壹定意味著行業有效和企業有效。換言之,行業有效和企業有效是社會資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條件[3] 。
對於這三個不同層次概念的區別,有助於更準確地理解信息資源有效配置的涵義。有些學者常常將信息資源有效配置的概念混同於信息產業(行業) 資源的有效配置,這種理解是十分偏狹的。對信息資源配置的理解只能是在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背景下考察其有效性。
1.3 福利經濟學第壹定理與資源有效配置的條件
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價格是壹種能夠真實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信號,通過價格機制的作用,能夠自動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即壹般均衡是帕累托最優的。
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上,單個行為者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將導致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即壹般競爭均衡點都是帕累托最優的。這在經濟學中被稱為福利經濟學第壹定理[3] 。
資源配置帕累托最優有三個基本的條件:
· 生產的有效性,即必須在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生產;
· 各種產品比例的有效性,即生產出來的產品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偏好;
· 交換的有效性,即市場中不存在交易障礙,產品的分配與交換是充分的[4] 。
盡管完全競爭市場能夠以最低的成本自動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但市場並不是萬能的,市場中的壟斷性、經濟活動的外部效應、公***物品、信息的不完全、不對稱都會扭曲價格信號,從而使市場機制無法自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2 信息資源與信息資源配置
2.1 信息資源
肯尼思·阿羅(K.J.Arrow) 明確指出“信息是具有經濟成本的”[5] 。盡管早期的資源配置理論對“資源”的理解通常是指勞動、土地、資本這類物質資源。但當代經濟學理論已經賦予資源更加寬泛的理解,將知識信息作為內在變量,與有形資源***同構成生產要素。問題是在研究信息資源配置有效性的背景下,信息資源的真實涵義是什麽。
許多學者在這壹問題上堅持壹種“廣義的”理解,認為信息資源並非僅指信息內容,而應包容信息活動中的各種要素,如信息設備、信息人員、信息網絡、信息系統等。但筆者認為,無論是信息人員,還是信息設備都只能是信息生產過程的壹種“物”的投入,而不是信息本身,將信息生產和信息活動的各種要素均視為“信息資源”過於牽強。因為這樣我們將面臨壹個無法回答的問題:如果這些人員和設備不用於信息活動,它們還是不是信息資源?
因此,筆者認為,對信息資源的涵義的理解,不能持壹種實用主義的觀點,信息資源只能是信息內容本身,或者說信息生產和信息活動的產出,即各種形式的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
2.2 信息資源配置
信息資源配置問題無疑應當包容在資源配置的範疇內,從整個社會經濟的角度看,資源的有效配置即意味著包括信息資源在內的所有資源有效配置。如果我們把信息產業(行業) 看作壹個“黑箱”,信息資源配置所考慮的應當是信息產業的投入(包括投入的數量、方式和結構) 和產出(包括產出的數量、質量、形式和品種),因此信息資源有效配置的涵義即為在整個社會資源有效配置條件下對信息業投入與產出的安排。但是,研究信息資源配置的有效性,不可能脫離信息行業、信息企業的運行效率來孤立地考察,因此,必須在微觀層次上將信息行業、信息生產、信息市場的有效性問題納入研究的範疇。
3 信息生產的有效性
信息生產的有效性是信息資源有效配置的基本條件。信息生產的有效性指不可能再找到另外壹種生產方式增加壹部分信息產品的產量而又不減少其他信息產品的產量。即信息生產的產出/ 投入最大化。信息生產有效性要求信息產業在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生產,即增加壹種信息商品產量只能靠減少其他信息商品的產量。目前,相當多的信息機構面臨著壹種進退維谷的尬尷境地,壹方面資源條件、裝備水平亟待改進;另壹方面產品的形式單調,產出數量和質量與現有資源條件極不相稱,信息生產效率極為低下。
3.1 信息生產的主體非企業化
由於信息服務機構在傳統上是作為事業性單位,經費來源主要依靠財政撥款,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基本上是免費的或是象征性地收取少量工本費,根本不能也不需要補償生產成本,因而缺乏利益驅動激勵,也就失去了產品開發、市場拓展的內在動機。這是造成信息機構普遍生產效率低,資源閑置的內在原因。
解決這壹問題的關鍵在於構建壹種有效的激勵機制。筆者認為,可以對信息機構的營利性功能和公益性功能進行剝離,將人員、資金和信息資源進行明確的劃分,對前者轉換經營機制,按照現代公司制度設立和運作,實行企業化管理,利用經濟杠桿調控信息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讓市場來決定企業的經營方式,選擇或淘汰企業,迫使信息企業自覺地註重費用效益分析,改進服務質量,提高資源和設備的利用率,有條件的企業還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協作和聯合,組建跨地區、跨行業的企業集團;後者則可以作為單純的公益性服務機構運作,制訂壹套相應的績效考評指標和考評制度,並以此促進其提高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水平。這樣,既可以保證原有公益性服務功能不受影響,又可以剝離出壹部分人力、物力資源,利用經濟利益目標,驅動其創新信息產品、拓展市場,進入壹種滾動發展的良性循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3.2 信息企業缺乏規模經濟效果
我國的信息服務企業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壹類由傳統的科技情報所演化而成,這類信息機構受條塊行政隸屬關系的約束,缺乏必要的社會分工,各自為政,裝備水平和資源條件有很大的相似性,功能性重復現象十分顯著;另壹類是民營性質的小型信息中介機構,這類信息企業壹般規模小,設備條件簡陋,從業人員素質差,只能生產“復制水平”的信息產品。缺乏社會分工和企業的分散化、小型化,導致信息服務業的發展呈現出低水平重復的特點,產品加工深度低、形式單壹化,有些信息機構甚至連簡單再生產都難以為繼。這種狀況抑制了信息業的成長與發展,只有打破原有行政隸屬關系,通過社會化的分工與協作,走規模化、集約化的道路, 才能擺脫目前的困境和誤區,實現規模經濟效果,在整體上提升信息業的生產效率。
3.3 信息生產的外部性
經濟活動的外部效應(Externality) 指的是這樣壹種情況:個人或企業的經濟行為可以不通過價格機制而直接地影響(增加或減少) 他人的經濟利益,同時又不對這種影響取得收益或付出代價。由於信息具有復制成本低、易於擴散的特征,信息經常表現外部性,生產者很難監督其運行和使用過程,需要很高的維護成本,大量的“搭便車者”( Free Rider) 使得信息生產者的邊際收益小於邊際社會效益,從而導致信息生產者的成本無法通過市場機制取得有效的補償,信息生產不足,信息資源配置無效。
關於外部效應的問題,庇古(A·Pigou) 曾得出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又壹條件,稱為“黃金法則”,作為對帕累托邊際條件的補充:要使社會經濟福利最大化,就要使任壹經濟行為的邊際社會收益等於其邊際社會成本[6] 。即必須以某種方式讓生產者對“負的外部效應”付出代價或從“正的外部效應”中取得效益。“市場失靈”要求必須由政府出面,通過加大信息產權的保護力度,以排斥“搭便車者”,保障信息生產者的利益,或者直接給予信息生產者壹定的財政資助來補償其生產成本,才能有效地提高信息的產出效率。
4 信息市場的有效性
信息資源配置的有效性要求不僅用有效的方式生產,而且能最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即生產出來的信息產品能夠反映消費者的偏好,而且以適當的方式實現價值。當市場是完全競爭時,消費者對不同商品的邊際替代最終等於其生產比例,從而保證生產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事實上,目前我國的信息市場基本處於壹種無序和無效的狀態,而信息市場的無效性無疑又導致信息交換的無效性,最終導致信息資源配置的無效性。因此,只有發展和完善信息市場,才能發展信息產業,優化信息資源配置,推動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上,資源配置可以通過價格機制的作用自動實現帕累托有效。但是,信息是壹種特殊的商品,信息市場不可能是壹種理想的完全競爭市場。
4.1 不完全、不對稱的信息市場
價格在市場中的重要功能之壹是傳統資源稀缺程度的信息。但在信息市場中,價格的這種信號功能被大大削弱了,其原因主要在於兩個方面:
· 信息的價格壹般以其效用為依據,而信息效用具有很大不確定性,它在很大的程度上要取決於消費者對信息的偏好(主觀評價) 和利用能力;
· 在空間上(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 和時間上(事前與事後) 都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 消費者在交易中無法準確地把握信息的質量和效用。這就使得信息市場中的交易活動帶有很大隨意性和盲目性,妨礙了信息交易的有效性。對於這個問題,目前我們所能找到的辦法主要有兩個:1) 信息生產者通過在長期的市場活動中建立良好的商譽來消除由於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市場障礙;2) 由政府出面,制定嚴格的規制,規範信息市場的生產經營活動[7] 。
4.2 信息市場的供求矛盾
由於信息本身所固有的特點,市場機制對信息供求關系的自動調節機能明顯地弱化了,需方的需求信號不能順暢地通過市場傳達到生產者,因而在信息市場上經常出現壹種奇特的現象,即壹方面信息產品和生產能力大量閑置;另壹方面買方找不到所需的信息產品,造成“有效供給不足”[8] 。這種矛盾反映出信息生產偏離了消費者的需求,產出結構比例不合理,從而造成嚴重的效率損失。
4.3 建立規範、統壹的信息市場
從總體上看,我國信息市場的發育還很不成熟,信息企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信息市場零星、分散,成交量小,基本上處於壹種無序放任的狀態。由於信息產品的知識含量高, 且不具有固化的形態,因而對從業者的業務素質有較高的要求,單靠零打碎敲的“擺攤設點”很難從根本上改變目前的狀況,必須在兩個方面加大力度,加快步伐:
· 落實和加強信息市場的管理,完善法規制度,規範信息市場,對不具備資質條件和違規經營的信息企業進行整改,改變信息企業“皮包公司”的形象,重建消費者的信心。
· 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借助Internet 構建網絡化的信息市場,可以擴大供求雙方的接觸範圍,形成全國統壹的市場,大幅度地減少信息交易的費用,提高信息市場的運行效率。
5 信息產業的資源配置
信息產業在本質上是壹種“體系性產業”[9] ,為所有的產業服務,追求“體系性福利”目標, 這就意味著,從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出發,信息產業不僅要謀求自身的直接經濟利益,更應著眼於對國民經濟增長整體目標的貢獻。
5.1 信息產業政策目標
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今天已經很少有人再相信完全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會導致資源最優配置,政府必須借助政策杠桿對經濟活動進行宏觀調控。從根本上講,產業政策的總的目標就是優化該產業的資源配置,信息產業政策的目標也不例外。但在操作層面上,信息產業政策必然面臨著多元化的目標,例如,調整產業結構、增加R &D 投入、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建立風險投資機制、促進技術成果商品化、規範信息市場、加速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等均是信息產業政策的重要目標。但政策目標的多元化往往會導致政策的不連續性,使政策的執行者感到無所適從。不穩定、不明確的政策等於沒有政策。
政策的有效性要求信息產業政策中要有壹個明確的中心工作或基本目標,其他的政策措施應促進和確保這壹基本目標的實現。筆者認為,目前我國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已具有壹定的基礎,關鍵是如何盤活存量資產,提高產出效率,而解決這壹問題的唯壹出路就是加速信息產業化進程,這無疑應當是現階段我國信息產業政策的基本目標。
5.2 信息產業的結構調整
我國的信息產業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和基礎,但同時也存在著許多結構性的問題亟待解決。為了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目標,政府必須加大對信息產業的投入,調整信息產業的結構,改進信息資源的條件和信息裝備水平,以保證信息產出數量、質量的提高。
5.2.1 市場結構
由於信息企業的行政隸屬關系引起的行政性壟斷與重復建設、功能重置導致的過度競爭並存,使得信息市場處於壹種割據、無序的狀態, “大而全”“小而全” 的模式帶來的必然是低效率。因此,必須擺脫條塊束縛,按照社會化分工的要求和優勢互補的原則對現有的信息機構進行重組,理順體制關系,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構建壹個公平、規範、適度競爭的統壹市場。
5.2.2 產品結構
我國的信息機構普遍存在產品初級化、形式單壹的問題,固守著簡單的文獻服務模式,僅限於提供報道、檢索類的服務項目,顯然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的要求。產品結構的調整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積極主動的尋找客戶,拓展市場,在加工深度和產品多樣化上多下功夫。筆者認為, 現代信息企業應逐步形成壹個包括六大序列的多元化產品體系:
·商情信息 面向企業提供技術、工藝、價格、市場需求、競爭狀況等各種商情數據;
·技術產品 不僅包括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文獻資料,還應開展全方位的技術服務, 組織力量對具有市場價值的技術成果進壹步開發,再將成型的產品技術提供給生產企業;
·信息系統 應將企業信息系統的規劃、設計和工程作為信息企業的壹項重要業務;
·管理咨詢 包括企業診斷、項目論證、CI 策劃、營銷策劃等;
·戰略咨詢 為政府部門和大型企業有償地提供行業動態分析、市場預測、決策方案等綜合性的戰略研究報告;
·傳統的文獻服務。
5.2.3 人員結構
信息機構在傳統上比較重視基礎性文獻工作,因而在人員配置上也以資料人員為主,而壹旦作為營利性的企業進入市場,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思維定式,按照市場的要求對人員進行調配,尤其要加強營銷和開發力量,把“死資料”變成“活產品”,這不僅有助於增加企業自身的收益,而且可以為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優化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
總地說來,信息產業的改革思路可歸結為:信息機構企業化、信息產品商業化,信息服務產業化,信息產業集團化。
6 結 束 語
由於信息資源配置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不僅涉及信息產業內部的生產效率,而且涉及整個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既有微觀層面的生產經營問題,又有宏觀層面的政策、規制問題。因而筆者限於篇幅,無法對此展開全面而深入的闡述,本文的目的僅僅對信息資源配置效率問題的研究是提出壹種思路和框架。
參考文獻
1 周毅1 信息資源配置的質量問題探討. 情報理論與實踐,1988 , (1) :17~19
2 保羅·A·薩繆爾森等.經濟學(第十四版).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6 :271~272
3 樊綱.市場機制與經濟效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2~76
4 黃亞鈞等.微觀經濟學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 :360~364
5 肯尼思·柯羅著,何寶玉等譯.信息經濟學.北京:北京經濟出版社,1989 :157~176
6 李綱.市場信息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19~22
7 李綱等.風險、不確定性與信息約束1 情報理論與實踐,1998 , (1) :19~21
8 馬費成. 信息經濟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 :224~243
9 張元生等..加速實現信息服務業“兩個根本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