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誰可以告訴我如何養草上飛(蛇),很急!!!

誰可以告訴我如何養草上飛(蛇),很急!!!

怎麽飼養七寸蛇2007年04月29日 星期日 下午 09:55蝮蛇是我國各地均有的壹種小型毒蛇,除食用外,有較高的醫藥價值。蛇膽、蛇皮都是上等的中藥材,在臨床上應用已有悠久的歷史;毒液是暢銷藥品——蝮蛇抗栓酶的主要材料。蝮蛇種源易得,適應性特別強,養殖方法同其他毒蛇相比,技術簡單、易掌握,使人工飼養比較普遍的蛇種。但大規模人工養殖及對蝮蛇進行深入科學的研究,則是近幾年來才開始的。此蛇也是生產純蛇粉的主要原料之壹。

⒈ 蝮蛇有哪些地方性的別名?主要分布在哪裏?

蝮蛇別名七寸子、土工蛇、草上飛、爛土蛇、地扁蛇、土球子、爛肚蝮、狗屎卷、白花七寸倒、地灰撲、鐵樹皮、灰鏈鱉、狗屎蝮和土坯蝮等。我國有6種蝮蛇,東北三省有兩種,即白眉蝮蛇和黑眉蝮蛇(蛇島蝮蛇)。另外4種是內蒙古壹帶的草原蝮蛇、新疆等地的高原蝮蛇、江浙壹帶的短尾蝮蛇和尖吻蝮蛇。蝮蛇是我國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壹種毒蛇。

⒉ 蝮蛇有哪些主要特征和習性?

蝮蛇的主要特征是頭部呈三角形,有頰窩,體形較小,尾較短細。體背灰褐色或土紅色,交互排列呈褐色圓形斑,亦有深淺相同的橫斑及分散不規則的斑點,體側有壹列棕色斑點。腹面呈灰白或灰褐色,雜有黑斑。由於蝮蛇分布廣,因此色斑的變異也較明顯,主要隨所棲環境幹燥或濕潤而有淺淡或深暗之分。其鱗片最顯著的特征是鼻間鱗短而寬,體側尖細,可與其他蛇種相區別。蝮蛇具管狀毒牙1對,平時臥於口中,張嘴時則隨之直立而起,咬住地害部位。

蝮蛇生活在平原、丘陵、低山區或城鎮結合部的田野、溪溝邊和墳丘、灌木叢、石碓及草叢中,多盤曲成團,如狗屎樣,故有“狗屎卷”和“狗屎蝮”之稱。蝮蛇屬晨昏性蛇類,早晨和傍晚活動頻繁。其食性很廣,是廣食性的蛇類,淡水魚、蛙、蜥蜴、鳥、鼠類等均是蝮蛇喜愛的食物,該蛇也有食蛇習性。生殖方式為卵胎生,每年的5~6月為交配期,每胎產2~12條仔蛇,產仔期在8~10月,初產仔期長約14~17厘米左右。

⒊ 蝮蛇的投種密度和註意事項如何?

蝮蛇飼養投種密度以每平方米不超過5條為宜。養殖方式有池養、室內養和場地養(含立體養殖)等3種方式。少量的試養可采用池養,池上面需加蓋能透氣、易觀察的紗網或鐵絲網,以防逃逸。蛇在野生狀態下自由分布,壹旦集中放入蛇池或蛇場,初期會很不適應,往往在墻角、水池的出入口或圍墻排水口處打堆亂擠。如投放的密度較大很容易壓死下面的蛇,如不及時分開,壹夜過去被壓死在下面的蛇有時多達數千克。為防止蝮蛇這種初進場的打堆行為,避免不應有的經濟損失,飼養人員應及時將聚堆的蝮蛇挑開,向場內的石碓及蛇窩處分散。尤其是投蛇後第壹個晚上,要安排人24小時值班,協助它盡快找到藏身位置,人為減少投種後的這種死蛇現象。若大批投種,最好分批投放,以使它盡快尋覓到歸宿。天氣突變時,輻射也易出窩打堆,遇有這種情況要及時處理,以防意外。蝮蛇不同飼養密度的平均成活率見表9。

表9 蝮蛇不同飼養密度的平均成活率

單位:%

年度

16條/米2

32條/米2

48條/米2

1997

1998

1999

80.20

80.34

84.00

75.20

75.75

80.00

50.40

49.84

53.00

平均

81.50

76.98

51.08

⒋ 蝮蛇攝食有何特點?

蝮蛇屬惰性蛇類,喜靜不喜動,活動比較緩慢笨拙,捕食常采取突然襲擊的方式。即選擇舒適位置盤蜷不動,頭在中間並稍稍擡起。由於身體有以假亂真的保護色而不易被xi奧動物發現,當有蛙、鼠或小鳥等食餌從其旁經過時,蝮蛇通過頰窩和舌頭很遠就能發現。壹旦達到捕捉距離即突然彈出頭部攻擊,用毒牙迅速咬住獵物稍等片刻才松口。獵物被咬後即刻中毒,掙紮動作緩慢,蝮蛇跟隨其後直到動物不能動時才慢慢吞食。

在人工飼養條件下,蛇園內可飼養壹些蝮蛇喜食的小動物,供其自由捕食。無論是長江流域的蝮蛇,還是產在東北的北方蝮蛇,大多喜歡捕食魚類。飼養季節可每天傍晚將購來的淡水小雜魚攤在木板上或地板磚上,放在蝮蛇經常出沒的地方及蛇窩附近,蛇嗅到魚腥味即刻出窩覓食,有時會傾巢出動,場面非常壯觀。大規模飼養蝮蛇時,根據蝮蛇對魚腥味有較強的識別功能這壹特性,可將動物的下腳料如豬肺等切成小塊與碎魚塊混合攪勻後,大部分蝮蛇十分愛吃。但也有壹少部分喜食活的動物,對人工投放的死食不太感興趣,這部分蛇可去飼料池捕獲活得小魚、泥鰍或蛙類。飼養中不提倡人工填餵。壹旦形成規模(哪怕是小規模),填餵是不現實的。只是有針對性地對某些特殊的蝮蛇進行試填,而且要在室內長期飼養,以便於觀察,發現不適應即停填。蝮蛇對不同飼料攝食性調查見表10。

表10 蝮蛇對不同飼料的攝食性調查

飼料名稱

單位

投入食物數

食下量

食下率(%)

小白鼠

青蛙

小雜魚

泥鰍

生豬肉絲

柞蠶幼蟲

桑蠶幼蟲

蝌蚪

鵪鶉蛋

雛雞

克×堆

50

50

50

50

30×30

30

30

200

30

30

29

31

42

38

0

0

0

0

0

0

58

62

84

76

0

0

0

0

0

0

⒌ 蝮蛇有何食性和消化特點?

蝮蛇的食性與棲息場地能提供的食物種類有關,很容易形成慣性食物。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也是如此,這是大規模養殖較易成功的根本所在。蝮蛇的食欲較強,且進食量很大,壹條成年蝮蛇可連吞3~5只麻雀或小白鼠等。但其消化食物的速度很慢,每吃壹次要經過5~6天才能消化完畢,消化的高峰多在進食後的1~2天。蝮蛇的消化速度與飼養環境有直接關系。當溫度達到25~28℃左右時,消化最快;低於15~18℃時,消化緩慢;低於10℃時,則不吃食物,給其強行填食也不消化,很快便吐出來。在不太饑餓的情況下,壹般不捕食;30℃以上進窩棲息不動,直至溫度適宜方才出窩覓食。

⒍ 蝮蛇的耐饑能力怎樣?

蝮蛇的新陳代謝率極為緩慢,如飽食壹次後不受驚擾,在供水充足的情況下,即使不進食也能存活較長時間,只是瘦得皮包骨頭、沒有蛇樣了。蝮蛇的耐饑能力仍與飲水有關。在供水條件下可耐饑80~392天,但體重平均要減少24.7%;在不供水的條件下也能生活34~107天,體重平均減少33.6%;即使是剛出生的小蛇,在只供水、不公食物的前提下,亦能活很久。由此可見,蝮蛇對食物有很高的利用率和很強的耐饑力。

⒎ 養殖中南北有何活動差異?

蝮蛇的活動有壹定的自然規律,屬晨昏性蛇類。大多傍晚5時左右出窩活動捕食,至早晨9~10時左右回窩休息。但我國地處溫帶、熱帶及亞熱帶,壹年四季寒暑變化明顯,蝮蛇的活動也表現出明顯地南北地域差異。長白山地區的蝮蛇冬眠期比較長,從10月上旬開始入蜇,到翌年5月上旬才陸續出蟄,冬眠期為7個月左右。而處在南方地帶的蝮蛇活動期較長,從3月末~11月末,長達8個月之久,且5~10月為活動、覓食、蛻皮和增重的高峰期。

蝮蛇壹般出生在2~3年達到性成熟,雄性蝮蛇比雌性蝮蛇的成熟期早,小型蝮蛇比大型蝮蛇成熟期早。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帶的蝮蛇性成熟要晚些,尤其是產地在東北地區的,性成熟時間還要延遲;而南方省(區)的蝮蛇性成熟要提早很多,這是最為明顯的南北差異。此外,北方蝮蛇冬眠的死亡率有時高達43%以上,而南方蝮蛇則低於這個數。蝮蛇在自控溫室的越冬成活率見表11。

表11 蝮蛇在自控溫室的越冬成活率

年度

溫度(℃)

濕度(%)

越冬數(條)

成活數(條)

成活率(%)

1987

1.5~6

68~75

30

19

64.9

1988

1.5~6

60~70

200

123

61.5

1989

2~8

70

600

424

70.7

在此值得壹提的是,壹天之中如果氣溫變化較大,蝮蛇的活動時間也不盡相同。天氣冷時,它只在中午前後出窩活動;氣溫達到25℃以上時,在上午9時和下午3時活動較多;在氣溫超過30℃以上時,則於清晨和黃昏活動頻繁,中午卻很少出來活動。

⒏ 溫度是決定蝮蛇活動的主要因素嗎?

蝮蛇是變溫動物,溫度當然是決定蝮蛇活動的壹個主要因素。因其體溫隨著氣溫的升高而上升,當外界氣溫升到28~30℃時,常常盤曲不動;高於30℃以上即開始騷動不安,呼吸加快;高於36℃則有劇烈竄動行為,呼吸急促;壹旦高於40℃時,即會出現大批死亡。雖然蝮蛇可以生活在2~38℃的範圍內,但其最佳的生長溫度為20~28℃。低於10℃時無進食欲望;5℃以下便會進入冬眠。蛇島蝮蛇的耐寒能力強於東北蝮蛇,氣溫在4℃以下也出來活動,0℃才是它的活動最低限度。

⒐ 蝮蛇是如何繁殖的?

蝮蛇的繁殖方式和大多數蛇類不同,系卵胎生。蝮蛇的胚胞在雌蛇體內發育成熟,仔蛇生出後就完全可以獨立生活。由於蝮蛇這種生殖方式,使胚胞能受到母體更好的保護,所以其成活率很高(9月份以前出生的),對人工養殖非常有利。雌蛇產仔後體重明顯減輕,產仔前、後雌蛇的體重比較見表12。

表12 產仔前、後雌蛇體重比較

年齡組

雌蛇(條)

平均產前重(克))

平均產後重(克))

窩仔重(克)

失重(克)

A

8

57.65

38.91

7.50

11.24

B

49

70.21

45.54

8.52

16.15

C

37

85.82

52.11

10.62

23.09

D

8

98.78

61.91

8.64

28.23

總數

102

312.46

198.47

35.28

78.71

從表12可以看,雌蛇產後的失重率與繁殖年齡和窩仔重明顯相關。蛇齡小、窩仔重小,失重率也少;反之則失重率多。每年的5~9月為蝮蛇的繁殖期,每條雌蛇可壹次連產10余條仔蛇。初生仔蛇壹般體長14~19厘米,個別體長者達20厘米以上;體重多在7~12克左右。新生仔蛇當年蛻皮1~2次,體長增加1倍,體重達至2倍以上,就可以安全越冬。

⒑ 初生仔蛇與成蛇及其他幼蛇有何不同?

初生仔蛇色斑差異很大,有人曾對100條孕蛇產出的仔蛇進行統計,其中33%左右的色斑;還有少數是壹窩三種色斑的。

與其他幼蛇明顯不同的是,剛出生的仔蛇能馬上爬行,以擺脫殘余卵黃和蹭帶臍帶,壹般10分鐘後仔蛇便進行第壹次蛻皮。蛻皮後的仔蛇體色鮮艷,色斑明顯,尾尖呈黃色,腹部有臍孔和臍溝。蛻皮後的仔蛇活動迅速,反應靈敏,稍受驚動後便有強烈的攻擊行為,能咬死並吞食比其體重稍大的幼蛙和幼鼠,並有毒液分泌。因此,不要徒手去抓拿,以免被咬中毒。

⒒ 如何降低仔蛇越冬的死亡率?

仔蛇雖出生後不久進行第壹次蛻皮,且體長可增加10毫米左右。但仔蛇出生後,壹般當年的體重和體長變化不是太大,只有到第二年的活動高峰期,體重和體長才有明顯地增加。特別是9月份以後出生的仔蛇,由於冬眠前大多沒有進食機會,所以越冬及翌年的死亡率相當高,達50%以上。為了避免仔蛇越冬出現過多死亡的現象,必須在越冬前讓其有足夠的營養積累,脂肪積累率要達到7%以上。出蟄後,要馬上提供其喜食的飼料和飲水。此外,仔蛇越冬的溫度宜保持在2~6℃左右。若在0℃以下時,仔蛇易死亡;溫度高於冬眠溫度時,仔蛇活動量會加大,體內的營養消耗較多,是不必造成翌年仔蛇較高的死亡率;濕度也是制約仔蛇死亡率的另壹關鍵性問題,越冬環境的濕度易在65%~75%之間,大於這個數字,仔蛇易患皮膚黴爛病而死亡。在仔蛇的越冬期,壹旦有鼠類入侵冬眠場所,也是危害仔蛇生存的另壹大天敵,必須采取防範措施。

⒓ 飼養季節怎樣管理幼蛇?

在日常的飼養管理中,無論怎樣細致和努力,幼蛇生病總是在所難免的。特別是冬眠過後,幼蛇的體質相當虛弱,更容易染上疾病。因此,要註意搞好蛇場衛生,預防發生疾病。蛇窩裏鋪墊的沙土要經常更換,長期保持其幹燥;飲用水要潔凈,且無汙染,特別是盛夏酷暑季節,由於幼蛇活動趨之頻繁,飲食較多,產生的糞便也多,加上有些吐出的食物殘渣和咬死後沒有吃完的動物屍體,極易腐敗汙染蛇場和水源,更要勤掃勤換。定期檢查蛇窩內的溫、濕度以及蛇的健康狀況,發現病蛇應及時隔離治療,以免傳染其他健康的幼蛇。幼蛇最好的飼料是蝌蚪和小泥鰍,應定期保證投餵。幼蛇壹般每年蛻皮2~3次。蛻皮期相對濕度應在60%~65%之間,切忌太幹燥,影響幼蛇正常蛻皮。

⒔ 幼蛇投餵註意啥?

剛出殼的幼蛇,7~10天內不進食,多靠卵黃維持營養與消耗;待10天後才開始少量進食,但對食物比較挑剔。據觀察,第壹年秋天產下的幼蛇,即使當年吃不到食物,大部分也可成活。第二年6月中旬開始投餵蝌蚪和小泥鰍等食物,到10月中旬,仔蛇的成活率可達50%以上,平均增重3.3克,體長增長7.13厘米。飼餵時發現幼蛇對雞蛋、蚯蚓、螞蚱、黃粉蟲及蛹都不吃,硬填也吐出來,沒吐出來的也因不適應而死亡;但幼蛇食蝌蚪和小泥鰍,也愛喝葡萄糖水,常喝有拉稀表現。對自然采食能力弱或拒食的幼蛇可人工填餵,具體的填食量取決於該蛇的第壹次捕食量。氣溫降至15℃以下時不宜填食,否則會引起嘔吐和消化不良。

對患有口腔炎的幼蛇,在填食前可用0.05%的高錳酸鉀或生理鹽水沖洗掉口腔中的膿血。填食後,幼蛇會大量飲水。因此,必須供給足夠的清水,並在水中加入少量抗生素,以利於幼蛇發生病害。

幼蛇的投食頻率,要根據其在不同季節的代謝情況而定。早春和晚秋的氣溫稍低,幼蛇活動遲緩,代謝緩慢,進食後約10~15天才能排出糞便。6~9月份是幼蛇的活動高峰期,其食欲強、代謝快,食後4~7天便有糞便排出。若人工填餵,壹般在糞便排出5天後再進行下次填餵。幼蛇食性調查見表13。

表13 白眉蝮蛇仔蛇食性調查

食物種類

飼養仔蛇數(條)

采食情況

存活時間

反應

成活率(%)

雞蛋

蚯蚓

葡萄糖水

螞蚱

蝌蚪

黃粉蟲蛹

黃粉蟲

雞蛋

泥鰍

10

10

10

100

100

3

3

10

10

個別食

不食

不食

部分吃

填入

填入

填入

填入

1個月

1~4個月

20天

1~5天

6個月部分死亡

1個月

1個月

3個月

6個月

身上有癥狀

幹癟死

拉稀

瘦弱

增重

腸梗阻

腸炎

增重

0

0

0

0

57

0

0

0

50

⒕ 幼蛇的天敵有哪些?

由於幼蛇體小力弱,自衛能力和防範意識遠遠不如成蛇。幼蛇致命天敵有鷹、雕、黃鼠狼、刺猬、野狗、貓頭鷹、王錦蛇、大體老鼠和少棘蜈蚣等,應人為消滅和驅趕幼蛇的這些敵害,以利於生長。

⒖ 采毒是否影響蝮蛇的成活率?

毫無疑問,過分采集蛇毒肯定會影響蝮蛇的成活率。養殖蝮蛇不采毒的成活率雖高,但沒有經濟價值;壹年中如果采壹次毒,效益較低;采三次毒效益雖好,但成活率又有所降低。因此,專家認為蝮蛇每年兩次采毒比較適宜,成活率可達80%左右。在保證取毒量又不影響蛇體健康的前提下,間隔時間在1個月以上。不同取毒次數與蝮蛇的成活率見表14。

表14 不同取毒次數與蝮蛇成活率的關系

年份

不取毒

取1次毒

取2次毒

取3次毒

1987

1988

1989

85.50

86.00

86.88

82.5

84.5

85.0

79.50

79.00

80.50

69.50

65.50

65.00

平均

86.12

84.0

79.66

66.66

⒗ 蝮蛇排毒受哪些因素影響?

性別、個體大小、飼養方法、分布地域及不同的采毒月份等等,均是影響蝮蛇排毒的直接重要因素。以分布在北方的蝮蛇性別來講,雌性蝮蛇的排毒量略高於雄蛇,具體的對比情況見表15。野外的野生蝮蛇和蛇園飼養的蝮蛇排毒量也有明顯差距,對比見表16。

表15 雌、雄蝮蛇排毒量比較

性別

條數

平均幹毒量(毫克)

含水量(%)

雌蛇

雄蛇

101

109

20.47

174.71

71.8

70.2

表16 野外蝮蛇和蛇園飼養蝮蛇排毒量比較

采毒蝮蛇的來源

平均每條幹毒量(毫克)

含水量(%)

野外28條

蛇園28條

20.12

16.31

71.9

76.8

另外,蝮蛇個體大小與排毒量的關系更為明顯。通常情況下,個體較大蝮蛇的平均排毒量是個體較小者的5倍左右。如體長30~39.9厘米的,平均每條每次排毒為6.24毫克;體長40~49.9厘米的,平均每條每次排毒量為17.45毫克;而體長50厘米以上者,平均每條每次的排毒量多達31.98毫克。因此,同樣是被蝮蛇咬傷,個體大小的排毒量卻有著較大的差異。蝮蛇的適宜采毒季節是在每年的6~9月份,但以7~8月份為最佳月份,分布在南方的蝮蛇可適當提前。因蝮蛇在這個時期大量捕食,且體質健壯、比較活躍,其產毒量也高,但其蛇毒量與蛇本身代謝率高低密切相關。如進食不久的蝮蛇,其蛇毒已消耗很多,必然導致排毒量明顯降低;若是蝮蛇長期未進食物,其蛇毒的積累量變明顯增多。

⒘ 蝮蛇毒友和毒性和用途?

蝮蛇毒是壹種略帶黃色透明的液體,黏性大且有壹些小顆粒狀物。經生化部門測定其含水量為50%~75%,比重在1.03~1.10之間。蝮蛇咬傷1次放出的幹物重量是25毫克。被蝮蛇咬傷後,應立即註射抗生素毒血清,此藥對該蛇咬上有特效。

蝮蛇的毒液是其捕食、消化和自衛的秘密化學武器,也是臨床上良好的鎮痛、止血藥品。蛇毒的鎮痛作用雖慢但持久,安全範圍大,長期應用不會成癮。對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以饑餓性癌腫痛和麻風神經痛等病癥的止痛作用顯著;對血友病、子宮出血等也有很好的療效。蛇毒中還含有多種溶細胞素,目前有關科學家已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以期攻克癌癥。

蝮蛇毒味混合毒素(中醫稱為風火素),是含血循毒較多、含神經毒較少的壹種混合毒。此毒除用於制造抗蝮蛇毒血清外,還用於制作蝮蛇註射液及壹些溶栓制品,現已廣泛用於臨床。

⒙ 為什麽要對蝮蛇毒進行幹毒制備?

新鮮的蝮蛇毒是壹種略帶腥味的粘稠液體,同時又是壹種蛋白質,含有多種酶。在常溫下酶很容易變質失去活性,嚴重影響蛇毒的質量。外方人員認為是以假亂真,企圖蒙混過關,給外商留下不好印象。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並不是假蛇毒和我方道德素質問題,而是蛇毒在制備和貯存過程中,蛇毒本身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酶變性。這種令人難以察覺的變性,使蛇毒本身失去活性性質,被誤認為是假蛇毒。其實呢,失去酶活性的蛇毒與假蛇毒是壹樣的。因此,蝮蛇毒壹旦采集完畢後,應立即進行幹毒加工。如不能馬上加工,應將鮮毒液放在冰箱或冰桶內保存,但保存時間不宜超過4小時。

⒚ 怎樣保存幹蛇毒?

蝮蛇毒液在制備幹毒前,首先要將毒液離心、幹燥,以除掉雜質。幹蛇毒吸水性較強,且不耐熱,在潮濕空氣、高溫及光的影響下均可變質失效。具體保存幹毒的方法是:將幹燥後的粗蛇毒快速放入玻璃管,再噴燈下將玻璃管開口處燒化,使管口封閉;然後,貼上標簽,標記上蛇毒種類、批號、日期,用黑色的紙張包裹好,放入冰箱內保存,這樣可以保存數十年之久。

在貯存幹蛇毒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小心謹慎,每次操作至少要有兩個人在場,以便互相照顧。操作時帶好防護眼鏡和口罩,特別是刮取幹蛇毒過程中更需如此。整個處理過程中應在室內進行,並關好門窗,杜絕閑雜人員入內。操作人員的手部不能有創口,否則壹定要帶橡皮手套,嚴防幹毒進入。

⒛ 蝮蛇註射液有哪些藥用價值?

蝮蛇註射液是全蝮蛇經蒸餾制得的滅菌水溶液,其主要成分為揮發性成分,含量為0.302毫克/毫升。由於蝮蛇註射液的有效成分中包括抗炎、抗腫瘤、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呢個等物質,因此,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肺結核、慢性骨髓炎、紅斑狼瘡、癌癥、喘息性支氣管炎等癥。另外,對各種免疫功能低下、慢性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均有明顯療效。

21。被蝮蛇咬傷後應服用哪些蛇藥?

蝮蛇是我國劇毒蛇類中分布最廣的壹種,約占各類毒蛇咬傷的50%以上,其中在江、浙兩省及東北林區的危害最大,為此必須充分認識到防治蝮蛇咬傷的重要性。下面將蝮蛇咬傷常用的中成藥詳介如下:

⑴ 南通蛇藥和解毒片(片劑)適用於各種毒蛇咬傷及蠍子、蜈蚣等毒蟲咬傷,特別適用於蝮蛇咬傷。

用法:首次量各20片。現將藥片搗碎,用酒50毫升(不會飲酒者可用開水吞服)加等量溫開水,以後每隔6小時服10片。

⑵ 上海蛇藥(片劑、針劑)對蝮蛇、五步蛇、蝰蛇、烙鐵頭、竹葉青等咬傷均有效。

用法:可單獨使用,如與沖劑配合使用療效更佳。首次服10片,以後每小時服5片,病情減輕可改為6小時服5片。壹個療程3~5天,病情較重可酌情增加。

若使用本藥的針劑,可1號註射液和2號註射液結合使用,其功效與片劑相同,與沖擊配合使用療效更佳。1號註射液第壹天每4小時註射2毫升,以後每日3次,每次2毫升,總重約20~30毫升。壹般給予肌肉註射,必要時可以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實施靜脈滴註,或用25%~50%葡萄糖溶液20毫升稀釋後靜脈緩慢推註。使用2號註射液每4小時或6小時肌肉註射2毫升,壹個療程3~5天。

另外,沖劑配合片劑和註射液在壹起,作用效果更佳。首次服2包,開水沖服,以後每日3次,每次1包,壹個療程為3~5天。

⑶ 蛇傷解毒片(註射液)對我國常見毒蛇咬傷均有效。

用法:片劑首次20片,以後每4~6小時內服7~10片,中毒癥狀好轉後酌情減量,連服5天。針劑首次8毫升,在傷口周圍及結紮上端註射,以後每6小時1次,每次肌肉註射6毫升,全身中毒癥狀減輕後改為口服片劑。

⑷ 群生蛇藥(水劑、針劑)適用於蝮蛇,亦可用於五步蛇、眼鏡蛇、竹葉青、烙鐵頭、銀環蛇大毒蛇咬傷。

用法:水劑首次服量為20毫升,以後每次10毫升,每日3~4次。針劑首次量4毫升,以後每次2毫升肌肉註射,每日4~6次。重癥患者酌情增加劑量,兒童劑量酌減。水劑和針劑視中毒病情需要,可單獨或合並使用。

⑸ 廣州蛇藥(7118#蛇藥為片劑)適用於蝮蛇、銀環蛇、眼鏡蛇、眼鏡王蛇、竹葉青等毒蛇咬傷。

用法:首次14~20片,重癥者首次加倍,以後每3~5小時7片,用溫開水送服。

⑹ 祁門蛇藥(片劑)適用於蝮蛇、五步蛇、竹葉青、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咬傷。

用法:首次12片,每日4次,以後每次服8~10片。

⑺ 青龍蛇藥(片劑)對各種毒蛇咬傷有效、對毒蜂、蜈蚣等蜇傷也有療效。

用法:每次服10~20片,每日4~6次,冷開水吞服,首次用量加倍。

⑻ 精致抗蝮蛇毒血清(註射液)該藥是從免疫馬的血清中提純出來的球蛋白溶液。為了防止過敏反應,用錢可作皮試。使用中,同時加入地塞米松10~30毫升註射,可減少或減輕過敏反應的發生。

用法:取該血清6000單位,加入5%~10%葡萄糖溶液或生理鹽水靜脈點滴。

註:在蝮蛇咬傷出現少尿期,抗蝮蛇毒血清是否仍需應用,臨床報道認為應用仍有助於防止或減輕腎實質性損害。

22。蛇毒是否其消化作用?

毒液中除了毒素成分以外,還有許多復雜的成分,其中就含有促進消化作用的多種酶。當蛇毒註入地對動物體內,這些酶就開始先期分解動物組織。有關科研人員曾做過試驗,毒蛇捕食鼠後3~7天即完全消化和吸收,僅排出毛和爪的殘渣部分;而采毒後捕食的,則2~3天即排出完整的鼠。鼠僅僅是發酵而未被其很好地消化吸收。因此可證明毒蛇的毒腺是重要的消化腺,在毒蛇的消化過程中起著促進消化的作用,這也是與無毒蛇生理機能明顯不同的地方

  • 上一篇:新藥品管理法2020實施時間
  • 下一篇:生物制藥起源於哪個國家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