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同仁堂藥店有壹副對聯。
早在《黃帝內經》就有“上班先治病”的記載。關於“工”的要求,唐代孫思邈提出,治病是壹件“無微不至的事”,既要“廣泛的醫源,勤於工作”,又要“看到別人的苦惱,如果自己也有”。這說明,做“工”的人,不僅要有精湛的技藝,更要有壹顆為他人的真心,才能成為壹個“工”。從這個要求來看,中國古代所謂的“醫生”——醫者,就是今天工匠的雛形。
拓展同仁堂文化和匠心信息
匠心源於匠人。有了人,精神就有了寄托和載體。工匠和匠心就像壹塊美麗的玉石。壹個好的匠人,如果技藝精湛,真誠美麗,三者缺壹不可。
同仁堂有著347年的悠久歷史和與之相稱的厚重文化。德、誠、信,是對同仁堂文化最好的詮釋。既有拯救世界之心,又有對自己苛刻的法則和待人接物之美。
美德是壹種心靈和夢想。早在同仁堂成立之前,創始人樂顯揚就提出了“能養生助人者,藥為重”的思想。這種理想先於企業組織誕生的特殊性,為同仁堂文化帶來了優秀的先天基因。
誠實是壹種自律和嚴厲的批評。古語雲:“丸粉膏丹,神仙難分。”中藥的傳統劑型,因為破壞了中草藥本身的完整性,所以很難從優劣中辨別真偽。但同仁堂堅持做好藥,良心藥,放心藥。1706,團長樂馮明立下了“兩個絕不敢”的鐵律。三個世紀的敬畏和謹慎不斷警醒和鞭策著同仁堂人。
信是壹種反饋和互動。1723年,僅同仁堂壹家就為8位皇帝跑官藥188年;如今,同仁堂已經成為老百姓心目中“誠信”和“品質”的代名詞。這是同仁堂的德與誠,是民間與社會的“信”之果。當民眾面對非典疫情時,同仁堂毅然選擇義大於利,承擔了巨大的利潤損失。這是同仁堂對人民、對社會的“信仰”——人要有德,人要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