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改革和建設方式
進壹步推動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保技術在住宅行業的更廣泛應用,並取得實質性成效。其中,建築節能相當突出。因為建築節能是國家三大節能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比重最大(建築運行+施工總能耗約占全社會總能耗的50%);貢獻最大(僅壹項建築外保溫技術就能實現建築節能50-65%);效果最為顯著(8年左右,新建築全面開展,節約近6543.8+億噸標準煤,減排約3億噸CO2,拉動經濟增長約3000-6000億;應該盡快推廣到既有建築,規模更大,前景更廣闊。如果實現,每年可節約2-3億噸標準煤,減少5-8億噸二氧化碳。如果5年完成既有建築節能改造,每年經濟增長約1萬億,改造3-5年即可收回投資)。深化改革,壹是抓住機遇,向建築節能及相關產業、鋼結構及相關產業、合同能源管理、汙水處理、中水回用、垃圾處理、環境設計等深度領域發展;二是要盡快在全國範圍內全面推進既有建築節能改造,既能節能減排,又能惠民生,拉動經濟。
第二,改革技術的路徑
我國現有的建築施工技術路徑形成於1982,稱為鋼筋混凝土現澆體系,也稱濕作業(以下簡稱傳統技術)。客觀地說,該制度對我國城鄉建設的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實事求是地說,它的缺點也很突出:壹是鋼材、水泥浪費嚴重;二是用水量過大;三是場地臟亂差,往往是城市可吸入顆粒物的重要汙染源;四是質量通病嚴重,裂漏投訴突出;第五,人力成本飆升,招聘難,管理難,質量難控制。此外,無論在體系中加入多少新的添加劑,效率似乎都接近極限,高層和超高層建築7天/層很難突破。80-100層的高層建築,至少需要3年。這說明我國傳統的建築施工技術已經到了改革的時候,應及時推進工廠化裝配式建築的發展,不僅可以克服上述弊端,而且可以改變施工方式,大大提高效率。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總結起來有三種模式:壹是裝配式鋼筋混凝土,以萬科、遠大住工為代表,適用於多層、小高層建築。它以傳統的鋼筋混凝土框架和框剪技術為基礎,重點研究外墻板、內墻板、樓板等部位。,且零件率50%左右,成本進壹步降低,可三天左右;二是以杭蕭、鐘健鋼結構為代表的裝配式鋼結構,適用於高層、超高層建築。在傳統鋼筋混凝土核心筒技術的基礎上,盡可能以鋼結構零部件、工廠為主,盡可能減少現場安裝焊接量,提高施工效率,零件率約30-40%;第三,以遠大可持續建築為代表的裝配式鋼結構適用於高層和超高層建築,完全替代傳統工藝,有效節約鋼材、混凝土和水的消耗,構件比例約為90%,成本可降低1/4-1/2,每天可達1-2層。總的來說,可持續建築就是裝配式鋼結構、裝修的“六節壹環保”建築(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省時、省投資環保)。具有運營施工節能、部品壹體化、高效低成本的顯著特點,改變了技術路徑和市場模式,符合循環經濟理念,充分體現了穩健、經濟、快速,是建築業轉型發展的壹場深刻革命。
第三,改革市場模式
中國的房建市場模式改革雖然同時起步(從1987在全國範圍內實施魯布革試點的經驗開始),但未能跟上行業(如石化、電力、冶金、紡織等)市場模式改革的步伐。)和部分鐵路、交通、水利工程,且大部分仍延續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模式,弊端充分暴露(中標前,甲方強制總包分包嚴重;中標後,設計施工方不斷變更談判,追加投資極其嚴重;低級惡性競爭激烈,市場混亂,腐敗頻發,問題突出。原因是這種模式背離了市場經濟中“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做到經濟與效率並重”的規律。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壹些城市政府率先推動了住房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市場模式的改革,實現了設計和施工總承包,給了總承包商壹個經濟和效益並重的激勵,實現了科技創新、優化設計、縮短工期、節約投資,實現了“壹價、交鑰匙、買成品、買精品”,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深圳地鐵5號線采用總承包方式,節省投資15%,縮短工期38%,真正體現了“三個有利於”(有利於又好又快建設,有利於設計施工總承包企業做強做大,有利於公共投資項目提高效率,有效杜絕腐敗)。此後,很多城市在修建地鐵時,都照搬了這種設計施工總承包的方式。建議廣泛推廣,壹舉改變原有弊端。我們密切關註壹些城市政府和壹些大型設計施工單位積極推進設計施工總承包改革創新的經驗。
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建築行業競爭更加激烈,但辯證來看,這是適時改革的有利時機。建築業的轉型發展確實到了關鍵時刻,三項重要改革不得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