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參考sedi,Herba[湘雅醫學詞典]
垂盆草[湘雅醫學詞典]
中藥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垂盆草[中醫藥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3垂盆草概述
垂盆草是中藥的名稱。參見四川中醫年鑒。為景天科垂盆草屬植物垂盆草的新鮮或幹燥全草[1]。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記載了該中藥的藥典標準。
4拉丁學名垂盆草(La)(中藥術語(2004))
5英文名stringy stonecrop herb(《中藥術語(2004)》)
6垂盆草別名狗牙、半枝蓮、三葉景天。
石釘、狗牙半枝、瓜子草、三葉草[2]。
7.垂盆草,垂盆草,垂盆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
垂盆草。是垂盆草的全草。
垂盆草為垂盆草[1]的新鮮或幹燥全草。
原植物為多年生多肉草本植物,不育枝匍匐生根,結果枝直立,長10 ~ 20 cm。三葉輪生,倒披針形至長圓形,長15 ~ 25毫米,寬3 ~ 5毫米,頂端尖,基部漸尖,全緣。聚傘花序松散,通常3-5分枝;花淺黃,無梗;萼片5,寬披針形至長圓形,長3.5 ~ 5毫米,頂端略鈍;花瓣5枚,披針形至長圓形,長5 ~ 8毫米,頂端外側有壹長尖;雄蕊10,短於花瓣;心皮5,稍開展。種子小,卵圓形,無翅,表面有* * *突起。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於山坡巖石上或栽培的。分布在中國的北方和南方。
9垂盆草分布於我國東北及河北、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等地[2]。
10采收及初加工,夏秋采收,去雜烘幹。(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
11垂盆草味甘、淡、微酸,性涼[2]。
12垂盆草功效與主治具有清利濕熱、降低谷丙轉氨酶的作用,用於急性肝炎、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
垂盆草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治療濕熱黃疸、淋病、腹瀉、肺癰、腸癰、咽喉腫痛、癰瘡、毒蛇咬傷、燒傷、濕疹、帶狀皰疹,最近還用於治療肺癌[2]。
煎服:15 ~ 30g(鮮50 ~ 15 ~ 30g);或者果汁套裝。外用:搗碎敷用[2]。
13景天屬植物景天屬植物的化學成分含有N-甲基異腎上腺素、二氫N-甲基異腎上腺素、景天庚糖、葡萄糖、果糖和蔗糖。
垂盆草含有垂盆草苷[2],是治療肝炎的有效成分。它還含有生物堿,如甲基異丙腎上腺素、景天庚糖等[2]。
14垂盆草的藥理作用;垂盆草中的垂盆草苷具有保肝和抑制免疫的作用[2]。
垂盆草註射液有壹定的抑菌作用[2]。
15垂盆草藥典標準15.1稱為垂盆草。
龜背草
SEDI草
15.2來源本品為景天科垂盆草屬植物垂盆草的幹燥全草。夏秋兩季采收,去雜烘幹。
15.3本品莖細長,長度可達20cm以上,部分節上可見細長不定根。3葉輪,葉片倒披針形到長圓形,綠色,肉質,長65438±0.5 ~ 2.8厘米,寬0.3 ~ 0.7厘米,先端近銳尖,基部銳尖,具距。氣微,味苦。
15.4鑒別(1)本品莖橫切面:表皮細胞呈長方形,外壁增厚,內層約10排薄壁細胞。中柱小,維管束外韌,導管圓形。髓呈三角形,細胞多邊形,厚壁,非木質化。靠近韌皮部和臀部的細胞含有紅棕色分泌物。
(2)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20ml,超聲30分鐘,過濾,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外,取3g垂盆草作為對照藥材,用同樣的方法制備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附錄ⅵ b),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3u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乙酸乙酯(40: 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幹燥,噴入5%磷鉬酸乙醇溶液,於105℃加熱至斑點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5.5檢查15.5.1的水分含量不得超過13.0%(附錄ⅸ h第二種方法)。
15.5.2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過6.0%(附錄ⅸ k)。
15.6根據水溶性提取物測定方法(附錄X A)下的熱浸法測定,提取物的含量不得低於20.0%。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15.7的含量(附錄VI D)。
15.7.1色譜條件及系統適用性試驗: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0.4%甲醇磷酸溶液(45: 55)用作流動相。檢測波長為360納米。理論塔板數以槲皮素峰計算應不低於3000。
15.7.2對照品溶液的制備取槲皮素對照品、山奈酚對照品、異鼠李素對照品各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5μg、5μg、5μg的混合溶液,即得。
15.7.3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粉末約0.5g(過2號篩),精密稱定,加入甲醇25%鹽酸溶液(4: 1)混合溶液25ml,稱定,加熱回流1小時,放冷,再次稱定。
15.7.4測定方法分別準確吸取對照溶液和供試品溶液10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產品。
以幹品計,槲皮素(C1510O7)、山奈酚(C15438+00O6)、異鼠李素(C1612O7)的總含量不得少於0.65438+。
15.8垂盆草飲片15.8.1炮制去雜,切段。
該產品為不規則細分市場。某些節上可見細長的不定根。葉輪,葉片倒披針形到長圓形,綠色。氣微,味苦。
15.8.2同壹藥材的鑒別(莖橫切面除外)。
15.8.3檢查、浸出物、含量測定同藥材。
15.8.4性味、歸經甘、淡、涼。歸肝、膽、小腸經。
15.8.5功能與主治:利濕退黃,清熱解毒。用於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癰腫瘡毒。
15.8.6用法用量15 ~ 30g。
15.8.7儲存在幹燥的地方。
15.9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