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單從效果來看,有證據表明第二代米格列醇優於阿卡波糖,兩者在不良反應方面沒有區別。然而,決定壹種藥物是否被廣泛使用的並不是藥物本身的效果,它還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米格列醇和阿卡波糖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
這兩種藥物的最初研究,都是來自德國拜耳公司,當時拜耳公司開發米格列醇的時候,考慮到它與阿卡波糖療效相近,差距也不是特別大,就沒有花錢去推,要知道,壹種藥物的臨床應用,其實是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的。首先要讓他們的學術專家去學習,然後通過他們給醫生培訓怎麽用,還有註意事項等等。
其次,藥企還要積極推動自己參與制定各種指南,專家**** 知識,這對醫生用藥非常重要,因為,壹旦壹種藥進入指南,醫生應用起來就更放心了,因為,出了問題,指南、專家**** 知識就是免疫力的金牌。如果沒有指南推薦,壹旦藥品出了問題,醫生難免要承擔壹定的責任,尤其是在國內醫患關系如此緊張的情況下。醫生往往會更加謹慎。
阿卡波糖因為有早市的優勢,拜耳會把更多的資源投向它,而米格列醇上市後,它就占據了不利的位置。直到後來國內廠家投產並上市,該藥才開始在中國銷售。
目前,國內生產米格列醇的廠家共**** 有三家,其中山東新時代藥業旗下的魯南制藥是壹家比較有規模的制藥企業,在業內具有比較高的影響力,而國內米格列醇的原料藥,也主要由其生產。魯南在米格列醇的推廣上,雖然也投入了精力,但難度更大,因為不僅是資源的問題,還面臨著與阿卡波糖的競爭關系。所以這就演變成了國內藥企與國外藥企的博弈,顯然國內藥企處於劣勢。
因此,雖然米格列醇比阿卡波糖好,但並不是藥好就能賣得好,畢竟藥品也是商品,商品背後往往有壹些復雜的商業邏輯,這也成為能否被廣泛應用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