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祛痰通絡 活血化瘀
《癥因脈證·胸痛論》提出“痰凝氣結,或過飲辛熱,傷其上焦則血積於內,而胸悶胸痛矣”。指出痰瘀阻絡,導致胸痛。現代人多屬濕濁偏勝體質,濕濁久之則變為痰濁,阻滯經絡,氣血運行失常,血液瘀滯,痰瘀互阻致心脈不暢,發為胸悶心痛。在臨床上此類患者較多見,表現為胸悶胸痛,入夜尤甚,痛引肩背,心悸,氣短喘促,肢體沈重,形體肥胖,痰多,舌質紫暗,舌苔白膩,脈沈滑或沈澀。治療多以祛痰通絡、活血化瘀為法。方用栝樓薤白半夏湯和血府逐瘀湯加減,臨床多用全栝樓、薤白、半夏、當歸、桂枝、桃仁、紅花、牛膝、生地、赤芍、陳皮、茯苓等。
二、通陽散寒 豁痰下氣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脈證並治》曰:“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者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胸陽不振,陰邪(寒邪,痰濁,水邪等)幹犯,氣機阻滯是其發病的機制。此類患者臨床多見胸悶、氣短,活動後加重,心痛徹背,背痛徹胸,感寒痛甚,痛劇則肢冷而厥,面色蒼白,舌苔白,脈沈細或沈滑。治療上以通陽散寒,豁痰下氣為法,方多用栝樓薤白半夏湯合枳實薤白桂枝湯加減,臨床多用全栝樓、薤白、半夏、枳實、桂枝、厚樸、黨參、陳皮等。
三、滋陰益氣 兼以活血
現代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氣陰兩虛夾瘀者甚為多見,其中中老年患者最多。中醫認為:“年四十陰氣自半矣。”加之長期從事腦力勞動、長期工作緊張和壓力大,就會“勞心思慮傷心脾”,致氣陰兩虛、瘀血阻絡而發胸痹心痛,此類患者臨床多見胸悶,心前區隱痛或刺痛,時發時止,心悸,氣短,易汗出,面色少華,舌淡邊有齒痕,脈細緩或弦細。臨證之時以滋陰益氣,兼以活血之法,每多收到良效。臨床多用太子參、玉竹、麥冬、杜仲、枸杞、川芎、當歸、丹參、紅花、赤芍、炒棗仁等。
四、芳香開竅 溫通止痛
《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素問·痹論》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素問·調經論》曰:“血氣者……寒則澀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說明寒性凝滯,陰寒之邪偏盛,氣血為之閉阻則發心痛。此類患者臨床多見胸悶痛時發時止,遇寒加重,心痛劇烈,牽引左肩,心悸、氣短、形寒肢冷,唇甲青紫,舌暗紅,苔白膩,脈沈弦。因寒所致的疼痛宜散寒溫通止痛。正如《醫門法律·申明仲景律書》所言:“諸經心痛,……宜亟溫其經,諸腑心痛,……宜急溫其腑”。臨床多用川椒、吳茱萸、幹姜、麝香、木香、細辛、白術、附子、姜黃、厚樸等。
五、滋陰益腎 養心安神
臨床冠心病心絞痛常見心腎陰虛證型,心陰虛臨床多見胸悶,氣短,心悸,眠差等。腎陰虛臨床多見胸悶,氣短,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夜尿頻多等癥狀,舌質暗,苔薄白,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或沈弦。治療上以滋陰益腎、養心安神為法,方多用杞菊地黃湯和首烏延壽丹加減,臨床多用丹皮、桑寄生、菊花、生地、菟絲子、黃精、首烏、茯苓、牛膝、枸杞、酸棗仁、生龍牡等。
六、疏肝泄熱 活血止痛
現代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精神壓力增大,很多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常合並不同程度的抑郁狀態。患者多表現緊張,易沖動,個性強,急躁等。為了實現願望又常常壓抑強迫,思慮煩多。這類患者往往肝氣郁結,最易化火,火盛易煎熬營陰,耗傷心絡。加之瘀血阻絡,故見胸悶、氣短、胸痛等癥狀。治療上多用疏肝瀉熱法,兼以活血止痛。臨床常用柴胡、郁金、金銀花、黃芩、菊花、丹參、麥冬、茯苓、白芷、葛根、川楝子、延胡索等,對於緩解胸悶、氣短、胸痛等癥狀,有較好療效。
此外,因為冠心病心絞痛的主要癥狀為心絞痛,故尋找中醫中藥中有效止痛劑甚為重要。中藥單味藥中麝香、三七、蓽拔、烏藥等,藥對中延胡索合冰片、西洋參合三七、蒲黃合五靈脂、檀香合丹參、佛手合香櫞等均具有較好的止痛效果,在臨證時應該註意據證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