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膠因始產古東阿(今平陰縣東阿鎮)而得名。中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將阿膠列為“上品”,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載:“阿膠本經上品。弘景曰:出東阿,故名阿膠”。據歷史記載,李時珍生於1518年,死於1593年。東阿鎮作為東阿縣城的時間為1375年至1946年。李時珍時代的東阿即是指以東阿鎮為縣城的東阿縣,因此平陰縣東阿鎮為正宗阿膠產地。在這裏還流傳著壹個古老的民謠,“小黑驢,白肚皮,粉鼻子粉眼粉蹄子,獅耳山上來啃草,浪溪河裏去喝水,永濟橋上遛三遭,魏家場裏打個滾,至冬宰殺取其皮,制膠還得陰陽水。”在制膠過程中,采用金鍋銀鏟,燒桑木劈柴,熬七七四十九天,方能成膠。據記載,東阿鎮於北宋開寶二年(969年)開始出現阿膠作坊。至清代,南北多家中醫慕名而來,診病兼營阿膠。當時,規模較大的制膠作坊有鄧氏樹德堂、塗氏懷德堂、於氏天德堂、王氏景春堂、陳氏東嶽衡藥店等10余家。清鹹豐年間,皇帝的寵妃蘭貴人葉赫那拉氏患有血癥,即習慣性流產,經禦醫醫治無效,服用了鄧氏樹德堂的阿膠,治好了血癥,病愈喜得龍子,即後來的同治皇帝。鹹豐帝非常高興,特封此妃為懿貴妃,即後來統治中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慈禧太後。同時賜給鄧氏樹德堂三件禮物:壹是賜給鄧氏樹德堂堂主鄧發皇馬褂壹身;二是賜給鄧氏樹德堂堂主鄧發手折子壹個(相當於進出宮廷的通行證);三是賜給鄧氏樹德堂阿膠壹個“福”字。清同治十年(1871年),朝廷曾委派欽差前往樹德堂監制阿膠,此膠稱為“九天貢膠”。禦賜“福”字壹直為東阿鎮制膠人所用,並成為正宗阿膠的標識。民國初期,先後設立乾豫泰、懷仁堂、濟盛齋和華豐東等老字號阿膠藥店。1933年,天德堂資本3300元(銀元),年產阿膠200公斤,產值2400元,銷往山西、陜西等地;樹德堂資本2100元,年產阿膠200公斤,產值2400元,產品大部分銷往江南;懷德堂資本1300元,年產阿膠200公斤,產值2400元,主要銷往江南,部分產品銷往國外;乾豫泰、懷仁堂、濟盛齋、華豐東等4家資本8500元,年產阿膠750公斤,產值9400元,產品主要銷往無錫、常州、河北和東北等地。1935年,樹德堂有制膠房10間,技工5人,年產阿膠750公斤左右。1949年,東阿鎮阿膠總產5000公斤,主要產品有福字阿膠、祿字阿膠、壽字阿膠、禧字阿膠、九天貢膠、藏紅花膠、龜板膠、柏枝膠、尚清膠、黃明膠。建國初,國家投資把鄧氏樹德堂、塗氏懷德堂、莊氏太子衡老藥店等東阿鎮阿膠老字號集為壹體,成立了全國第壹家國營阿膠專業生產廠——山東省平陰縣東阿鎮阿膠加工廠,接收了東阿城內阿膠作坊的制膠工藝,其中包括“鄧氏樹德堂”的“手折子”和用在阿膠上的“福”字標記。到20世紀70年代末,“福”字牌經國家工商局註冊,成為獨家專用商標。2003年,平陰縣東阿鎮被國家藥品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劃定為“阿膠原產地保護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