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產品在壹般情況下屬於行業間貿易的對象,但由於市場位置不同、市場時間不同等原因,也會在同行業間進行貿易。
異質產品是指企業生產的產品具有區別於其他同類產品的主觀或客觀特征,不能完全替代(仍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產業內貿易的產品大多屬於這類產品。
擴展資料
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發展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壹階段是實證分析階段。主要包括韋爾多姆(Verdoom,P.J.)對1960年 "比荷盧 "集團內部貿易格局的研究;巴拉薩(Balassa,B.)對歐洲**** 體成員制成品貿易狀況的分析;小島(Kojima,K.)對發達國家間橫向制成品貿易的關註。
第二階段是實證分析階段。
第二階段是理論研究階段。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是H.G. Grubel和P.J. Loyd於1975年撰寫的《產業內貿易:差異化產品國際貿易的理論與計量》,這是最早的產業內貿易理論專著。在這本書中,作者修改了 H-O 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條件,在模型中引入了與貿易相關的成本,並解釋了產業內貿易的部分現象。
第三階段是豐富發展階段。主要理論模型有:20世紀70年代末,迪克斯爾特(Dixl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克魯格曼(Krugman,P.)等創立了新的張伯倫模型。
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應用於產業內貿易領域;20世紀80年代初,布蘭德(Brander,J.)和克魯格曼(Krugman,P.)為解釋標準化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現象建立了差異模型。
百度百科 - 產業內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