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國家調節這只看得見的手,緩解資本主義內部矛盾。
三、主要措施:
1、穩定金融;
2、振興實業;
3、調整農業政策;
4、實行 "以工代賑"。
四、效果與影響:
美國經濟回升,失業人數大幅下降。
改革大膽吸取社會主義的長處,挽救了資本主義危機,防止了法西斯主義上臺。
五、我們應如何學習新政
我國經濟雖然實現了軟著陸,但發展勢頭良好,國家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在未雨綢繆、防患未然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有相當壹部分國有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下崗失業人員增多,就業壓力加大;農業基礎仍然薄弱,經濟建設中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的現象比較普遍,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不高;金融監管不夠健全,金融秩序在壹些方面還比較混亂;地區發展差距仍然明顯存在,收入分配關系尚未理順,部分群眾生活在條件比較艱苦的城鄉結合部。地區發展差距依然明顯,收入分配關系尚未理順,部分城鄉群眾生活比較困難。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對 5.8 萬家國有工業企業的跟蹤監測顯示,1-4 月國有企業景氣指數再次下降,為-109 點,比 1-3 月下降 28 點,比上年同期下降 103 點。......虧損企業生產經營狀況進壹步惡化。虧損企業生產經營狀況進壹步惡化,虧損面擴大,虧損額上升,1-4月虧損額同比增長31.6%,全部國有企業凈虧損88.7億元"。據1997年勞動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有制經濟吸納就業人數下降,到去年底,全國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員仍有634.3萬人。"在全國8.46億勞動力中,每年新增就業人員710萬人,占勞動力總數80%的農村勞動力往往處於間歇性就業狀態。占勞動力總數 80%左右的農村勞動力往往處於間歇性無業狀態。應該明確,這些問題的出現,是深化改革和經濟發展中的必然現象,是前進中的問題,與西方國家在經濟危機時期出現的大量失業現象有著本質的區別,也不同於我國上世紀60年代經濟困難時期出現的就業需求嚴重不足的情況。解決這些問題,只能從現階段的現實出發,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政策措施。現實是歷史的重復和延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美國總統羅斯福在三十年代實行的 "新政 "措施,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美國與中國目前的國情有很大不同,但其對解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壹些當前現實問題,特別是啟動市場和實施 "再就業 "工程,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工程,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1、加強金融監管,實施正確的貨幣政策,防範金融風險。
現代金融政策對國民經濟具有很大的調節作用,現代經濟危機也多是由金融領域的混亂造成的。去年以來,東南亞金融危機波及許多國家,我國由於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保持了金融市場和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但是,我們必須從中吸取教訓,積極采取措施,努力防範和化解可能出現的負面影響。事實上,這次金融危機對我國壹大批產品主要出口東南亞國家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它將使壹些企業的經營形勢更加嚴峻,導致下崗失業人數不斷增加。這也警示我們,要註意虛擬資本快速膨脹帶來的負面影響,防止出現 "泡沫經濟",保持適度的外匯儲備水平,加強金融監管,及時發現和疏散金融風險,在對外資本和金融市場的開放上壹定要慎之又慎。同時,要下大力氣優化產業和產品結構,盡快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努力消除投資擴張、房地產和股市過熱等因素帶來的隱患、低水平重復建設、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急劇增加等因素對經濟發展造成的隱患,做好抵禦金融危機的多方面準備,防止金融政策失誤給國民經濟和人民群眾生活帶來不應有的損失。防止金融政策失誤對國民經濟和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帶來不應有的損失。
2、以工代賑,啟動市場。
政府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通常可以帶來數倍於投資額的社會總需求和國民收入,起到經濟學上所說的 "乘數效應"。在這方面,通過基礎設施和公共****,促進經濟復蘇、幫助失業者的 "新政 "做法堪稱典範,世界各國都看到了****。當前,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仍然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 "瓶頸",而受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通過增加國內投資、擴大內需來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增長顯得更為迫切和必要。實施這壹戰略措施,我們具備許多有利條件:城鄉居民儲蓄余額近5萬億元,儲蓄率遠高於其他國家,外匯儲備和外幣存款1800多億元,社會上還有數萬億美元的手持現金和流動資金;各類庫存、積壓物資近千萬元,糧食儲備充裕;全國周轉的國有集體企業有上萬億元資產的廠房、設備、場地,發展經濟,形成了條塊分割的內需體系。在條塊分割體制下形成的盲目建設、重復投資項目、半拉子工程等等。同時,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也迫切需要這些地區施展才華,開辟新的就業途徑。中央政府已經根據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需要,采取了壹些擴大內需、增加投資的必要措施,並提出了三年增加政府投資 7500 億元的計劃。當前重要的是加強投資啟動,集中壹切可以利用的資金向社會發行建設國債,有計劃地分批建設農田水利、鐵路、公路、文化體育設施等國家公共****,發展壹批投資小、見效快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增加就業崗位,提高全民收入水平,有效刺激合理消費,促進生產,盡快。形成 "經濟增長、增加財富、居民收入、擴大需求 "的良性循環鏈條。
3、著力保護和發展民族工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形成了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局面,由於國家采取了壹系列優惠政策,"三資 "多年來呈現出急劇上升的勢頭,對增強我國整體經濟實力,促進企業科技進步、產品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給民族工業的發展以擠壓。但與此同時,也給民族工業的發展帶來了擠壓。毋庸置疑,我們應該繼續實施吸引外資的政策,但更重要的是制定維護民族工業的政策,以利於我國的長遠發展。集體企業、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為它們創造更加寬松的環境,提供優惠政策,特別是信貸政策,促進它們更快更好地發展。只有為民族工業創造更加適宜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減輕民族工業的稅費負擔,註重科技改造和科學管理,才能逐步增強民族工業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自我改造的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才能吸引更多的資金和資源投向工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快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
4、抓農業,強基礎。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沒有農民的幸福,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幸福。羅斯福的 "新政 "將城市的繁榮與鄉村的振興聯系在壹起,強調 "如果農村人口沒有足夠的購買力來購買鞋子、衣服、汽車,那麽工業中心也將不得不遭受損失"。在政策上,強調農業救濟、植樹造林、政府開發電力資源等。我國絕大多數人口生活在農村。我國絕大多數人口生活在農村。近年來,在 "強農惠農 "的呼聲中,農業的基礎地位實際上受到了壹定程度的削弱,農村市場遠未發育成熟。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給廣大農民帶來了實惠,但不時出現的對農業的不及時、不加區分的幹預,農副產品銷售困難,農民負擔不斷加重等問題,抵消了這些實惠。農村有大量剩余勞動力,但也有大量草場、荒漠、荒山、灘塗等資源無法開發。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村市場萎縮,是造成全社會有效需求不足和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失業的重要因素。無論是從社會穩定、城鄉協調發展的角度,還是從提高中華民族素質和文明程度的角度,都必須重視和加強對農業和農村問題的研究,從宏觀上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從政策上進壹步支持、引導和幫助農業、農村、農民實現農村發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目前,在啟動農村市場、開展鄉鎮企業二次創業、發展農村個體私營經濟、調整農村經濟結構、開發利用農村閑置資源等諸多方面都大有可為。除了政策、科技、投入外,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村富余勞動力和國有企業、機關下崗人員投身這些領域,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也不失為壹種正確的選擇。這個選擇是沒有錯誤的。
5、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大力推進再就業工程。
我們現在進行的改革,實際上是從八十年代農村改革以來的第二次解放生產力運動開始的。勞動力始終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具創造性的因素。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特而巨大的投入要素。壹個窮困潦倒的天才,壹生唯壹的目的就是考慮如何才能不挨餓,即使他是世界英雄,也難有用武之地。在我國的政府機關和國有企業中,大量精簡下來的幹部和下崗職工,絕大多數都是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至少也是具有壹定文化素養的技術工人。在原有體制下,這些龐大的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配置,有的長期閑置,有的甚至走向反面,產生了負的經濟效益,這是最大的浪費。回顧農村改革的歷程,成功的關鍵之壹就是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為他們發揮聰明才智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當前,下崗職工群體在知識結構、技能水平、經營管理能力、內外聯系等方面,總體上比農村勞動力更具優勢,是壹筆寶貴的財富。這些勞動力資源壹旦得到合理配置、優化組合,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建設的巨大力量。用好這些人力資源,各級政府責無旁貸。政府部門要以此為目標,根據各自的職責,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逐步建立和完善系統的再就業機制,做好就業服務工作,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建立和完善勞動力供求信息網絡,為下崗職工提供求職和招聘信息,加強就業指導和培訓,引導下崗職工自主擇業、自強創業、依靠市場就業,從多方面提高下崗職工的就業能力。從多方面提高下崗職工的再就業能力,為再就業工程的實施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努力使全國廣大職工 "人人有飯吃,個個有事做"。
6、建立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我國下崗分流人員中,國有企業職工占絕大多數。幾十年來,他們為國家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和企業的發展壯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造成當前許多國有企業困境和富余人員過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相當長的壹段時期,我們在用工方式、用工制度上,勞動力主要由國家包下來的國有企業的做法,以及諸如盲目建設、重復建設造成產品沒有市場、企業經營難以為繼等;有的因企業用人不當、經營不善造成企業停產、停工,職工不得不下崗待業;有的國有企業經營機制轉變緩慢,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有的因企業產品、技術和經濟結構調整而導致用工崗位的調整和轉移,等等。現有的政府機構也大多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幾次改革都沒有走出 "擴大--減少--再擴大--再減少 "的怪圈,導致人員越來越多,職能卻沒有大的變化,甚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條件下,有的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有的甚至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起了消極作用。企業和政府機關的富余人員在改革過程中首當其沖,帶頭加入下崗失業的行列,這是必然的,也是大勢所趨。這是大勢所趨。但是,這些人絕不是社會的包袱,他們以自己下崗的實際行動為國家的改革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為社會做出了特殊的貢獻。政府和全社會應該盡最大努力解決他們的困難。羅斯福 "新政 "的最初措施就是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政府撥出專款為失業者提供工作崗位,把找不到工作作為生活的必需品,解決衣食住行的費用。我們欣喜地看到,黨中央、國務院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並正在付諸各種實際行動。前不久召開的全國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會議作出了相應部署,明確了政府、企業和社會各自承擔的責任。在我國,由於下崗失業現象出現的時間較短,而政府的再就業機制和措施還不完善、不配套,在下崗失業職工還沒有找到新的工作崗位之前,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費用是最關鍵的環節之壹,顯得尤為重要,關系到廣大職工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黨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政策,關系到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大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大局,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切實抓緊抓好。
7、健全法律法規,保證改革順利進行。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現代經濟的發展與法律的逐步完善是分不開的。羅斯福新政的成功經驗之壹,就是在新政措施實施過程中頒布了壹整套法律法規,確定了立法形式。例如,先後頒布了《農業調整法》、《國家工業復興法》、《社會保障法》、《工資與工時法》等。在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中國的就業政策由 "統包統配 "向引導性就業轉變,由政府安置向市場調節轉變。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下崗、失業、再就業日益成為新的經濟現象,迫切需要政府部門全方位建立社會保障,為下崗、失業人員提供失業、工傷、生育、醫療保險;尤其需要通過法律手段推進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幫助廣大勞動者在不過度依賴施舍的情況下維持基本的購買力,緩解經濟困難對勞動者的影響。這樣,既有利於廣大職工下崗後不過度依賴福利,又能保持基本的購買力,緩解經濟困難對他們的影響。要努力維護各項政策法規的嚴肅性,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同時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避免出現執行不壹,相互碰撞的現象。我們在鼓勵下崗失業人員積極從事個體私營經濟的同時,要切實堵住亂攤派、亂集資、亂罰款的口子,真正使他們的合法權益受到法律的保護。
8、切實轉變政府職能。
保障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和公民充分就業是政府應盡的職責。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政府的正常幹預和宏觀調控。回顧人類發展史,人們會發現,上層建築必須與經濟基礎相適應,否則就會成為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枷鎖。每當生產力發展到壹個關鍵的轉折點,政府體制必然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中國現有政府體制的基本框架是在原有計劃經濟條件下逐步形成的。雖然過去進行了多次調整和改革,但由於歷史和宏觀環境的制約,許多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九屆全國人大壹次會議已經明確了政府機構改革的基本思路,政府機構改革也逐步納入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機構改革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取消機構,減少冗員,而是要徹底改變傳統的治國方式,采用先進的科學方法,盡快適應經濟全球化浪潮的要求。按照這壹要求,本著精簡、統壹、效能的原則,著力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開,建立科學規範的運行機制;該加強的加強,該合並的合並,該撤銷的撤銷;按照權責壹致的要求,合理調整部門職責權限,加強宏觀調控和執法監管部門,明確部門職責分工,完善行政運行機制。
完善行政運行機制,決不能讓政出多門、各自為政的現象繼續存在,為改革發展穩定創造良好環境。
保證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和公民的充分就業是政府的責任。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政府的正常幹預和宏觀調控。回顧人類發展史,人們會發現,上層建築必須與經濟基礎相適應,否則就會成為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枷鎖。每當生產力發展到壹個關鍵的轉折點,政府體制必然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中國現有政府體制的基本框架是在原有計劃經濟條件下逐步形成的。雖然過去進行了多次調整和改革,但由於歷史和宏觀環境的制約,許多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九屆全國人大壹次會議已經明確了政府機構改革的基本思路,政府機構改革也逐步納入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機構改革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取消機構,減少冗員,而是要徹底改變傳統的治國方式,采用先進的科學方法,迅速適應經濟全球化浪潮的要求。根據這壹要求,要本著精簡、統壹、效能的原則,著力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開,建立科學規範的運行機制;該加強的加強,該合並的合並,該撤銷的撤銷;按照權責壹致的要求,合理調整部門職責權限,加強宏觀調控和執法監管部門,明確部門職責分工,完善行政運行機制。政府也要完善行政運行機制,決不能讓幾個部門做同壹件事的現象繼續存在,為改革、發展、穩定創造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