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泥鰍的養殖技術

泥鰍的養殖技術

泥鰍是壹種多次產卵的魚類。在自然條件下,4月上旬開始繁殖,5~6月為產卵盛期,壹直持續到9月也可產卵。繁殖水溫為18-30 ℃,最適水溫為22-28 ℃。

雌鰍性成熟比雄鰍晚,體長5厘米,雌鰍體內有壹對卵巢,體長8厘米,兩個卵巢融合在壹起成為壹個卵巢,並由前端向後端延伸,此時整個卵巢發育開始成熟。

雌性泥鰍攜帶的卵量因個體大小不同而有很大差異。體長8厘米的最小性成熟個體可攜帶約2000枚卵,10厘米可攜帶7000至10000枚卵,12厘米可攜帶12000至14000枚卵,15厘米可攜帶15000至18000枚卵,20厘米可攜帶約24000枚卵。卵的最大數量可超過 65 000 粒。卵呈圓形,直徑 0.8-1.0 毫米,吸水後可擴大到 1.3-1.5 毫米,黃色,半粘,粘性不強。由於卵在卵巢中的成熟度不壹致,每次排卵量約為受孕卵數的50%-60%。

雄鰍最小性成熟個體體長6厘米以上,性成熟比雌鰍早,雄鰍精巢壹對,位於腹腔兩側,呈帶狀且不對稱、右側精囊比左側狹長,重量也較輕,當雄泥鰍體長9~11厘米時,精巢內的精子約有壹億個。泥鰍產卵喜在雨後晴天的早晨,產卵前,雌泥鰍在前面遊動。幾條雄泥鰍緊追不舍,發情時,雌雄泥鰍在水面和巢穴周圍比較活躍,當發情達到高潮時,雌雄泥鰍的頭部和身體相互摩擦,相繼遊出水面。雄泥鰍追逐纏繞雌泥鰍,並卷曲在雌泥鰍腹部,刺激雌泥鰍產卵,同時雄泥鰍還排出精子進行體外受精,這種動作由於個體的大小和次數不等,個體大的可在10次以上,受精卵先粘附在水草或其他附著物上,隨著水流的波動,很容易脫離附著物而沈入水底。池養泥鰍,壹般采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鋪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面積可大可小,以2~3畝為好。池塘要便於排水和灌溉,進出水口均有鐵絲網,以防逃逸。放養前要清塘消毒,方法和用量與魚苗池相同。如果沒有生石灰,也可用漂白粉消毒,用量為每畝 4~5 公斤。有條件的可在池塘中央和排水口附近設置集魚坑,便於以後捕撈。泥鰍苗入池後,還應施肥,以促進水中浮遊生物的增殖。待肥水2~5天後,即可將鰍種放入池塘。每畝放養30~50公斤,有豐水條件的可適當增加放養量。根據池塘水質情況,經常投壹些有機肥和無機肥來肥水。此外,每天還應投餵壹定量的人工餌料。投餵的餌料種類有蠅蛆、魚粉、豬血粉、蠶蛹粉、米糠、麥麩、菜餅等。投餵量可根據季節不同而不同。5-6月投餵量為泥鰍體重的4%-5%;7-8月投餵量為泥鰍體重的8%-10%;9-10月投餵量為泥鰍體重的5%-6%。池塘要設餌料臺,餌料要投到食臺上,每個池塘可按大小設 3~4 個餌料臺。投餌前應檢查吃食情況,如發現未吃食,應減少投餌量。壹般投餌完畢後2~4小時為度,也可每隔3~5天清洗壹次餌料臺,以防發病。池塘要經常註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質環境。池水應保持中性或弱酸性(pH值為6.5~7.2),並每隔壹定時間(15~30天)用1~2ppm漂白粉消毒,以達到殺菌防病的目的。

1、泥鰍苗種放養

投放規格整齊、體表光滑、無病無畸形的泥鰍苗種280~300千克,每畝300尾/千克,放養前用3%~4%的生理鹽水浸泡消毒15~25分鐘,水溫10~15℃。

2、水質管理

池水顏色以黃綠色為宜,透明度20~25厘米,pH值呈中性或弱酸性,溶氧2毫克/升以上,並及時使用螺類、微生物制劑改良水質。

3、飼料投餵

要求飼料蛋白質含量30%左右,粒徑2.3毫米以下,水溫15℃時,投餵量為池中泥鰍總重量的2%,水溫20~28℃時,投餵量為池中泥鰍總重量的3%~4%。每天投餵3次,投餵飼料遵循 "四定 "投餵原則。

4、日常管理

每天早、中、晚三次巡塘,觀察水質變化以及泥鰍攝食、活動情況,做好防逃工作。

5、疾病預防

在每公斤飼料中加入抗生素2克、三陽粉5克、維生素C2克,拌勻後投餵,每月1次,連餵5天,並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劑改善水質。預防泥鰍氣泡病時,要做好池中各種氣體飽和度的檢測工作,保證飼料供應充足,減少泥鰍吞食氣泡的機會。若泥鰍已發生氣泡病,可用5毫克/升的食鹽水潑灑,並排出部分舊水,加入新水。此外,每立方米水體可用0.7克硫酸銅硫酸亞鐵(5:2)防治輪蟲和舌杯蟲病。我國南方水稻面積廣闊,利用稻田養泥鰍,既能節約用水,又能獲得糧食,經濟效益顯著,是高效農業種養的好模式。

⒈稻田選擇

養泥鰍的稻田以弱酸性、泥沙少、保水性好、降雨時不泛濫的稻田為好。稻田四周要有高埂。進、出水口要設兩道攔網,防止泥鰍外逃。同時在田邊或四角挖些套魚坑,便於以後捕捉。

高峰期放養與管理

在早稻或水稻插秧時活蔸進苗。壹般每畝放養4~5萬尾。放養泥鰍前,還要施有機肥,培育水中浮遊動植物。為了獲得較高的泥鰍產量,每口或隔天應投餵壹定量的人工餌料。餌料種類可以農副產品為主,搭配少量魚粉、蠶蛹粉即可。後期可在集魚坑多投餵餌料,便於集中捕撈。放養期間,應經常檢查防逃設施,防止逃逸。稻田養泥鰍應少用或不用農藥。即使萬壹需要使用農藥,也應分批施用,並將噴嘴朝上,以免藥液噴灑在水面上。此外,不要使用除草劑。種植雙季晚稻時,最好采用免耕法,可避免對泥鰍造成機械損傷。江蘇省濱海縣部分農戶利用房前屋後的廢棄池塘、低窪地等進行改良、改建,發展庭院泥鰍,實踐證明,它具有方法簡單、飼料來源廣泛、養殖成本低、飼養管理方便等優點,是農戶發展家庭副業、致富奔小康的好門路,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筆者現將庭院泥鰍養殖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泥鰍池建設

泥鰍池應選擇在地勢比較平坦、通風向陽、進排水比較方便、便於管理的地方,形狀可多種多樣,壹般以長方形、東西走向為好。泥鰍池面積因養殖方式和養殖水平而異,壹般來說,庭院養殖所用的泥鰍池面積為 50 至 80 平方米,池深 1 至 1.5 米,泥鰍池可用磚、石等材料砌成,池壁頂部設壓口,壓口向池內延伸 5 至 6 厘米。池底中央設有排水口,水管直徑約為 1.5 厘米,池邊還設有溢水口,以便控制水位。出水口和溢水口要用鐵絲網蓋住,以防苗種外逃。泥鰍池中可種植壹些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水葫蘆等,以改善水環境和降低水溫,此外,還可在泥鰍池周圍種植壹些葡萄或絲瓜等攀緣植物,夏季可為泥鰍提供壹個遮蔭納涼的場所。

苗種放養

泥鰍放養前7~10天,用生石灰0.2kg/平方米徹底清塘;5~7天後,蓄水10~20cm,施入10~15kg/畝的有機肥和無機肥混合液,以培育水體中的基本餌料生物。放養鰍種要求規格整齊、體質健壯、肌肉豐滿、無病無傷、體色鮮艷,放養密度應根據池塘條件、飼料來源、管理水平而定,壹般情況下,規格為體長5~7cm的鰍種放養密度為80~100尾/平方米,同時,可在鰍池中搭配放養5~8尾/平方米的鯽魚。

投餵

泥鰍是雜食性小型魚類,飼料來源廣泛,水蚤、蚯蚓、蠅蛆等是泥鰍的天然餌料生物,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可投餵米糠、豆餅、豆渣、血粉、麥麩等。泥鰍的投餵量與水溫關系密切,3月份日投餵量為泥鰍總重量的1%,4-6月份日投餵量為泥鰍總重量的4%,7-8月份日投餵量為泥鰍總重量的1%,9-10月份日投餵量為泥鰍總重量的4%。投餵方法是在泥鰍池中搭壹個飼料臺,將飼料放在飼料臺上,飼料要求新鮮、無汙染、不腐爛、不易腐爛,投餵時間壹般在上午9時左右,投餵量以泥鰍在3~4小時內吃完為準。在泥鰍成蟲期,應根據天氣情況和泥鰍的生長、攝食情況適當調整投餵量。殘餌要及時清除。

水質控制

泥鰍種剛進池時,池水深度保持在10-20cm;以後隨著泥鰍種的生長,逐漸加深水位至應有的深度,壹般可稍淺壹些,高溫炎熱時可加深水位,並經常註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環境。天氣炎熱時,水體易缺氧,如泥鰍遊到水面吐氣,應及時註入新水或采取增氧措施。

日常管理

要做到 "兩防、兩勤、三早、四看",即:防逃、防病;勤巡塘、勤寫日記;早清塘、早開食、早放養(延長泥鰍的生長期);看泥鰍的活動和攝食情況,看天氣的變化,看水質的變化,看季節的變化等來確定飼料的投餵量。飼料投餵量要根據天氣、水質和季節變化來確定。

疾病防治

努力做到有病早防,無病早治。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潑灑,可改善水質,預防魚病。要及時清除泥鰍池水中的蛇、水鼠等敵害生物。

垂釣

秋末冬初,水溫降至10~15℃,泥鰍攝食減少,即可垂釣。壹般多采用排幹池水進行人工捕捉的方法下池。在塑料大硼水泥池中,實行反季節養殖泥鰍,特別是元旦、春節期間銷售價格高時上市,差價3~5元,效益可觀。現將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建池條件。根據各自庭院情況,水泥池面積以100~150平方米為宜。泥鰍池建在地上、地下、半地下均可,並有進出水口,池深1.2~1.5米,距池底30厘米處設排水口,並安裝防跑魚設施,池水深0.8~1米。泥鰍放養前,投放20厘米厚的肥泥,放養前10~15天清塘消毒。7天後,加水20~30厘米,每平方米投入畜禽糞便0.3~0.5千克,再加水至40~50厘米。幾天後當水色呈黃綠色、透明度15~25厘米時放養。

溫室安裝。根據蔬菜大棚的搭建方法,有單層或雙層結構,材料可選用竹竿,有條件的可采用加固結構,另外還需準備相應的草席或簾子,冬季覆蓋塑料大棚保溫。

放養泥鰍。泥鰍放養前壹般用3%~5%的食鹽水浸浴3~5分鐘,以防止水黴病,消滅體表寄生蟲。放養密度為每立方米水體25千克左右,隨著放養量的增加,魚體增重,池水可加深至0.8~1米(有條件的可在池中保持微流水,效果更好)。泥鰍入池後,也要防止溫差過大,以免泥鰍受涼而引起死亡。

飼養管理。泥鰍是雜食性動物,天然餌料有小型甲殼類、水生昆蟲、螺螄、蚯蚓、動物內臟、藻類、米糠、豆渣等。投餵時註意動植物餌料的合理搭配,投餵應做到四定。水溫高於 30℃或低於 10℃時不能投。在投餵時,應註意施肥,每隔4~5天向泥鰍池塘潑灑糞肥1次,每平方米50~100克,保持水體透明度15~25厘米,並及時換水,每周向泥鰍池塘換水2次,每次換水30厘米(如果池中有輕微流水情況,不必經常換水,但要防止水質惡化)。曬池要經常註入自來水,使水源充足。

大棚管理。按照農業技術要求,參照蔬菜大棚管理要點進行。 選址

養殖場所應水源充足,排水方便,自灌自排,水質清新,無汙染,土壤中性或微酸性,陽光充足,環境安靜,交通方便,供電正常。

池塘建設

1⒈池塘規格

面積50~100平方米,池塘四周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池深80~100厘米,池塘挖成後應夯實池壁,用50厘米×50厘米水泥板做護坡,池底鋪腐殖土20厘米左右,水深保持在30~50厘米。50厘米。

珍珠雞防逃設施

養殖池四周用網片、塑料板或陶瓷板做圍欄,防止蛇、鼠等害蟲進入養殖區。進、出水口用120目網片包裹,防止泥鰍逃逸和敵害生物及野生魚卵、魚苗進入池塘。

進排水設施

進排水口斜向設置,進水口高出水面20厘米,排水口位於魚槽底部,用PVC管連接,高出水面30厘米,排水時可通過調節PVC管的高度來調節水位。

宋魚溜(設泥坑)

為方便垂釣,池底應設與排水口相通的魚溜,面積約為池底面積的5%,池底比池底深30~50厘米,魚溜四壁用木板圍成,用水泥或磚石鑿成。

放養前的準備

⒈池塘整理

泥鰍放養前10天,整理池塘,查孔堵漏,疏通進出水管,翻耕池底淤泥。放水至10厘米深後,每10平方米用1公斤生石灰漿全池潑灑,消毒。

蓄水施肥

清塘3天後,加水至30厘米深,施基肥,每10立方米水體施入發酵好的雞糞3公斤或豬、牛、人糞5公斤,還可每立方米水體施入氮肥7克、磷肥1克。

投苗

泥鰍下塘投苗時間為每年5月,投苗密度為1500~2000尾/平方米。當泥鰍養至體長3厘米時,要進行篩塘,泥鰍苗種密度為60~80尾/平方米。在苗種投放過程中,應註意放養前的水質檢驗,檢查水體毒性是否消除。放苗容器水溫與池塘水溫相差不能超過2℃,如泥鰍苗用尼龍袋增氧運輸,應在放苗前對池塘進行 "緩苗 "處理,將增氧尼龍袋放置池中20分鐘,使增氧尼龍袋內外水溫壹致,再緩緩放苗。

投餵管理

⒈前期培育階段(泥鰍苗體長小於2厘米)

根據水色,適量施肥。肥料可用發酵後的豬、牛、雞、人糞等農家肥,也可用過磷酸鈣、尿素、碳銨等肥料,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水色以黃綠色為好,水深控制在30厘米以內,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同時,每20萬條泥鰍種用1公斤黃豆磨成15公斤豆漿,每天早晚各潑灑1次投餵。

泥鰍後期培育階段

泥鰍種規格達到2厘米時,逐漸加深水位至50厘米。除繼續培肥水質外,還應投餵配合飼料,每天上下午各投餵1次,日投餌量為泥鰍體重的4%~10%。投餌量應視水質、天氣、攝食情況靈活掌握,水溫在15℃以上時,泥鰍的食欲隨水溫的升高而增強;25℃~27℃時,食欲特別旺盛;28℃以上時,食欲逐漸減退;30℃以上或12℃以下時,應少餵甚至停餵飼料。

日常管理

1 ⒈水質 註新水,每周換水1~2次,施肥,保持池塘水色 "肥、活、嫩、爽",水色以黃綠色為最佳。

早、中、晚各巡塘1次,觀察泥鰍活動情況和水色變化,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定期防病 3 定期清掃、清洗餌料臺,對飼料臺、工具進行消毒,定期投餵魚病預防藥物。

防孽防逃 註意防止敵害入侵和泥鰍逃逸,定期檢查進出水口和池脊。

疾病防治

1⒈氣泡病

由水中溶氧不足、溶氧過飽和或其他氣體過量引起。癥狀 泥鰍浮於水面,腹部鼓起如氣泡狀。防治方法 加強日常管理,防止水質惡化,發病後立即加註新水,並每畝用食鹽4~6公斤兌水後全池潑灑。

車輪蟲病

癥狀 病鰍身體消瘦,常浮於水面,焦躁不安,或在水面打轉,體表粘液增多,鏡檢有車輪蟲。防治方法用0.7×10?溶液濃度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組合全池潑灑。

紅鰭病

由銅綠假單胞菌感染引起。病鰍鰭、腹部、皮膚及肛門周圍充血、潰爛,尾鰭、胸鰭發紅、腐爛。防治方法 用濃度為 1×10?的漂白粉溶液全池潑灑。當泥鰍長到體長5厘米時,完成泥鰍幼苗培育階段,進入成鰍培育階段。

4、水黴病

發病初期不易被發現,當肉眼能發現時,菌絲已侵入泥鰍傷口,並向外長出菌絲,成簇棉絮狀,俗稱 "毛黴 "或 "白毛病"。由於黴菌能分泌大量的蛋白水解酶,使病泥鰍肌肉組織退化,分泌大量粘液,加重病情,使食欲大減,衰弱而死。由於水黴菌對溫度的適應範圍很廣,即5~26℃都能生長繁殖,其最適繁殖水溫為13~18℃,常在春秋季節或冬季繁殖,只要魚體皮膚受到外傷即可感染。

五、打印病

1、癥狀。病鰍體表病竈腫大,呈橢圓形或圓形,患處發紅,主要在尾梗兩側,似有印痕。7~9月為主要流行季節。

高峰期防治。用漂白粉化水,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達到1×10?

6、寄生蟲

癥狀:泥鰍患寄生蟲病後,體表粘液增多,食欲減退,離群獨遊,浮於水面。

預防方法

(1)車輪蟲、舌杯蟲可用0.7ppm硫酸溶液全池潑灑治療。

(2)毛蟲可用0.5ppm晶體敵百蟲溶於水後全池潑灑。

泥鰍脹氣的原因及預防

飼料因素 泥鰍前段時間剛開始攝食,經過越冬期,泥鰍體質較弱,整個越冬期都處於禁食階段,泥鰍腸壁比較薄,加上較長時間沒有蠕動,消化能力還很弱。因此,即使養殖戶不大量投餵飼料,也容易出現脹氣現象。水質因素 泥鰍越冬期過後,池塘水質較濃,水體中有機質、雜質較多,有的池塘水感覺發粘或發澀,這樣的水質,水體中氣體含量往往較高,容易引起泥鰍 "脹氣",即泥鰍腸道內充滿小氣泡,增加了泥鰍的浮力。因此,體型較小的泥鰍會出現側臥在水體表面的現象。生活在這種水體中的泥鰍,在攝食時,水中的氣體會伴隨著飼料進入腸道,這就是為什麽飼料投餵量小也容易脹氣的原因。水質條件差,極易發生氣泡病。

泥鰍吃食引起的脹氣,從外表看,泥鰍的肚皮圓圓的,肚皮朝上趴在水裏,可以看到肚皮上黑壹塊白壹塊,黑色的就是飼料;剖開泥鰍腸道,可以看到飼料排在泥鰍腸道裏,稍壹用力,即從肛門溢出。很多養殖戶對此不以為然,但大量脹氣現象的發生,又會引起泥鰍腸炎病的暴發,因此,提前預防泥鰍腸炎病的發生很有必要。

防治建議 定期換水,保持水質清新,水質粘稠或發澀時及時換水;定期改良底質,控制底質排出氣體,減少水體中的氣體量;前期投餵量宜少不宜多,逐漸增加飼料投餵量,陰雨天減少飼料投餵量。 淺塘蓮藕栽培與泥鰍混養是壹種收入較高的水產生產模式。以栽培雪藕為例,按年畝產蓮藕8000斤、泥鰍400斤計算,蓮藕市場價在1元/斤、泥鰍在35元/斤以上,每畝蓮藕池年收入在11200元以上。具體生產技術如下。

藕池建設

藕池應選擇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池深60厘米,池壁坡度60度,池底平整壓實。在池底、池壁鋪塑料薄膜,用 2-3 厘米厚的混凝土抹平。將混凝土斜板立在池壁上,接縫處用水泥抹好。

施肥

池子建好後,用好土回填,高約20厘米。在蓮藕排水前,施土雜肥5000公斤、硫酸鉀50公斤、尿素20公斤與蓋土混合均勻後均勻撒施。清明至雨季要排藕,每畝用藕種350公斤左右,行距為150至200厘米,株距為60以上。排藕前向種藕噴灑400~500倍的50%多菌靈溶液,悶壹天後備用,以防爛藕發病。排根後及時灌水,水深4~5厘米。

田間管理

與其他蓮藕種植方法相同,采藕時可用水槍沖洗淤泥,蓮藕自然浮出水面,簡單快捷。 每年10月下旬,泥鰍便開始停食,停食後即進入越冬期。根據養殖戶的情況來看,2013年泥鰍的越冬期比往年要多,因此如何讓泥鰍安全度過越冬期,成了很多泥鰍養殖戶,尤其是泥鰍養殖新手最關心的問題。

為了讓泥鰍安全度過越冬期,我們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壹.停食前的營養積累。

這壹點非常重要,養殖戶如決定年前不出塘,在9月底就要開始營養投餵,主要投餵各種維生素、免疫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由於10月中下旬泥鰍攝食量急劇下降,有的不足1%,所以此時要抓緊投餵,可每餐拌料投餵。同時為了增加泥鰍的吸收能力,可用多種維生素水全池潑灑,每天壹次,如天氣突變可在夜間潑灑,以增強泥鰍的體質和抗應激能力。

二、施肥

停食前,特別是10月中下旬這段時間,由於泥鰍池塘中的藍綠藻大量死亡,而嗜冷的矽藻、裸藻等又沒有繁殖,所以這段時間水質比較清瘦,養殖戶可在這段時間施肥調藻。

三、底部消毒

泥鰍進入越冬期後,為了保溫,都會鉆入底部二十厘米左右的淤泥中,所以壹定要定期改底和消毒,消毒的顆粒藥物可用,直接幹撒到池塘底部,讓其慢慢融化在淤泥中,消毒效果會更好。使用改底藥是為了讓底層的有機物和雜質分解得更快,這樣就不會影響在底層越冬的泥鰍冬眠。消毒藥壹般15-20天使用壹次,改底藥也壹般15-20天使用壹次,即消毒藥和化學改底藥同時使用。

四、換水

有些養殖戶整個越冬期不換水,這也是錯誤的做法。越冬期也要定期換水,壹般在20天換水壹次,換水量不能過大,以防止泥鰍出現應激反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氣泡病的發生,還可以定期使用增氧機,給泥鰍增加氧氣的同時也防止亞硝酸鹽的增加。

五、破冰

越冬期間,如池水結冰,要及時破冰,或及時微流水註水融冰,防止泥鰍缺氧情況的發生。

整個越冬期,養殖戶應準備增氧劑和VC應激或各種V型生物制劑。無論換水還是平時管理,都要定期潑灑,以增強泥鰍的抗應激能力。讓泥鰍安全度過越冬期。

  • 上一篇:512防災減災主題班會教案5篇
  • 下一篇:企業機械師的工作職責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