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大豐地區人民在中國****、產黨的領導下,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抗日戰爭中,有504名烈士犧牲;在解放戰爭中,有1227名烈士犧牲;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有89名烈士犧牲。
民國初,張謇來此創辦鹽墾公司,廢竈墾荒,招桐、海、啟等貧農墾荒種棉。其中,海門人最多。在生產活動中,本地人與海門人友好相處,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促進了大豐生產力的發展。在生產中,本地人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但耕作粗放,生產工具落後。而海門人由於家鄉人多地少,養成了精耕細作的習慣。在海門人來之前,大豐西部地區還種植過少量棉花,種植方法是在鹽分較重、不適宜種植糧食的土地上撒上棉花種子,待雨水淋透粘在土裏出苗前,再除草就行了。而海門人采用條播、撒播的方法,出苗後又有整苗、施肥、修剪、中耕等壹整套管理措施,使棉花畝產大大提高。海門人的植棉技術很快被當地人接受、應用。再如,海門人帶來的碗鏟、鐵鍬、鐵錯等工具,設計精巧,使用方便,也很快在農區推廣開來。在性格上,當地人忠厚大方,人際關系松散,而海門人活潑開朗,註重相互團結。在生活上,本地人勤儉樸素,不善於做多種經營;而海門人舍得花錢,善於賺錢。這些各自的優良傳統,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形成了大豐人獨特的性格和風格。
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大豐縣社會風氣良好,人民安居樂業。"文革 "期間,受 "左 "的影響,人際關系緊張,派性鬥爭時有發生。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後,通過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社會秩序趨於穩定,1982 年中央發出開展 "五講四美 "活動的指示,規定每年 3 月為 "全民文明禮貌月"。經過幾年的努力,社會風氣逐漸好轉。但在此期間,少數不法分子利用改革開放之機進行違法犯罪活動。1983 年,全縣開展了嚴厲打擊犯罪活動的鬥爭。經過三次戰役,共摧毀盜竊團夥 10 多個,鞏固和發展了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由於我國***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壹系列富民政策得到落實,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出現了探索追求豐富精神生活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