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研究購物者在高峰時段在門口的躲避行為,研究人員在紐約布魯明戴爾百貨公司壹樓的壹個主要入口放置了壹個攝像頭,攝像頭對準了入口附近的領帶貨架。在反復回放視頻並對其進行研究後,研究人員發現,購物者來到這個貨架前,會停下來進行選擇,當被來來往往的人撞到壹兩次時,他們會繼續購物;但是如果妳再被打幾次,大多數購物者就會離開,再也不會回來選領帶。不僅女性如此,男性也是如此,只不過男性在後面被撞時反應沒有女性強烈,但為了避免再次被撞,他們會把想買的商品留下。當研究人員檢查銷售數據時,他們確實發現領帶貨架的銷量少於遠離過道的固定貨架上的領帶。原本商場試圖通過在人們容易夠到的過道旁放置領帶貨架來增加銷售額,但是過道上的人潮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降低了銷售額。這就是所謂的“推擠效應”導致的銷量下滑現象。
可以說購物中的推擠效應無處不在。例如,美國壹家唱片零售店為了刺激銷售,在唱片貨架旁放置了壹本有最暢銷單曲排行榜的雜誌。研究人員仔細觀察後發現,買單曲唱片的人大多是青少年,但排行榜太高了,孩子們不得不踮起腳尖,伸長脖子才能看清楚。在建議商店經理降低清單壹周後,商店的創紀錄銷售額立即增加了20%。這裏只是把排行榜掛在低點,店鋪避免了推擠效應,贏得了銷量的提升。
研究人員發現,有時商店會因為陳列的商品位置不當而產生推擠效應。比如壹些零售店把非處方藥放在通往冷凍軟飲料等過去人多的區域的主要通道上,從而達到多賣藥的目的。然而,事實恰恰相反。冷飲的主要顧客是年輕人。很多年輕人進來就直奔冷飲區。這些年輕的購物者通常對毒品不感興趣。真正需要毒品的通常是年紀較大的購物者。他們會在貨架上袖手旁觀很長壹段時間,尋找他們常用的品牌或計算哪個更劃算。當年輕人頻繁地在過道上走來走去時,潛在的毒品購買者盡管並不擁擠,卻受到了幹擾。他們寧願匆忙停止購物,空手而歸,也不願被打擾。這是零售店普遍存在的問題:壹個店有幾個組件,都在同壹棟樓裏,但必須實現多種功能。有時這些功能可以協調壹致,但有時這些功能會相互沖突,尤其是在銷售不同種類商品(如冷飲和非處方藥)的商店中。壹個解決辦法是稍微改變壹下布局,把OTC區設在店內偏僻的角落。雖然這樣會減少顧客總數,但會賣出更多的藥品,因為需要藥品的顧客可以在安靜的環境中花更多的時間做購買決定。
不僅如此,零售店的建築或基本布局會阻礙購物者光顧某些區域,從而產生推擠效應。比如書店經常在人口部分放壹張大桌子,上面放打折的書,這樣大家都會在這裏停下來瀏覽,大部分人都會買壹本。但觀察和研究表明,顧客在門口瀏覽完打折書籍後,可能會進去參觀壹兩個展區,但壹般不會走太遠到收銀臺。這種情況不是偶然的。很多顧客從折扣書桌上挑選商品,然後直接去收銀臺,付款後離開。他們甚至沒有瀏覽暢銷書或正常價格的書籍。通過對購物者的采訪,研究人員發現,由於折扣書桌的出現,商店贏得了折扣店的聲譽,但卻失去了想要購買熱門新書的讀者。這張桌子的成功導致了書店其他展區的失敗。這時候,推擠效應就表現為對熱門新書的擠出效應。
在零售店中,在收款和包裝區排隊付款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推擠效應。無論如何,集合包裝區是店鋪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付款太慢,或者排隊不夠整齊,購物者會感到不舒服或走開。很多時候,如果付款隊列看起來很長,秩序不好,購物者看到這種情況後甚至都不會想進去。此外,壹些商店經常在收銀臺附近展示壹些熱銷商品,以便顧客在等待付款時方便購買。收銀臺人不多的時候沒關系,但是如果排隊付款的顧客很多,那些展品就會被擋住。這時候如果能設立壹個排隊通道,讓隊伍靠邊站,那麽銷量可能會增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