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粉末的制作方法,千奇百怪,沒有固定的配方,壹般都是家傳,有多少草鬼
女,就有多少種蠱。據《鳳凰縣誌》記載,鳳凰草鬼婆制作蠱的主要粉末有蛇、蜈蚣、螞蟻、蟾蜍等。而《懷化大辭典》稱靖州、晃州等地制蠱,是取蛇、蠍、蜈蚣、蟑螂、蜘蛛等,藏於壇中,日曬雨淋,使其自噬,唯壹存活者曰蠱。蠱師將蠱曬幹、磨粉,便成了蠱粉。誤食蠱毒之人,如不及時救治,短則數日,長則數年便會腹心絞痛而死。蠱毒雖烈,但毒性卻難以考究。瀘溪縣誌》記載,1962年,縣公安局將從民間查獲的壹些據說是蠱毒的藥物,送到北京有關部門化驗。化驗結論是"經檢驗無毒,無需訛詐"。雖然國家醫療部門否認了蠱毒,現代醫療設備也查不出蠱毒到底在人體內破壞了哪項功能,無法證實蠱毒的存在,但湘西人蠱毒的傳言不時傳出,大家對蠱毒,寧可信其有,不願信其無,知情的人出門壹般不隨便吃別人的東西,以防不慎中了蠱毒。
蠱術主要掌握在湘西苗族婦女手中。蠱不傳女。苗族姑娘長到十七、八歲時,她們的母親為了教女兒懂得壹點防身的本領,不被別人欺負,便偷偷地傳給女兒使蠱、下蠱的知識。學會使蠱的苗族婦女,具有傷害性的極為罕見,主要都是用毒藥來保衛自己的家庭和愛情。
湘西蠱的名稱很多,按主要成分分,有蜈蚣蠱、蜥蜴蠱、蟑螂蠱等,但按實際用途可分為三類,即情蠱、恐蠱和恨蠱。這三種蠱是湘西婦女壟斷愛情、維護家庭穩定的法寶。
情蠱是女人為了得到自己喜歡而又難以得到的男人下的壹種蠱,處在情蠱中的男人,往往會情不自禁地被情所迷惑,寧願放棄現有的幸福,義無反顧地移情於放蠱之人。
畏蠱,俗稱畏藥。在湘西,丈夫怕妻子、媳婦怕婆婆的現象比較普遍。有人解釋說,都是怕蠱。據說,這種蠱惑,多是婆婆下媳婦,妻子下丈夫。在各種說法中,不知有幾種可以相信。
三種蠱,數恨蠱最可怕。這種蠱惑,壹般是在丈夫被別的女人搶了東西的情況下,妻子不得已而對丈夫施加的壹種蠱惑。目的是迫使丈夫改變主意。湘西老壹輩人說,在仇恨的蠱惑下,還不迷途知返,很可能難逃壹死。恨蠱其實是壹種慢性毒藥,在人體內的潛伏期較長,壹般半年見效後呈現蠱毒癥狀,時間長的要兩三年才能體現出來,主要由釋放蠱毒的人決定。
草鬼婆不解蠱會被自己禍害
會解蠱的女人,湘西風俗將其稱為草鬼婆。因為懼怕蠱,草鬼婆往往受到歧視,被人又怕又恨,所以互相遠離。正因為如此,草鬼婆的身份壹般都很隱秘,她們小心翼翼地不讓別人知道自己會下蠱。
雖然草鬼婆很註意保密自己的身份,但因為她們練習制蠱和放蠱,所以會引起身體上的某些變化,人們有時可以根據這些特征認出她們來。
草鬼婆學會放蠱後,每隔壹段時間就要找人放壹次蠱,否則蠱蟲就會在體內發作,給自己帶來極大的痛苦,甚至死亡。因此,當她需要放蠱而又沒有外人時,自己的親人就成了放蠱的對象。
放蠱的手段多種多樣,讓人防不勝防。通常草鬼婆會把蠱粉藏在指甲裏,趁給人敬茶或夾菜時,神不知鬼不覺地蹦進杯盞之中。
中了蠱要及時解蠱,否則會對身體造成意想不到的傷害。下蠱的癥狀壹般是人面黃肌瘦、眼睛渙散、頭發脫落,然而醫院卻很難查出有病。因此,中了蠱在醫院是治不好的,需要找到下蠱的人幫忙才能相救。
並不是所有的草鬼婆都能解蠱。解蠱的方法和蠱壹樣多種多樣,通常壹種蠱只有壹種解藥,而且往往壹種蠱的解藥只有下蠱的女子才能解。
但草鬼婆給人下蠱,她是絕對不敢說這蠱是她下的,而且明目張膽地要給妳解藥。這時,她往往會暗示妳說,妳中了蠱,可以去找某某化解。而在此之前,她又會通過上門談話,將解蠱之法暗示給某某。因此,中了蠱毒的人到了某某門下,自然會得到對癥的解藥。
蠱術為何千變萬化,為何能逃過現代醫療設備和科技手段的檢測,這實在是壹個難解之謎。但願它只存在於傳說中,而不是真實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