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已知動物約有150萬種,可分為兩大類:壹類是脊椎動物,體內有脊柱;另壹類是無脊椎動物,體內沒有脊柱。
2、生物的多樣性:1、物種的多樣性;2、生活環境的多樣性;3、00運動方式的多樣性。
3、魚類能在水中生活,有兩個特點至關重要:(1)能靠遊動老獲得食物和防禦敵人;(2)能在水中呼吸。
4、魚類能克服水中阻力的結構:流線型(梭形)身體;體表分泌粘液。
5.魚遊動時,靠軀幹和尾巴左右擺動產生前進的動力;靠背鰭、胸鰭、腹鰭和臀鰭保持平衡;靠尾鰭保持前進方向。
6、在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的情況下,有時用模型做實驗,即模仿實驗對象制作模型,或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來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叫模擬實驗。
7、各種鰭在運動中起輔助協調作用。
8、鰓是魚類的呼吸器官。
9、鰓是魚的呼吸器官。鰓上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因此顏色鮮紅。
10.鰓絲多而細,以擴大與水接觸的面積,有利於充分的氣體交換。鰓不易吸收空氣中的氧氣,魚離開水後,鰓絲相互覆蓋,減少了與空氣的接觸面積,不能從空氣中獲得足夠的氧氣,因而缺氧而死。
11、魚鰓對水中呼吸至關重要的特點:鰓絲鮮紅,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鰓絲多而細。
12、魚的鰓有兩個特點。水從魚口流入,從鰓蓋後緣流出。
13.從魚鰓流出的水氧氣少,二氧化碳多。
14.氣體交換 水中的氧氣--鰓絲毛細血管中的氧氣
鰓絲中的二氧化碳--水中的二氧化碳
15.魚的主要特征是:體表常有鱗片,用鰓呼吸,通過尾的擺動和鰭的協調遊動。
16、有口無肛門,食物從口腔進入消化腔,消化後的食物殘渣仍由口腔排出體外,這類動物叫腔腸動物。
17.靠貝殼保護自己柔軟身體的動物叫軟體動物。
18.體表有硬甲的動物叫甲殼動物。甲殼動物用鰓呼吸。
19.腔腸動物、軟體動物和甲殼動物都屬於無脊椎動物。
20、水中的各種生物都是水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它們之間形成了緊密而復雜的聯系,同時又都受到水生環境的影響,它們的種類和數量的變化都會影響人類的生長發育和生活。
21.與水生環境相比,陸生環境要復雜得多。(1)比較幹燥;(2)晝夜溫差大;(3)在水中缺乏浮力;(4)有氣態氧;(5)陸地環境復雜多變。
22、陸棲動物對環境的適應性:1、壹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2、不受水的浮力影響,壹般都有支撐身體和運動的器官,可以進行爬、走、跳、跑、攀等多種運動方式,以覓食和躲避天敵;2、壹般都有多種呼吸器官,可以呼吸空氣,這些呼吸器官位於體內,如氣管、肺等;4.壹般都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能及時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做出反應。
23.環帶動物不是軟體動物,環帶動物屬於無脊椎動物。
24.身體由許多彼此相似的環狀節組成的動物叫做環紋類。
25.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質、潮濕的土壤中,因為它們是冷血動物,溫度變化不大,它們就無法生存。
26.身體的分節使蚯蚓的身體可以靈活運動。
27、蚯蚓依靠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剛毛的支撐而固定運動。
28、蚯蚓沒有專門的呼吸系統,蚯蚓依靠呼吸可以分泌粘液,始終保持體壁濕潤來完成。蚯蚓體壁密布毛細血管,空氣中的氧氣先溶解在體表的粘液中,然後滲入體壁,再進入體壁的毛細血管。體內的二氧化碳也通過體壁的毛細血管從體表排出。
29、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體溫,只能生活在溫度變化不大的土壤深層。
30.恒溫動物比非恒溫動物高大,更能適應環境,有利於正常的新陳代謝。
31、兔的體溫恒定,不僅靠體表的毛發,還需要發達的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配合協調。
32.兔的後肢較長,前肢較短,後肢肌肉發達,適於跳躍。
33.門齒--切斷食物 犬齒--撕裂食物 臼齒--磨碎食物
34.兔子心臟和肺的結構和部位與人體相似。兔子心臟和肺的結構和部位與人體相似,這說明人和兔子同屬於哺乳動物。
35.飲食 植物食性(如兔子)
肉食性(如狼)
雜食性(如人類)
36.草食動物的盲腸發達,主要用於消化纖維。
37.兔子的牙齒分為門齒和臼齒,門齒適合切割植物纖維,臼齒適合磨碎食物。兔子的消化道上有發達的盲腸,這些盲腸適應了兔子吃植物的習性。
38.兔子的大腦和全身神經發達,四肢發達,能靈敏地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並迅速做出相應的反應。
39、哺乳動物是最高級的動物,屬脊椎動物,種類很多,地球上約有4000多種,除極少數種類外,都具有體表有毛、胎生、哺乳等特點。(其他特征:心臟有四個腔,用肺呼吸,體溫恒定,是恒溫動物,牙齒有門齒、犬齒、臼齒之分)
40、世界上的鳥類有哪些 世界上的鳥類有 9000 多種。
41.鳥的外形呈流線型,以減少飛行時的空氣阻力。
42、鳥的羽毛分為正羽和絨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軸,翅膀呈扇形,能增大與空氣的接觸面積,便於扇風飛行。
43.鳥的胸肌發達,附著在龍骨上,有利於扇動空氣飛行。
44.鳥的骨骼中空,輕而結實,胸骨和龍骨突出,有利於發達的胸肌附著在胸骨上(龍骨突出),減輕重量,有利於飛行。
45、鳥類的消化特點:1、食量大,消化能力強,能滿足飛行能量的消化;2、糞便不貯存,減輕重量,利於飛行;3、直腸短,排便頻繁。
46.鳥的心臟發達,工作能力強,血液輸送氧氣的能力強,有利於飛行。
47.鳥類體內有發達的氣囊(不是呼吸器官),輔助肺部呼吸,滿足飛行時對氧氣的需要。
48.鳥類的整個身體都是為飛行而設計的。
49.恒溫動物 哺乳動物
鳥類
50.鳥類的身體有羽毛覆蓋,前肢變成翅膀可以快速飛行,體內有氣囊幫助肺部呼吸,體溫高且恒定。
51、昆蟲是種類最多的壹類動物,已知種類有100多萬種(占動物種類的4/5),昆蟲有三對足,能爬行;有些昆蟲的足特化成跳足,能跳躍;大多數昆蟲有翅,能飛翔。昆蟲是唯壹會飛的無脊椎動物。
52、昆蟲的翅膀和鳥類的翅膀結構不同,但在適於飛行方面有這些**** 相同點:都是有利於飛行的扇形結構,這些結構的運轉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引起的,能在空中產生向上的升力和向前的動力,相對於身體來說,都具有重量輕、面積大的特點,有利於扇動空氣而飛行。
53、翅對昆蟲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義:有助於取食,逃避敵害,擴大活動和分布範圍,有助於尋找配偶,尋找適宜產卵的地方。
54、昆蟲的外部特征: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運動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胸部有發達的肌肉,附著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蓋在昆蟲身體表面的堅硬外殼(會蛻皮),起到保護和支撐柔軟的內臟器官和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
55、昆蟲在節肢動物的分類中,節肢動物除昆蟲外,還有蜘蛛、蜈蚣、蝦、蟹等,它們***同的特征是:身體由很多體節組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
56、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變態後,此後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這樣的動物叫兩棲動物。
57.動物的行為取決於壹定的身體結構。
58.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由骨骼和肌肉(骨骼、骨骼肌(運動肌)和骨骼之間的連接(如關節))組成。
59.運動系統由骨骼、骨骼肌和骨骼連接(如關節)組成。
60.人有 206 塊骨頭 顱骨、胸骨、肋骨(不活動)
軀幹骨(半活動)
四肢骨(活動) 活動的骨連接(關節)
61.人有 26 節脊椎骨(半活動的骨連接)
62.關節結構:關節頭、關節囊、關節腔(有滑液,使關節靈活)、關節窩、關節軟骨(緩沖作用)。
關節囊
關節頭
關節腔
關節軟骨
關節窩
63.關節在運動中起支點作用,是骨骼圍繞其旋轉的點。
64.人體的主要關節:上肢 肩關節 下肢 髖關節
肘關節 膝關節
腕關節 踝關節
指關節 趾關節
65.所有脊椎動物都有關節。
66.運動中容易受傷的關節有肘關節、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
67、運動中如何保護關節:壹是運動前做好準備運動;二是運動強度要適當;三是佩戴護腕、護膝。
68、骨骼肌(是器官)中間較粗的部分叫肌腹,兩端較細的乳白色部分叫肌腱。
69.骨骼肌具有受刺激後收縮的特性。
70、骨骼肌為什麽能牽拉骨骼:當骨骼肌受到神經傳導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拉骨骼周圍的關節活動,於是人體就會產生運動。
71.附著在骨頭上的肌肉總是由兩組肌肉相互配合運動的。
72、人體有六百多塊骨骼肌,手臂自然下垂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會被拉伸。
73.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擴張;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擴張。
74、當然,運動不是單靠運動系統來完成的,它需要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需要能量的供給,所以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75、用壹句話概括骨、關節和肌肉在運動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縮,牽拉骨周圍的關節,於是人體產生運動。
76、動物的行為是多種多樣的,從行為的獲得方式來看,動物的行為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動物生下來,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另壹類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在環境因素的作用下,由生活經驗而學習獲得的行為,稱為學習行為。
77.有許多行為是先天行為和學習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如鳥類的遷徙。
78、先天行為是動物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學習行為使動物更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更好地生存。
79、越高等的動物,學習能力越強,越能適應復雜的環境。同樣,環境越復雜,學習的行為越多。
80、先天行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壹種生物只有先天行為而沒有學習行為,就會被大自然淘汰。
81、對於壹個人來說,技能的訓練和知識的學習是與大腦的發育階段相適應的,壹旦錯過了學習的關鍵時期就很難彌補。
82、社會行為的特點:1、群體內部往往形成壹定的組織;2、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3、有的群體還形成等級制度。
83.群體中根據個體的大小、強弱、健康和兇猛程度形成等級制度。
84.首領 "優先獲得食物、配偶和築巢場所,其他成員對它做出順從的姿態,不敢反抗它的攻擊,還負責指揮整個群體的行動。
85.動物的動作、聲音和氣味都能起到傳遞信息的作用。
86、社會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依靠群體的力量往往更容易獲得食物和戰勝天敵,能有效地保證物種的繁衍,使群體更好地適應環境,維持個體和種族的生命。
87.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間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語,獸有獸語)。正是由於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間的聯系錯綜復雜,"牽壹發而動全身",生物與環境成為壹個統壹的整體。
88.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始終保持在壹個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叫做生態平衡。
八十九、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動物對維持生態平衡起著重要作用;2、動物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3、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4、生物防治。
90、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來防治病蟲害。除昆蟲防治外,還有鳥類防治、真菌防治等。
91、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有豐富的營養供人們食用;起著醫藥保健作用;在觀賞、娛樂、文學藝術中具有壹定的形象;人們在生活中習慣於比較動物的某些形象或某些特征;動物向人類傳播某些疾病(危害)。
92、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始終保持在壹個相對穩定的狀態。
93.現在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動物)作為 "生產工廠 "來生產人類所需要的某些物質,這種 "生產工廠 "叫做生物反應器。
94.生物反應器的好處:節省建廠和購買設備的費用,減少復雜的生產程序和環境汙染。
95、科學家通過對生物的仔細觀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發明創造出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仿生。
96.細菌或真菌繁殖後形成肉眼可見的集合體,叫做菌落。
97.細菌菌落相對較小,表面或光滑粘稠,或粗糙幹燥真菌菌落壹般比細菌菌落大幾倍到幾十倍。黴菌形成的菌落通常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有時會呈現不同的顏色,如紅色、棕色、綠色和黑色。
98.根據菌落的形態、大小和顏色,可以大致區分細菌和真菌及其不同種類。
99.菌落通常是菌種鑒定的重要依據。
100.細菌或真菌的壹般培養:①配制含營養物質的營養基。培養基的高壓滅菌和冷卻。(在培養基上接種少量細菌或真菌(此過程稱為接種)。將培養皿放在恒溫培養箱中(也可放在室內溫暖處)進行培養。
101.細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廣泛分布的生物。
102.細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壹定的條件。例如,它們需要水分、適宜的溫度、壹定的生存空間和有機物。
103.細菌和真菌不能在經過嚴格高溫黴變的環境中生存。
104.乳酸菌只有在厭氧條件下才能把有機物分解成乳酸。
105.所有細菌都是單細胞生物。
106.有些細菌以菌團或長鏈的形式相互連接,但也有各自獨立生活的。
107.細胞結構示意圖:
108.營養分為自養型和異養型,細菌和真菌都屬於異養型,異養型又分為吸食型和寄生型。
109.有些細菌生長發育較晚,個體縮小,細胞壁增厚,形成芽孢。孢子是細菌的休眠體,對不良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小而輕的還可隨風四處飄散,落在適宜的環境中,又可萌發成菌。細菌的繁殖速度快,又能形成孢子,因此無處不在。(細菌的分裂速度非常快)
110.酵母是壹種單細胞真菌。黴菌、食用菌和大型真菌是多細胞真菌。
111.
112.真菌的任何細胞中都沒有葉綠體,都有孢子。
113.酵母菌正在發芽。
114.青黴:孢子呈綠色,排列成掃帚狀。營養方式為異養。
115.曲黴:孢子多色,呈放射狀排列。營養方式為異營養。
116.導致食物發黴的真菌是黴菌。
細菌 真菌
相似
相似
要點 細胞中沒有葉綠體,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異養)。
無
相似
點 單細胞,沒有有組織的細胞核,分裂繁殖。單細胞和多細胞物種,細胞都有真正的細胞核,多為孢子生殖。
117.真菌和細菌的對比:
118.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參與物質循環;(2)引起動植物疾病(3)與動物****。
119.大多數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120.在物質的自然循環中,細菌和真菌把動植物的殘骸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這些物質能夠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而植物又能制造有機物。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二氧化碳和其他物質的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21.有些種類的細菌和真菌以寄生蟲的形式生活,它們從活體動植物和人體中吸收營養,導致動植物和人患上不同的疾病。
122.***生活在壹起,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壹旦分開,兩者都不能獨立生活,這種現象叫***生活。(壹旦分開,它們就能獨立生活,這種現象叫****survival)
123.寄生(往往有害);****survival(互利)。
124.酵母發酵狀態:
有機物 酵母 二氧化碳+水+能量(多)[多用於制作面包]
有機物 酵母 二氧化碳+酒精+水+能量(少)[用於制作葡萄酒]
125. 發酵:微生物的無氧呼吸(又稱呼吸作用)
126.食品 腐敗變質主要是由細菌和真菌引起的,它們能從食品中獲取有機物,並在食品中生長繁殖,導致食品腐敗變質,因此食品保存中的壹個重要問題就是防腐。防止食品腐敗變質的主要原則是殺死或抑制食品內新軍和真菌的生長繁殖。
127.有些真菌能產生殺死某些致病細菌的物質,這些物質被稱為抗生素(抗菌素)。
128.科學家還可以利用現代技術把其他生物的某些基因轉移到某些細菌中,只有這些細菌才能生產藥物(把細菌用作生物反應器)。
129.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明了抗生素。
130.生物分類的意義:了解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使各個物種在生物分類中的位置壹目了然,也進壹步明確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
131.生物分類主要是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形態結構、內部結構、生理功能)將生物劃分為種、屬等不同層次。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
132.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實和種子常常作為分類的重要依據。
133.每個王國又分為六個小類,從大到小分別是:王國、門、綱、目、科、屬、種。
134.兩個生物***之間的分類單位越多,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就越近。
135.綱<目<亞門<門
136.分類登記的等級越高,內事筍之間的差異就越大,****,相似的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數量就越多。
137.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形式是基因的多樣性,外在形式是物種的多樣性。
138.我國是裸子植物最豐富的國家,素有 "裸子植物之鄉 "的美譽。
139.生物的特性受基因控制
140.破壞生態系統的多態性,會導致物種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的喪失。
141.在自然條件下,壹只鳥平均 2000 年滅絕壹次。哺乳動物平均 8000 年滅絕壹次。
142.威脅生物多樣性的原因有:(1)生存環境的改變和破壞;(2)掠奪性開發;(3)環境汙染;(4)生物入侵。
143.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法律有《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水土保護法》。(每部法律前面都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
144.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分為:原地保護和圍封保護。
145.世界上50%~90%的陸生生物生活在森林中。
146.珙桐屬於被子植物。銀杉屬於裸子植物。
八年級(下)生物復習資料
第七單元 第壹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I.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例如:種子繁殖(通過開花、授粉而結出果實,由果實中的種子繁殖後代。)(胚珠中的卵細胞與花粉中的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胚→種子)
2、無性生殖:不通過雌雄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直接從母體產生新個體。如:扡插、嫁接、壓條、組織培養等
3、嫁接的關鍵:接穗與砧木形成層靠攏,保證成活。
昆蟲的繁殖和發育
1.完全變態:從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幼蟲和成蟲的結構和生活習性有很大的不同,這個發育過程叫變態。卵→幼蟲→蛹→成蟲。例如:蠶、蜜蜂、蝴蝶、蛾、蒼蠅、蚊子
2.不完全變態:卵→幼蟲→成蟲。例如:蝗蟲、蟬、蟋蟀、螻蛄、螳螂
三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1.變態過程:卵→蝌蚪→幼蛙→成蛙
2. 特點:卵生、體外受精。
IV.鳥類的生殖和發育
1.過程:築巢、求偶、交配、產卵、孵化、育雛。
2、特征:卵生、體內受精
3、鳥蛋的結構:卵黃是卵細胞。胚盤內有細胞核。蛋殼和殼膜--保護,蛋白--營養和保護,蛋黃--營養。胚盤--胚胎發育的地方。
第2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遺傳:是指親代和子代之間的相似性。 變異:是指子代個體與親代個體之間的差異。壹、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1 生物的性狀:生物的形態結構特征、生理特征和行為方式。
2 相對性狀:同壹生物的同壹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
3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例如:轉基因超級大鼠和小鼠。
4 生物遺傳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狀。
二、基因在父母和子女之間的傳遞
1.基因:是染色體上的DNA片段,具有控制生物性狀的能力。
2.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是壹種雙螺旋結構。
3.染色體:細胞核中的壹種物質,能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
4、基因通過精子或卵細胞傳遞。精子和卵細胞是基因從父母傳給子女的 "橋梁"。
每種生物的細胞中都有壹定形狀和數量的染色體。 生物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是成對的,基因也是成對的,存在於成對的染色體上。 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兩次細胞分裂中,染色體都會減半。三 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
1.相對性狀有顯性和隱性之分。顯性性狀在雜交壹代中表現出來。
2.隱性性狀基因組為:dd 顯性性狀基因組稱為:DD或Dd
3.我國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不得結婚。
4、如果壹個家族有遺傳病史或攜帶致病基因,那麽後代攜帶致病基因的幾率就會增大。
Aa A a
A a A a
AA Aa Aa Aa
四、人類的性別遺傳
1.每個正常人的體細胞中都有 23 對染色體。(男性:44+XY 女性:44+XX)
2. 其中 22 對染色體男女相同,稱為常染色體,壹對染色體男女不同,稱為性染色體。男性是 XY,女性是 XX。
3. 生男生女的幾率相等,即 1:1
V 生物的變異
1.生物的性狀變異是普遍存在的。變異首先是由遺傳物質基礎的差異決定的,其次是由環境決定的。因此有遺傳變異和非遺傳變異之分。
2.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的實例:人工選擇、雜交育種、太空育種(變異)
第三章 生物的進化
A.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蛋白質、核酸是生命中的重要物質
2、生物進化的過程
1、比較法:根據壹定的標準,把有某種聯系的事物進行比較,確定它們之間的異同。
2.化石:是生物的遺跡、遺物或生命的痕跡,由於種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幹萬年的復雜變化而形成的系統。模擬保護色形成的過程:動物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壹個方面,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2、自然選擇:生物為生存而鬥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3、過程:種群過多、生存鬥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
4、意義:生物通過遺傳、變異、自然選擇而進化。
第8單元 第1章 傳染病與免疫接種
I.傳染病及其預防
1.病原體: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
2.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
3.傳染病的預防措施: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二 免疫與接種
1.人體的三道防線:
第壹道:皮膚和黏膜第二道: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第三道:抑菌細胞和吞噬細胞。 吞噬細胞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2、抗體: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刺激淋巴細胞,淋巴細胞產生壹種特殊的蛋白質來對抗該病原體。
3、抗原:使機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如病原體等)
4、免疫力:最初指機體對病原體的抵抗力。
現指人體的壹種生理功能,人體依靠這種功能來識別自身和非自身的成分,從而消滅和排斥體內的抗原物質,或人體自身產生的受損細胞和腫瘤細胞,以維持人體的健康。
5.疫苗:通常是將病原體殺死或減毒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種於人體後,能產生相應的抗體。
6.計劃免疫,意義:
第二章 藥物與急救
安全用藥 處方藥(R) 非處方藥(OTC)
1.說出壹些常用藥物及其作用。例如,牛黃解毒片可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和口舌生瘡。新型速效感冒片可用於治療感冒引起的鼻塞、咽痛、頭痛、發熱等癥狀。
2.歸納安全用藥常識。--分析藥品標簽中的信息。藥品的主要成分、適應癥、用法和用量、藥品說明書、註意事項、生產日期和有效期。
4.120急救
5.人工呼吸
6.
6.胸外心臟按壓術
7.出血與止血:外傷出血、內傷出血、毛細血管出血、靜脈出血、動脈出血。
第三章 了解自己,改善健康狀況
I.評估自己的健康狀況
1.健康是壹種身體、精神和社會福祉的狀態。
2.保持愉快的心情:愉快的心情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
2.調節情緒
方法:轉移註意力;選擇正確的發泄方式;自我安慰
2.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1.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除了受遺傳因素和環境的影響外,還與個人的生活方式有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了這些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2.探討酒精或煙草提取物對水蚤心率的影響:低濃度酒精(0. 25%)對水蚤心率有促進作用,高濃度酒精對水蚤心率有抑制作用。
3.酗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酒精會損害人體的心臟和血管,酗酒都會使大腦處於過度興奮或麻痹狀態,引入神經衰弱和智力低下,長期酗酒、嗜酒、飲酒過量,還會危及生命。
4.吸煙危害人體健康:煙草燃燒時,煙霧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質進入人體,對人的神經系統造成損害,使人的記憶力和註意力降低,還會誘發各種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癌等。
5.藥物的危害:會損害人的神經系統,降低機體的免疫功能,使心肺受損,出現呼吸麻痹,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