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美國人Bang發現鱟的血液在遇到革蘭氏陰性細菌時會產生壹種凝膠。後來,列文和邦又發現革蘭氏陰性菌的內毒素也能引起凝膠反應,從而創造了鱟試劑檢測法。由於鱟試劑法簡便、快速、靈敏、準確,已被廣泛應用於臨床、制藥業藥物檢測等方面。
在美國,鱟試劑檢測法在 1980 年第 20 版《美國藥典》中被稱為 "細菌內毒素檢測法(Bacterial Endotoxin Test)"。隨後,英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和中國的藥典也相繼收錄了這壹試驗方法。此後,鱟試驗逐漸取代了家兔熱原試驗,但由於某些藥物的特殊性無法通過稀釋來消除幹擾,因此鱟試驗並不能完全取代家兔熱原試驗。2005 版《中國藥典》規定了 168 個品種的細菌內毒素檢測方法,並收載了兩種細菌內毒素檢測方法:包括凝膠法和光度法。前者利用鱟試劑與細菌內毒素發生凝集反應的原理來定性或半定量檢測內毒素,後者包括濁度法和比色底物(比色)法,分別利用鱟試劑與內毒素反應過程中的濁度變化和特定底物產生的凝固酶釋放發色團的量來定量測定內毒素。比色法可分為終點比色法和動態比色法。該方法靈敏度高、精度高。國內如廈門鱟試劑廠早在05年即將比色基質(終點比色)鱟試劑盒投放市場。